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信息不对称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外部原因。建国以来,我国银企信贷关系因宏观经济体制的变迁发生了很大变化,银企信贷关系的政治色彩已逐渐淡化。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进程中,提倡“效益立行”,信息不对称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但仍存在政府干预、银行产权未解决、国企改革困难重重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银行和企业将成为独立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以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各自的经营目标。如何解决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必将成为银行信贷管理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尽管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日趋完善,但新的不良资产仍在产生,究其原因,除有宏观经济形势、银行内部信贷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外,就是银行和企业之间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相互选择,信息不对称,仍玩着潜规则的游戏,给信贷留下了风险隐患。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贷款过度注重担保,进而产生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同时涉及到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大问题。笔者就这一问题,走访了部分企业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3.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力量,但融资缺口问题长久困扰着成千上万的小微企业,究其原因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本文尝试从小微企业主体及其管理层的经济行为出发,认为针对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完善的特点,通过非财务信息与管理层行为信息的挖掘,可以有效缓解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银企信贷关系和银行信贷内部管理两个方面。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信贷管理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了借贷市场的效率,加剧了信贷风险。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核心是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机制,以实现对借款企业的有效监控;解决银行内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通过构筑银行企业文化、建立信贷激励机制和完善信贷内控制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微小企业已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微小企业信用缺失、抵押担保不足造成微小企业融资壁垒.本文认为,关系信贷、互助担保、自偿性贸易融资等是缓解银企融资摩擦的有效解.  相似文献   

6.
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是由于授信主体较难获得受信主体的真实信息而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是我国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营造一个信息相对对称的信贷市场,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由国家提供部分担保、创建新型银企关系、完善中小企业资信等级评估,特别是建立中小企业集群,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可能性并降低银企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7.
李瑞红 《新理财》2014,(2):47-49
商业银行发生不良贷款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于银企之间、上下级行之间以及信贷流程前后环节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没有或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对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风险,建立信息传递机制来消除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分析论证了在完全信息条件下风险率(FL)作为信用风险识别信号的原理,并运用博弈论研究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FL作为信号的博弈问题,证明了精炼贝叶斯均衡解的存在条件.  相似文献   

9.
银企之间高度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信贷风险高的深层次原因,也是制约民营企业信贷融资的首要因素和目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难点之一。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和民营企业的自身特质,主要从信贷风险的形成、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改善及体制创新、企业自身经营规范等方面来探寻缓解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路径,降低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银企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企业贷款难,主要是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存在问题。影响二者关系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信用水平偏低,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担保机构运作不规范及银行对资本市场发展认识不足等。应采取的对策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完善担保体系,同时商业银行应进一步转变营销观念。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等。  相似文献   

11.
彭宏超 《河北金融》2011,(4):23-25,70
资金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是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实力不强、资信差所造成的,而传统的融资模式没有从上述问题出发研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故本文提出了中小银行、中小企业银企合作模式,以期通过这种"银企对称战略联盟"的合作,探索出一种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也是国际性难题.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银企双向信息不对称是重要原因之一.浙江作为中小企业的大省,同时又是全国电子商务的领军省份,如何利用和发挥电子商务之都的长板,来弥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和信息不对称的短板,通过利用电子商务等现代科技手段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助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对应运而生的浙江省内企业"数银在线"经营模式的剖析,希冀为纾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探索出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章寒冰 《时代金融》2014,(1Z):233-234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的展开将有效地缓解目前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但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中,信用评级机构之间的过度竞争、评级机构内部评级指标体系的不统一、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意识薄弱等问题的出现,需要政府、信用评级机构和金融机构的相互配合,共同改善信用评级行业状况和小微企业资信水平。  相似文献   

14.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的展开将有效地缓解目前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但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中,信用评级机构之间的过度竞争、评级机构内部评级指标体系的不统一、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意识薄弱等问题的出现,需要政府、信用评级机构和金融机构的相互配合,共同改善信用评级行业状况和小微企业资信水平。  相似文献   

15.
财务人员职责的实现与会计信息不对称性的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不对称信息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一些人掌握了信息而另一些人没有掌握,导致双方对于信息的了解产生差距,由此产生信息的不对称性。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如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对会计政策的调整、对于重大的债务纠纷、重要销售合同的签定、数额巨大的抵押但保等企业重大信息,均属于对外披露的范围。如果企业经营者出于各种目的不进行披露,使外界无法知晓,导致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原始投资者和新的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产生。1.会计信息不对称性的表现。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本质是经营者为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后果,然后从制度的角度、企业的角度和银行自身的角度详细分析了银企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并由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要解决信息不对称,关键是要采取措施促进信息的披露和传播,包括建立诚信档案和完善信用评级市场、完善法律制度和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对债务人信息披露的监管、完善银行内部人事管理和信贷内控机制、创建新型银企关系等。  相似文献   

17.
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和积累有其特殊的体制性背景。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体制性问题所引发的银企信息不对称和国有银行中委托—代理环节的多重失灵是信用风险形成的直接原因和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有助于中国企业外源融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所产生的外部效应有助于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有利于扩大企业的外部融资供给。但基于我国代表性制造业经验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却表明,由于我国金融发展的体制性原因,产业的地理集聚水平与企业债务融资水平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外源融资行为主要受到了宏观金融环境、企业规模和所有制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后果,然后从制度的角度、企业的角度和银行自身的角度详细分析了银企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并由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要解决信息不对称,关键是要采取措施促进信息的披露和传播,包括建立诚信档案和完善信用评级市场、完善法律制度和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对债务人信息披露的监管、完善银行内部人事管理和信贷内控机制、创建新型银企关系等。  相似文献   

20.
农发行集团型客户授信业务目前存在着管理模式较为单一、银企信息不对称、贷后管理难以有效落实到位、多头授信和授信过度风险比较普遍以及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和退出机制等问题.有必要对业务风险管理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