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却日益突出,中小企业从信贷渠道得到的金融支持与其对经济的贡献度严重不匹配。本文指出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根本原因在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然后从博弈论的角度比较分析了未采用供应链金融和采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为,论证了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由于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所面临的融资难问题。  相似文献   

2.
梁祖晨  潘敏 《商业研究》2005,(19):184-186
中小企业贷款难与银行放贷难系银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所致。中小企业信用水平偏低使银行普遍存在“惜贷”行为。信息不对称使银行和中小企业关系疏远。产业集群可克服信息的非对称,形成银企新型关系。应大力发展以中小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有效地推动银企关系的良性发展,实现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长期互动”。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贷款难与银行放贷难系银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所致.中小企业信用水平偏低使银行普遍存在"惜贷"行为.信息不对称使银行和中小企业关系疏远.产业集群可克服信息的非对称,形成银企新型关系.应大力发展以中小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有效地推动银企关系的良性发展,实现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长期互动".  相似文献   

4.
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信息不对称中委托人与代理人行为的分析 ,找出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信息不对称———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内部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提高各级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解决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何莉 《北方经贸》2003,(4):46-47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信贷市场上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企业的短期机会主义行为也只能让银行选择不贷。但是银企之间是一种重复的动态博弈过程 ,通过大力促进信息对称、增大企业的信誉损失、加大银行“不作为”的客户损失可以使银企走上 (贷 ,还 )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核心因素在于银企博弈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银企双方共同造成的:一方面,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信用不理想、短期行为严重,主观上造成银行恐贷、惜贷;另一方面,银企关系不稳定、银行系统内的"内部人控制"和"信息孤岛"现象客观上造成了企业信息难以掌控。于是,"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频出,累及许多优质的中小企业无法及时得到贷款。本文据此提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现实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核心因素在于银企博弈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银企双方共同造成的:一方面,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信用不理想、短期行为严重,主观上造成银行恐贷、惜贷;另一方面,银企关系不稳定、银行系统内的“内部人控制”和“信息孤岛”现象客观上造成了企业信息难以掌控。于是,“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频出,累及许多优质的中小企业无法及时得到贷款。本文据此提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现实对策。  相似文献   

8.
绿色信贷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经济手段,也是环境保护方面行政和法律手段的重要补充。运用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绿色信贷行为主体企业以及银行之间的选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缺乏外部约束的条件下。银企间容易达成合谋;强化对污染事件的处罚力度和完善对银行绿色信贷激励约束机制,是完善绿色交易行为的主要内容。与污染企业相比。对银行实施严厉监督和约束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主要困扰因素是:受规避风险和注重利益传承的影响,家族性与股权融资之间具有矛盾;银企之间缺乏信任,中小企业通过银行间接融资的门槛太高,银行惧怕融资风险,产生“惜贷”现象等。这种现状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在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两种情况下对银行和企业的博弈进行了贝叶斯纳什均衡的重点分析,博弈结果表明: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要走出融资难的困境,中小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模式,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扩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同时,建立并发展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契约关系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孙云 《商》2014,(22):176-176
农村金融发展不足已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软肋。而农村金融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产是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惜贷、拒贷等借贷不足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信贷的分析,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通过博弈模型的构建,来阐释双方在借贷中的相应对策,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银行间信用信息共享行为与征信体系构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荣刚  梁琦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82(12):37-41,70
银行和借款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降低,很大程度上要受益于银行间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文章通过信用信息共享抉择模型分析我国银行间信用信息共享与合作动力机制,得出在目前信贷市场结构下,各银行对信用信息共享程度的期望值不同,而公共机关强制的信息共享可能对银行的行为产生游离或参与两种截然不同的效用。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信用信息共享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银行加深信息共享。同时通过公共征信系统和商业征信的共同辅助,形成相对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乡村信贷系统、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以及拉丁美洲的乡村银行的运作机制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总结出农村小型机融机构发展的内在规律,可以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发展农村"草根银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Using micro-data 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signalling hypothesis” formulated on the role of trade credit (Biais and Gollier in Rev Financ Stud 10: 903–937, 1997; Burkart and Ellingsen in Am Econ Rev 94: 569–590, 2004). The research method adopted allows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suppliers’ credit on bank debt accounting for the strength (duration) of bank–firm relationships. Our main finding is that trade credit seems to have an information content for banks, especially when the latter do not dispose of adequate (soft) information on firms, which is likely the case at the beginning stages of bank–firm relationships. An implication of our results is that the availability of suppliers credit might be crucial to foster access to institutional funding for new firms entering the market. Our evidence also suggests that banks seem to consider suppliers a reliable source of information on firms’ financial conditions even after several years of lending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14.
Using data at the bank–firm level collected through the 9th UniCredit Survey conducted in 2012 on a large sample of small businesses, we investigate the extent to which a large international bank offers better credit conditions to enterprises that use ICT more extensively. The results, which are robust to selection and endogeneity issues, show that banks tend to grant increasing volumes of credit to such enterprises. We interpret this evidence as the ceteris paribus effect of ICT adoption by small businesses on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to banks. Another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is that banks consider ICT adoption as a signal of firms’ willingness to innovate. We also discuss implications concerning the key role that technology plays in changing the ‘arm’s length’ versus ‘relationship’ lending paradigms.  相似文献   

15.
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大银行信贷不适合中小企业融资,文章研究认为大银行是否适合中小企业,要考虑两个关键问题:首先是企业本身处于哪个阶段,由于风险和收益的影响,大银行不适合向初创期和衰退期的企业放贷,而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且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应该成为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其次是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大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在中小企业信用系统不健全,银行欠缺高效的贷款技术之前,大银行不适合直接面向中小企业贷款,而应该借助信息中介,例如民间金融、中小银行、电子商务平台等,才能提高银行的贷款效率,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信用环境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正大力推进的基础性金融工作,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作为地方政府,如何推进信用环境建设落地成为当前的执政之要。浙江省台州市通过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了积极尝试,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地区复制推广,但是这一举措对增加小微企业信贷获取是否明显有效,学术界鲜有研究。本文基于2012—2015年城市层面季度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研究信用环境建设中信用信息平台的搭建对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影响。研究发现,信用信息平台搭建有效地促进了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但其作用效果还受到当时宏观政策背景的影响,并非一直显著。进一步使用农村商业银行微观数据研究表明,地方信用环境建设能够促进中央银行的定向降准政策在地方上发挥“支小”作用,并且随着信用环境建设质量的提升,享受定向降准政策优惠的银行其风险承担意愿也在增强,对小微企业“敢贷、愿贷”。本文的研究发现既是对“加强营商环境建设”这一决策部署的学术回应,也为“精准滴灌”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芳  陈德棉 《财贸研究》2011,22(1):94-98
信贷集中利弊的理论研究尚缺乏结合中国银行业数据的论证,而近年商业银行实际发放信贷有明显的集中倾向,实证研究信贷集中的风险、收益效应对银行未来信贷决策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根据我国信贷的周期性,选取2005—2009年12家样本银行数据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信贷集中能够为银行带来收益,但也会带来不良贷款率增加、贷款减值损失增加和贷款质量恶化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银行家像普通投资者那样也是有限理性者。在经济波动出现上行拐点和下行拐点时,由于银行家的认知偏差,银行贷款市场上会出现群体性多贷和群体性拒贷的两次羊群行为,造成信贷扩张与紧缩并形成信贷周期,不仅给银行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也对金融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要熨平信贷周期,消除银行贷款市场上的羊群行为,宏观调控要消弥市场预期归一化的形成,政府要加强信息披露并提供有市场公信力的信息产品,要使商业银行重视行业走势的研究,并改变银行家的报酬结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手段、体制、控制制度等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盖异.管理权限过度集中,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责任制,致使国内商业银行尚未有效建立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信贷长效机制,存在的不良贷款还没有完全化解,新增风险不断出现.应建全约束与激励相统一的信贷考核机制和综合信用评级制度;改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增加基层行信贷权限;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商业银行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高交易成本和高风险,金融结构,特别是大银行,一般都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因此,借鉴国外德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