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侧近     
附近、傍边,广州话叫“侧近”。“近”字读平声如“跟”。“侧近”这个说法源于古汉语。《三国志平话》卷下:“使人问侧近庄农人家。”金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中吕调·尾]白:“生至莺庭侧近”。同书卷四[中吕调·粉蝶儿]:“待侧近,转踌躇”。唐人王建《哭孟东野》诗云:“自从东野先生死,侧近云山得散行。”《旧唐书·睿宗纪》:“孔宣父祠庙,本州取侧近二十户以供洒扫。”更早的南朝乐府民歌《青溪小姑曲》:“侧近桥梁,小姑听居,独处无郎。”以上各例的“侧近”,都是“傍边”,“附  相似文献   

2.
    
铁锅,广州话叫“镬”。“镬”在上古是跟鼎之类差不多的东西。高诱注:“有足曰鼎,无足曰镬。”《广韵·铎韵》:“镬,鼎镬。”《太平广记·长须国》:“见铁镬数十如屋,满中如虾。”尽管“镬”的形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基本用途还是相近的。《冥祥记·赵泰》;“有三四百人,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普通话所说的“脖子”,广州话叫做“颈”。这个“颈”字是广州话保留古汉语影响的一个例子。据《说文解字》:“颈,头茎也。从页,(?)声。”《广韵》说:“颈在前,项在后。”《广韵》的解释,即前人所说的“析言”(分析地说),如果笼统地说(前人叫“浑言”),颈和项都是指脖子。所以《左传·囊公十八年》原注说:“颈之与项,亦一物也。”“颈”,可以用于人,指人的脖子,如《荀子·荣辱》:“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又如《荀子·强国》:“譬之是犹欲寿而(歹勾)(刎)颈  相似文献   

4.
    
躺、仰卧,广州方言称为“偾”,读音如“训”。“偾”作为古汉语词,有:仰卧、倒卧等意思,但广州方言引中为:睡觉,睡眠。例如:“偾着咗(睡着了)。”“偾”又用在事物上:“电单车偾喺马路心”(摩托车倒卧在公路中间)。《玉篇》:“偾,甫运切,僵也。”《尔雅·释言》:“偾,僵也。”晋·郭璞  相似文献   

5.
勤力     
广州话的“勤力”有勤快、努力之意。如“个个后生仔好勤力”(这个年青人好勤快、努力)。“勤力”一词,《史记》已见。《史记·殷本纪》:“毋无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用法与广州话相近。《晋书·陶侃传》:“(陶侃)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勤力”之意也与广州话相同。至于古典小说中,例子就更多了。《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那周三直  相似文献   

6.
    
广州方言称人物史物为“奀”。会使用这个字的人不少,但了解其来源演变的恐怕不多。“奀”字古音读如“茫”。《觚賸·粤觚》:“粤中语少正音,书中俗字,人物之瘦者为奀,音茫。”范大成《桂海虞衡志》中“奀”读如“动”,  相似文献   

7.
    
广州、南、番、顺一带,旧日简称先生为“先”,语音如“鱼腥”的“腥”,如教书先、风水先,以至通称一般男人为“阿先”。《辞海》谓:先,先生的简称。《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学中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张恢先即张恢先生。轵是地名。清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十一:“今人称先生,  相似文献   

8.
宋代的私庄     
我国地主田庄经济出现得很早,汉代已颇为发达.《史记》卷三十《平准书》记武帝通过杨可告缗打击商贾地主,“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引《昌言·理乱》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二则史料,告诉我们,汉代地主占有广大田地,使用奴婢或依附农从事生产活动,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住宅设备.《平准书》所谓“宅亦如之”者,盖谓住宅也加田地之多也,  相似文献   

9.
滚水     
“开水”,广州话叫“滚水”,水开了也叫水滚了。“滚”的本字应为“涫”。《广韵·换韵》:“涫,沸也,古玩切。”《春秋繁露》:“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史记·龟策传》:“肠如涫汤。”涫,后人多写作滚。段注《说文解字》涫字条云:“今江苏俗语沸水曰滚水。涫即滚,语之转也。”《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元来做鲊的,最要刀快,将鱼片切得雪片也似薄薄的,略在滚水里一转,便捞起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人人耳熟能详。但我认为,中国其实存在着“四农”问题:除人们常常提到的“三农”问题外,还有一个农民工问题。这一问题正越来越突出,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过去十年,中国“四农”问题日渐突出:1994年全国大约有40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今天这  相似文献   

11.
    
聚集一起,混同一齐,广州方言说成:“鸠”。读音如“沟”。“鸠”字作为单音词的这个古意,现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了,唯有广州话中还使用着。例如:“鸠鸠埋”(掺和在一起);“鸠匀佢”(把它均匀地掺和)。广州方言“鸠”的这个用法是对古代文言的保留。《尔雅·释诂上》:“鸠,聚也”。  相似文献   

12.
    
用语言软逼,说服,或者追问不放,广州话称之为“鞫”,读如“谷”。例如:“佢唔去都要鞫佢去”(他不去都要说服他去)。“鞫佢讲出嚟”(逼他讲出来)。广州方言的“鞫”源出古汉语。《尔雅·释言》:鞫,究、穷也。”《集韵》训“”引《说文》云:“穷理罪人也,亦作鞫。”《汉书·车千秋传》:“虽然,巫蛊始发,诏承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宋书·夏守恩传》:“其子元吉(守恩之子)通赂遗,市物多不予直。定州通判李参发其赃,命待御史赵及与大名府通判  相似文献   

13.
竹篙     
“竹竿”,广州话叫“竹篙”。“篙”,原指船篙。《广韵·豪韵》:“篙,进船竿,古劳切”。“篙”,《集韵·豪韵》也作“(木篙)”。《方言》:“所以刺船谓之(木篙)”。“居劳切”。音义与广州话俱合。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陶侃)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李白《涩滩》诗:“渔人与舟子,撑折万张篙。”韦皋《云溪友议》:“泊舟江瀨,俾篙工促行。”《太平广记·郑德璘》:德璘使佣篙工者五人而迎之”。“篙工”即撑船工人。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诗:“黄帽传呼睡  相似文献   

14.
一替     
广州话中的“一替”,常用作人的量词,相当于普通话的“一代”、“一批”等。例如:“旧社会个一替人多数都迷信。”这“一替”相当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一代”、“一辈”。又如:“巡逻队久时久换一替人。”这“一替”相当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一批”。广州话的这种用法,在古汉语较常见。《宋史·兵志》:“诏河北西路义勇保甲,分三十六番,随便近村分于巡检县尉下,上番半月一替,……”唐贯休《寄大愿和尚》诗:“终须一替辟蛇人”。《永乐大典·戏文·张协状元》:“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替新人(?)旧人。”这几例中的“一替”,与今广州话的“一替”用法相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开始注意发挥城市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重视对城市问题的研究,有的学者还提出创立从总体上研究城市的“城市学”。什么叫城市?其实,早期的“城”和“市”并不是意义相同的概念。古代的“城”,本来的意思是指“盛民,自守。”《说文解字》:“城,以盛民也。”段玉裁注:“言盛者,如黍稷之在器中也。”《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欧美国家旧城所用地名,其词尾多为“堡”(——burg),如汉堡(Hamburg)、威廉堡(Wilhelmsburg)等,究其原始,同样含有城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文汇同志的《“太半之赋”辨析》一文,对“太半之赋”征收的时间等问题作了新的探讨,读后很受启发。但文中若干观点及对一些史籍的摘引和理解,是可以商榷的。 一“太半之赋”征收的时间 刘文认为秦收“太半之赋”是始于二世皇帝胡亥之时,它的主要依据是《淮南子·兵略训》的一段记载:“二世皇帝,……兴万乘之驾,作阿房之宫,发闾左之戍,收太半之赋。”其实,这则资料只记述了秦二世曾有“收太半之赋”之举,却未说明此举是他始为。“收太半之赋”是秦政府推行暴政的一种税收政策,秦二世时有,秦始皇时未必就无,如《淮南子·兵略训》把“作阿房之宫”和“发闾左之戍,收太半之赋”并举,视它为秦二世暴政的表现之一,但建阿房宫却不是始于秦二世,而是秦始皇肇端。《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相似文献   

17.
坳胡     
广州人恐吓孩子、制止孩子啼哭时常说:“坳胡来嘞。”“坳胡”有时又说成“坳胡婆”。“坳胡”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是一个冷僻的词,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广州话的“土语”,其实,它来源于古汉语,还有一个典故,《南史·列传》第三十云:  相似文献   

18.
黄河守望     
黄河,是孕育伟大文明的河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古书中,“河”专指黄河。先秦《诗经》中的《魏风·伐檀》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在《左传·襄公八年》有这样的句子“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意思是人的寿命很短,等待黄河变清是不可能的。黄河成了“黄”河,拥有了她最突出的色彩符号,成为区别其他水系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后生     
“后生”,广州话里常用作形容词,意即“年轻的”。年轻小伙叫“后生仔”,年轻姑娘叫“后生女”。“后生”作为“先生”的对义词,很早就出现了。《仪礼·有司》:“兄弟之后生者,举觯于其长。”其注云:“后生,年少也。”到明清小说中,后生一词是常用词。《古今小说》:“原有两房家人,只带一个后生些的去。”又:“(吕公)又道后生寡妇,在此居住不便,催他起身。”“后生”一词  相似文献   

20.
《求实》杂志评论员文章:“农,天下之大业也.”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见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推动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