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势在必行,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以促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泛珠三角”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与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瓶颈,腹地狭小已成为“大珠三角”发展的“软肋”,在以上方面,其他8省区相对于“大珠三角”则能优势互补,产业梯度转移成为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根据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泛珠三角各省区具备了产业梯度转移的各项条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以大珠三角为龙头,通过由港澳——粤闽发达省份——其他欠发达省份级差转移的“雁形发展模式”实施产业转移。另外,在转移中,应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3.
集体行动的逻辑在于获取最大限度的集体效率,行业商会比企业无私,比政府节约。本文通过建立阶段性推进模型,探究行业商会在广东产业转移中的推进作用,及其在四个阶段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加快武江区涂料化工产业转移园建设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 《北方经济》2010,(6):40-41
目前,韶关市武江区正在利用广东省关于化工类企业必须进园区的规定,积极引进珠三角地区的涂料化工企业,开始兴建涂料化工产业转移园,努力培育和壮大涂料化工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涂料化工产业转移园的政策、规划、建设、土地、环保、招商、核心企业、效益、用人、软环境、配套和品牌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探讨如何又好又快地建设韶关市武江区涂料化工产业转移园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运用产业转移承接指数、产业联系度和区域经济联系度,对广东省2001~2015年度主要产业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广东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数量规模在增大、行业覆盖在扩大、结构构成在优化;但山区是第一产业、粤东是第二产业的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在第三产业的承接规模上,山区和粤西远比粤东大;广东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之间的产业空间联系在强化;但东西两翼和山区异化明显,粤西地区的产业联系强度明显大于粤东、山区。来自韶关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联系效应实证研究表明,虽然产业空间联系与承接产业转移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正相关关系,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省内产业转移园的建设对产业转移迁出地(珠三角地区)与承接地(韶关)之间产业空间联系的贡献尚未体现出来。为此,建议关注产业转移质量和效应,促进产业转移规模、质量和结构上的升级,重视产业迁出地与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对接与融合问题,建立产业迁出地与承接地之间产业对接与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区际产业转移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群燕  李婉丹 《南方经济》2011,29(12):70-78
摘要: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规律。广东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珠三角地区发展成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东翼、西翼和粤北山区,则仍处于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近年来广东开始进行产业转移,以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利用广东省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作为产业转移转出地的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明显,而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东西翼和粤北山区的产业结构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优化,但效果没有珠三角地区明显;从就业效应看,东、中、西翼均有扩大。同时,产业转移缩小了四个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7.
随着在成本方面的优势日益削弱,珠三角迫切地需要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对珠三角的产业集聚及创新情况的问卷调查表明,珠三角企业间联系紧密,企业业绩较好并重视市场导向型的研发,珠三角地区营商环境的形成得益于上下游企业间相互支持,而非政府行会学校等支持组织给予的支持。总的来说,珠三角作为广东、全国经济活动的积聚地区,市场导向型的创新特点很突出,并且非正式联系在企业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少育 《珠江经济》2007,192(8):54-60
产业链的区段化和全球扩散带来IC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和集聚。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典型的IC设计产业发展中,前者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规模,但后者的企业与整机产业、本土产业链衔接紧密,企业发展较快、效益较好。在产业升级过程,二者虽然技术均有所进步,但与国际先进企业差距拉大,竞争力较弱,仍被锁定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企业自主创新和国家产业政策向高端环节的转移是该产业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产业“集群式”转移现象,即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一窝蜂”地相继由—国某—地区转移至另一国某一地区。这种产业转移模式,在短期内很快促进了产业移人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政府之间点对点合作来共建产业转移园区是我国产业转移政策的重要形式,但现有的文献很少对这种政策的作用机制和效果进行分析。不同于以往文献从产业的视角,本文考虑到同一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差异,在新近发展起来的异质性企业集聚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广东合作产业转移园的调查数据,通过直接观察政府政策如何影响企业迁移行为,来分析这种产业转移政策的效果。结果显示,这种产业转移政策对异质性的企业具有选择效应:即使在同一行业内,那些投资规模大或用地面积大的企业更容易受政策的影响;相对于部分迁移的企业,整体迁移的企业更容易受政策的影响;由于这种选择效应的存在,政策对珠三角地区大量中小企业的迁移影响有限。本文研究结果意味着,要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企业的迁移行为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广东省的产业空间重组表现为产业的梯度转移,其中珠三角地区成为产业“转入”和“转出”的核心区,产业布局呈现出以珠三角为中心递变的“圈层模式”,产业转移园、高科技园区、空港经济区、临港产业基地和城市服务综合体将成为产业重组过程中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云浮市位于珠三角向外辐射的第二圈层——环珠三角地区,具有直接承担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区位条件。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如何有效利用云浮市港口资源,发挥港口在云浮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云浮市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提供支撑,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云浮市港口发展需考虑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结构调整信息》2004,(3):23-24
今年我国实施宏观调控以来,大批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企业纷纷到中原投资、落户。河南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作用日益显著。经济界人士认为,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热潮的到来,与宏观调控的推动作用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穆向民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47-150
面对世界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产业转型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文章指出,环珠三角及内地省市以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为目标的招商引资是其培育区域产业、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选择。文章以深圳、东莞、佛山三个典型的产业城市为例,深入分析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渊源、特点及其对产业扩张与转移的影响和制约,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珠三角地区在经历了30年的发展后,面临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偏低等问题,珠三角产业结构面临调整,粤北山区和东西两冀成为产业转移承接地之一。本文分析了粤北山区和东西两冀在承接力建设方面存在产业转移园主导产业不清、硬件配套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健全产业体系建设、加快硬件体系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几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广东区域经济梯度差异显著,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境,东西两翼和山区五市具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土地等基本条件,"两阶段—分部门—集群转移模式"是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珠三角地区向东西两翼和山区五市转移的一个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广东推进产业转移大行动——广东工业考察报告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必健 《浙江经济》2009,(12):46-49
广东推进产业转移的主要抓手是,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大规模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有步骤地引导珠三角地区部分产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  相似文献   

18.
在东部地区"推力"和中西部地区"拉力"的双重作用下,东部地区的高能耗产业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产业转移给西部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西部地区成了部分行业的"污染避难所"。选取工业内部26个行业,运用产值份额、能耗份额及相应的产值贡献率、能耗贡献率来分析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各行业的转移现状及由此所带来的能耗变动,从而探索产业转移给西部地区带来的环境压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黄田  韦忠 《广西经济》2008,(10):43-43
今年以来.宾阳县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精神.十分重视对珠江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几次外出对珠三角等地区的考察调研.以及与部分广东企业的座谈交流.我们总结出宾阳县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工作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周茜 《特区经济》2012,(4):26-28
珠三角已经进入一个由产业转移推动的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本文在介绍珠三角产业省内转移现状的基础上,将珠三角产业进行省内转移的主要动因归为珠三角"用工难"、劳动力价格高;珠三角产业转移地和承接地的生产成本差异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省内转移;珠三角环境承载已到极限,低端高秏产业必须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