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作为便捷、快速的电子支付工具,为广大持卡人带来了方便.但是,如果出现卡丢失或卡信息泄露等情况,银行卡就可能被不法分子冒用,给持卡人带来资金损失.资金损失应由谁来承担,当事人之间多有争议,此类纠纷在银行卡民事法律纠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我国银行卡立法现状来看,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对各方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在司法实践中,有关责任的分配认定受法官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这一现状不利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关责任划分亟待明确.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银行卡欺诈案件的高发态势,为做好持卡人安全用卡知识宣传,增进持卡人对银行卡产品的了解,近日,宣城分行组织开展以“安全用卡、防范风险”为主题的公益宣传活动,通过业务宣传、发放安全用卡手册和业务咨询等方式,向广大市民宣传农行银行卡产品和银行卡欺诈案件的防范知识.为规避客户资金损失、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银行卡纠纷民事案件不断增多,特别是不法分子窃取持卡人银行卡信息和密码,伪造银行卡,并使用伪卡盗取持卡人资金,持卡人发现资金被盗后起诉银行要求赔偿损失的案件,发案势头迅猛。与此同时,伪卡欺诈类案件还出现了对银行尤其是发卡行越来越不利的局面。一是欺诈防控难度  相似文献   

4.
2005年,在经历了美国信用卡信息泄露事件引发的震惊和国内银行卡短信欺诈案件带来的不安后,正逐步接受和熟悉银行卡的国人在安全用卡、保护持卡人自身信息安全方面的神经紧绷起来。与此同时,利用磁条卡安全漏洞进行银行卡欺诈的案件仍不时侵害着持卡人的信息和财产安全。如何安全用卡,在与伪卡,盗卡交易的博弈中保护持卡人的权益不受损失?如何使用卡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得到合理的解决,让持卡人有个放心、安全的交易环境?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银行业处理争议交易的专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银行卡业务的迅速发展,“克隆”银行卡犹如电魅般悄然出现并在2009年大规模爆发,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克隆”卡犯罪分子多通过在银行的自助仉具上加装盗窃装置,窃取持卡人的银行卡卡号及密码并伪造卡片,在真正的银行卡与持卡人并未分离的情况下,通过取现或转账窃取卡内资金。“克隆”卡法犯罪行为,严重危及储户与银行资金安全,扰乱了金融运行秩序,引起社会各界密切关注。银行业采取严密措施不给“克隆”卡犯罪行为以可乘之机,公安部门协调人民银行等部门加大了查处和打击的力度。处理“克隆”卡案件的一个难题是,因“克隆”卡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应由谁承担,承担民事责任的基础是什么?对此,银行与银行卡储户各执一词,司法机关的判决结果不一,理论界也存在分歧意见。  相似文献   

6.
信用卡(包括贷记卡和准贷记卡)是银行卡的重要卡种之一。信用卡的止付系统是为了保护持卡人和发卡银行的利益不受损失的一个有效控制系统。持卡人在卡丢失或被盗后,可通过办理书面挂失手续来防止丢失卡被冒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发卡银行可采用紧急止付等手段来阻止信誉不良的持卡人恶意透支。因此,止付系统的运行效率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持卡人和发卡银行资金损失的大小,办理止付到止付生效的时间越短,资金受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小,最佳效果是办理止付后立即在全国止付生效。  相似文献   

7.
李冬 《金融电子化》2005,(10):86-86
近年来,银行卡为民众生活、消费带来便利的同时,针对银行卡所进行的诈骗活动也呈上升趋势,给持卡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在大多数银行卡犯罪案件中,持卡人自身防范意识不强是导致案件发生的最普遍原因,然而同时也暴露了国内用卡环境在技术、制度、法律方面所存在的很多漏洞。下面,笔者将通过分类总结一些银行卡犯罪类型,分析除持卡人主观因素外的一些导致银行卡犯罪的客观原因及消除这些客观因素、改善用卡环境可以采取的一些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每天不时发生的ATM"吞卡",给部分银行卡的持卡人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银行ATM机具设置"吞卡"功能,主要是为了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一般而言,"吞卡"主要出现在以下三种情况中,一是在持卡人交易完毕超过30秒钟后忘记取卡,ATM自动吞卡以防被别人拾取;二是ATM机具或系统发生故障;三是根据发卡行的要求对挂失卡、被  相似文献   

9.
2005年,在经历了美国信用卡信息泄露事件引发的震惊和国内银行卡短信欺诈案件带来的不安后,正逐步接受和熟悉银行卡的国人在安全用卡、保护持卡人自身信息安全方面的神经紧绷起来。与此同时,利用磁条卡安全漏洞进行银行卡欺诈的案件仍不时侵害着持卡人的信息和财产安全。如何安全用卡,在与伪卡、盗卡交易的博弈中保护持卡人的权益不受损失?如何使用卡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得到合理的解决,让持卡人有个放心、安全的交易环境?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银行业处理争议交易的专家,他们在介绍了争议交易的处理机制的同时也对持卡人安全用卡提出了中…  相似文献   

10.
银行卡是商业银行向社会公开发行,具有消费信用、转结算、存取现金等功能,作为结算支付丁具的各类卡的统称.是商业银行签发的允许信用良好者据以赊购商品和劳务的身份证明卡(信用凭证).银行卡上印有持卡人姓名、号码、有效期等信息.为了加强保密性,利用电子技术在银行卡的磁条上面通常也记录有持卡人的相关资料,可供ATM、POS等专门电脑终端鉴别银行卡真伪时使用.持卡人在约定的商店或服务部门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时,不必支付现金,持卡人与商店或服务部门的资金结算由发卡机构完成.……  相似文献   

11.
要远离欺诈,持卡人就要做到‘知己知彼’,知晓骗子的诈骗手法,了解持卡人在何种情况下受骗,增强防范意识,掌握防范招数。"这些年来,银行卡诈骗活动十分猖獗,欺诈手段不断花样翻新,本来可以带给人们方便的银行卡,一旦不慎,反而成为威胁持卡人和银行安全的工具,不但"卡"住了自己的资金,更"卡"住了自己的心情。要远离欺诈,持卡人就要做到"知己知彼",知晓骗子的诈骗手法,了解持卡人在何种情况下受骗,增强防范意识,掌握防范招数。  相似文献   

12.
《金融电子化》2007,(9):37-37
银行卡的交易安全全凭用户设置的密码,这也是银行确认用户合法身份的重要环节。只要密码不被不法分子所掌握,即使银行卡被窃也不会给持卡人造成资金损失。  相似文献   

13.
现在,一些不法分子在自动取款机上进行诈骗手段繁多,为了能让持卡人更放心取现,卡博士针对几种经常骗术支招,让你可以放心在ATM机上取款。 1.吞卡+假提示。即不法分子造成吞卡故障,诱骗持卡人打假告示上的联系电话,骗取密码,待持卡人离升后,从ATM上取出银行卡盗取资金;或是张贴假的银行公告,要求持卡人在ATM上转账。  相似文献   

14.
时下正值用卡高峰,不法分子通过不法手段骗取持卡人的银行卡卡号、有效期、CVV2(信用卡卡片背面后三位数字)、手机动态验证码等核心信息后制作伪卡,再通过网络支付盗刷银行卡资金等诈骗案件高发。为了将盗刷风险降至最低,持卡人需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留意银行提供的安全信息及警示案例,避免陷入盗刷陷阱。  相似文献   

15.
(一)优化和改善用卡环境,提高银行卡使用效率。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持卡人对银行卡功能的认知度。利用多种形式宣传银行卡业务知识,可以采用网点柜台讲解、街头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广大民众宣传普及银行卡知识,对银行卡具有的现金存取、转账结算、消费信用功能,给持卡人带来的安全、便利、快捷的交易服务等特点进行详细讲解,  相似文献   

16.
吴昊 《中国信用卡》2009,(16):54-56
随着银行卡业务迅速扩张和竞争日趋激烈,各类银行卡犯罪也相伴而生,信用卡套现、伪卡欺诈、ATM资金诈骗及短信和电话转账诈骗等案件日益增加。银行卡犯罪手段不断向高科技化、集团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案件实施过程更为隐蔽,手法不断翻新,对银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7.
随着银行卡刷卡消费增多,各类银行卡欺诈案件将进入一个多发期。一些犯罪分子针对持卡人银行卡知识欠缺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的弱点,采用各种欺诈手段进行银行卡诈骗,盗用持卡人资金。为此,中国银联北京分公司日前发出温馨提示,请广大银行卡持卡人注意防范。  相似文献   

18.
随着银行卡业务迅速扩张和竞争日趋激烈,各类银行卡犯罪也相伴而生,信用卡套现、伪卡欺诈、ATM资金诈骗及短信和电话转账诈骗等案件日益增加.银行卡犯罪手段不断向高科技化、集团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案件实施过程更为隐蔽,手法不断翻新,对银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9.
李锦 《中国信用卡》2006,(9X):35-36
我国银行卡产业蓬勃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针对目前银行卡挂失业务中因政策缺陷等因素引起的持卡人与银行资金损失风险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一些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观念的不断转变,银行卡业务实现了跳跃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商业银行累计发卡量超过6.5亿张,人民币卡交易量45亿笔,交易总金额18亿元。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也逐步暴露,银行卡案件增多,银行损失不断加大。因此,如何有效控制银行卡业务风险,遏制银行卡案件的发生,是摆在我们银行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一、银行卡业务风险类型1.持卡人信用风险。持卡人违反银行卡章程,非善意透支或信用状况下降所造成的风险。如持卡人因公司破产、下岗、失业、生病及其他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经济恶化而无力偿还欠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