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011年,"新三板"扩容的脚步正在逼近。个人投资者参与"新三板"的门槛设置将参照"股龄不低于2年,资金不少于50万元"拟定。扩容前的"新三板"曾带来投资者以巨大的财富效应,那么,在个人投资者可以参与"新三板"交易的情况下,扩容后的"新三板"是否还能带给投资者以财富效应呢?对此,投资者不妨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2.
史欣媛 《南方金融》2015,(3):82-89,102
投资者保护是维护证券市场健康、稳健运行的重要基础,然而世界各国频发的"乌龙指"事件令投资者屡受重创。"光大8?16事件"作为我国"乌龙指"事件的典型案例,暴露出我国对于"乌龙指"事件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存在严重不足,内幕交易法律规制、证券机构内控机制、投资者补偿机制以及投资者救济制度等均存在诸多弊端。域外立法对于"乌龙指"事件大多确立了较为完善的投资者保护体系,其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应重点加强包括内幕交易法律规制、证券机构内控机制、多项基金并存的补偿机制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内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建设,为"乌龙指"事件中的投资者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广泛的中小投资者虽然拥有庞大的群体,但在投资者权益方面依旧"势单力薄",沦为"弱势群体"。本文在分类梳理中外中小投资者保护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投资者权益受侵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国九条"主要意见,提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具体措施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实证研究机构投资者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企业业绩正相关,机构投资者持股越多,对于企业的监督管理作用就越明显,企业业绩越好。而对不同类别机构投资者的研究发现,基金类机构投资者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其他类机构投资者作用不明显。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制衡度与企业业绩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为了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应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改善市场结构,让机构投资者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公司治理当中。同时,应在根本上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使机构投资者从"价值的发现者"转变为"价值的创造者",成为企业业绩提升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浅议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保护协会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投资者权益保护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在很多方面具有可比性及相互借鉴意义。从投资者与消费者的相似弱势地位、中国证券市场的生态环境及中小投资者保护的现状看,我国的投资者比一般消费者更需要保护,其同样应该有自己的维权组织和节日。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背景及中国证监会"裁判"与"球员"双重角色的尴尬等特殊国情,是中国投资者受保护不足的最深层原因之一,也决定了中国比其他国家更需要成立投资者保护协会,并亟待构建尊重投资者与切实保护投资者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互动易"平台上的问答数据,实证检验上市公司敷衍投资者的行为对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回答投资者提问的及时性和切题性越低,其股价崩盘风险便越高。进一步分析显示,上市公司敷衍投资者行为通过两条途径加剧了股价崩盘风险,一是敷衍行为不利于投资者获取公司信息,加剧市场信息不对称;二是敷衍行为有损公司声誉和投资者信任,容易导致投资者在上市公司面临利空消息影响时"用脚投票"、加剧股价波动。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在于:要推动上市公司主动加强自愿性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管理,实现与投资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与投资者沟通中避免敷衍、搪塞的行为;监管当局可考虑采取"引导优先"的策略,发挥声誉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引导上市公司自觉重视、及时处理投资者的网络提问,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信息沟通功能、促进资本市场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7.
机构投资者持股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究竟是"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利用2009—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出于"独善其身"的行为动机最终实现了"兼济天下"的效果.第一,机构投资者持股总体上可以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以"兼济天下";第二,迎合社会需求和获取类保险效应以"独善其身"是机构投资者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在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促进企业履行不同维度的社会责任方面存在非均衡性;同时,相比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持股,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且这一正向关系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新兴加转轨的阶段,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投资者保护机制还不完善。笔者认为,证监会"两维护一促进"的监管目标有其内在逻辑层次:"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是根本手段,"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其直接结果,而"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则是远期效果和根本目标。"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如果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  相似文献   

9.
"建立个人境外投资长效机制"一直是个人投资者追求的"中国梦"。2007年8月,"港股直通车"计划吊足了投资者的胃口,但随即搁浅令投资者的梦想破灭。2011年1月,针对个人投资者,温州市公布了《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但公布不到半个月即被叫停。近期,国务院提出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虽然只闻风声,市场便一片沸腾,港股、美股均放量示好。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个人投资者压抑已久,大量民间资本等待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权小锋  吴世农 《会计研究》2012,(6):46-53,93
基于应计误定价视角,以投资者认知特征分析为切入点,本文检验了投资者注意力、应计误定价及盈余操纵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投资者注意力具有认知效应,投资者注意力的提高能够显著提高其对盈余构成信息的认知效率,并降低市场中投资者对应计信息的定价高估;(2)投资者注意力具有治理效应,即投资者对股票的充分注意能够显著降低管理层主观的盈余操纵行为。综合而言,投资者注意力具有"认知效应"和"治理效应",投资者注意力调节了投资者的认知效率并提升了对会计盈余构成信息的定价效率,进一步影响了管理层主观的盈余操纵行为。深化投资者注意力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A股市场一直处于震荡调整之中,相对低迷的市场进一步加大了投资者对基金经理投资能力和投资风格的要求。更多的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不但关注市场与板块带来的"天时地利"影响,同时更加注重基金经理本身所具有的"人和"价值。金斌表示:"很多基金经理最后都会被打上一个标签,某某是价值投资者、某某是成长股投资者、某某某是交易者。我不希望被打上任何一个标签,一直努力做一个有理念的灵活投资者。"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博览》2011,(8):64-65
回顾第二季度的基金投资,由双汇发展停牌引发的恐慌性赎回是基金投资中一件值得记住的事件。"3·15"曝光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使基金投资者产生恐慌,媒体长篇累牍的报道更是加重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投资者纷纷赎回重仓持有"双汇发展"的基金。几个月过去了,双汇事件在二级市场上的影响逐渐淡化,基金投资者有必要回过头来理性反思:针对双汇事件而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投资主体机构化态势的演进,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代理公众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但是否像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所强调的,公众投资者的"劣势"地位以及市场效率会因此得到改善呢?针对此,本文系统分析了公众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委托代理结构以及由此引发的投资者道德风险行为,对机构投资者在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改善市场效率方面的作用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4.
5月15日,在2021年"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中,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投资者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下一步,证监会将坚持把尊重投资者、敬畏投资者、保护投资者作为监管的主题主线.  相似文献   

15.
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是证券市场上的一个关键主题,但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变革加轻轨"新阶段的到来,证券市场主体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致使中小投资者长期处于证券市场的弱势地位。本文根据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受损情况,对众多文献关于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的探讨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对证券投资者保护机制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6.
审计准则要求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但对于关键审计事项有无结论性评价并无明确要求,在实践中,出现了四种形式:没有结论性评价,结论性评价为"合理的"、"可以接受的"和"没有发现重大问题"。我们分析和检验了有无针对关键审计事项的结论性评价以及不同结论性评价对投资者投资判断的影响。我们发现,有针对关键审计事项结论性评价的情况下,投资者判断的投资吸引力更高;针对关键审计事项的结论性评价表述为"合理的",投资者判断的投资吸引力要高于表述为"可以接受的"和"没有发现存在重大问题"两种情况,且在后两者之间投资者判断的投资吸引力没有差异。我们还发现,投资者对关键审计事项的信心,中介了关键审计事项结论性评价与投资者投资判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庞建勇  王凯 《时代金融》2009,(1X):22-23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结合数据案例对我国证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倾向,并因"归因偏差"、"事后诸葛亮"、"性别差异"、"高换手率"等特征的不同而对投资者过度自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长治  方芳 《新金融》2020,(4):12-18
本文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视角,选取2003年6月至2015年6月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美国投资者情绪指数对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影响及其背后的机制,得到四点主要结论:一、美国投资者情绪对中国股市收益率的影响总体是正向的,但存在"反转"现象,即美国投资者情绪会先对中国股市收益率有负向冲击,后转为正向影响。二、以2011年为临界点,美国投资者情绪传染所需的时间缩短,上述负向冲击的时间从3个月缩短到2个月,正向冲击的时间从2个月缩短到1个月。三、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证券投资负债"项目的规模越大,美国投资者情绪对中国股市收益率的影响力越强,表明资本流入和跨境资产配置是美国投资者情绪影响我国市场的机制之一。四、中介效应检验显示,美国投资者情绪可通过中国投资者情绪间接影响中国股市收益率,投资者情绪传染是美国投资者情绪影响我国股市的另一机制。  相似文献   

19.
谢宏章 《理财》2012,(11):44-45
无论是初入市场的新股民,还是久经考验的老投资者,买入的筹码都难免会有"被套"甚至"深套"之时,尤其是在漫长的熊市里。筹码"深套"后,多数投资者首先想到的是等待大牛市的到来,通过个股的大幅上涨实现"解套"。然而,行情是否启动、个股能否走牛的主动权并不在投资者手里。  相似文献   

20.
谢宏章 《理财》2011,(3):45-46
面对"利空股",投资者若能珍惜机会、定好计划、适时交易、注意技巧,大多能取得超过指数和其他多数个股的投资收益。理性看待无论何时,资本市场总会有一些"利好"或"利空"消息出现在投资者面前,这已成为规律,谁都无法回避。投资者若能提前获悉潜在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并在多数投资者尚不知情的情况下赶在"利好"公布前逢低买入,"利空"消息发布前逢高离场显然是明智的选择。但假如没这个本事,待"利好"公布后再追涨、"利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