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20年之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将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新阶段。金融扶贫在绝对贫困治理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门槛效应制约、基础设施不完善、供给主体内生动力不足、制度保障有缺口等挑战。我国贫困基本态势的转变对金融扶贫创新提出新的需求,相对贫困治理阶段金融扶贫应进一步聚焦于改善农村脱贫生计环境、拓展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推动行政式主导扶贫向市场化脱贫转变、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为此,本文提出应以转变治理方略,重构扶贫格局为逻辑架构,以探索动态识别标准、有序瞄准目标、再造金融体系为主要路径,通过完善相对贫困治理阶段金融扶贫制度的顶层设计、推进保险保障与金融赋能减贫的双轮驱动、强化金融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激励等举措实现以金融扶贫促进相对贫困治理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刘英 《农业经济》2022,(6):76-77
为了扶贫减贫事业能够取得实效,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要求,并发展出“扶真贫”“真扶贫”和“真脱贫”三个评价维度。精准扶贫方略的提出契合了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在绝对贫困治理中,如果说从政治动员到技术动员是精准扶贫的一次正当性,那么在相对贫困治理中,促进国家的施政伦理与乡村基层的社群伦理的共通与兼容,则是精准扶贫的二次正当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政府在相对贫困治理中的数据质量控制能力,防范技术治理中的数字失真。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减贫经验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20年底,中国兑现了在现行标准下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承诺,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消除极端贫困的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回顾中国近40年的扶贫经验,有助于为构建2020年后中国缓解相对贫困的治理体系提供借鉴。本文拟从贫困内涵演进、减贫目标与战略、扶贫手段、扶贫治理等层面分析和解释中国减贫经验,并对未来缓解相对贫困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结束,防止脱贫村返贫就成为地区治理的工作重点,而后脱贫时代的乡村贫困却呈现出与传统乡村贫困不同的特征,有必要弄清农村贫困均衡的原因、多重压力和挑战。为实现脱贫村长久、长效脱贫,可以从乡村振兴突破农村贫困均衡、精准扶贫化解农村贫困均衡、教育阻断农村贫困均衡、异地搬迁隔绝农村贫困均衡等多个角度推进。  相似文献   

5.
2020年后,我国的反贫困工作将进入解决相对贫困的历史时期。围绕"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从历史背景与现实需求出发,系统构筑相对贫困治理的分析框架——"四梁八柱"。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来顶层设计相对贫困治理的"四梁";然后从实践层面分析相对贫困治理的路径,即"八柱":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保障特殊贫困群体权利;构筑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牵引包容性发展体系;建设民生工程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金融赋权赋能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金融素养与经济参与能力;实施产业扶贫推进产业兴旺产业富民;"志智双扶"激发相对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优化驻村帮扶体制机制提升组织扶贫效率。  相似文献   

6.
缓解农户相对贫困是"后扶贫"时代中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基于中国家庭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9年、2011年、2015年三期面板数据,采用Logit模型,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并探究农村女性劳动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对收入贫困还是能力贫困抑或是权利贫困,农村女性劳动参与均能起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作用。而且,女性非农产业劳动参与显著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提升农户可行能力水平。改变农村女性劳动参与度量方法,验证农村女性劳动参与对农户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均具有显著缓解作用,表明结果稳健。可见,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参与能有效缓解农户相对贫困,释放女性减贫动能。因此,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释放家庭潜在生产力;另一方面应最大限度消除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为女性就业营造公平环境,缓解农户相对贫困。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进程虽取得巨大成就,但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为我国实施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和视域。本文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视域下,对我国贫困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2020年底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的绝对贫困被基本消除,缓解相对贫困将成为农村扶贫事业的重点工作。以收入支持为基础的扶贫政策能够满足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但却忽视了贫困家庭所陷入的"资产贫困"陷阱,导致扶贫措施缺乏社会投资视角,进而因造血功能不足致使农村贫困群体难以真正脱贫。利用云南省石屏县的调查数据,提出农村地区现行反贫困实践在定位上重扶贫、轻开发,在实施手段上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分析了资产扶贫措施的减贫类型,讨论了针对农村贫困家庭进行资产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我国的扶贫战略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在扶贫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对相对贫困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不同理解确定了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历史位置。论述了相对贫困的基本内涵,对相对贫困进行多元思考,分析了政府解决相对贫困的职责,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杜金向 《农业经济》2003,(9):4-5,24
一、扶贫经济合作社小额扶贫贷款的开展背景和发展现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有 10亿农村人口。由于历史原因 ,农村贫困问题一直很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评 ,到 1978年我国农村仍有 2 5亿贫困人口 ,贫困发生率为 3 0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使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为减少。到 1985年 ,贫困人口下降为 1 2 5亿 ,减少了 50 %。但是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资源条件差 ,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为此 ,1986年国务院制订了专门的扶贫政策 ,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领导全国的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11.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是继绝对贫困治理之后面临的新贫困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相对贫困治理是遏制返贫现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破解"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化解农村主要矛盾,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需要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治理机制,即相对贫困衔接机制、脱贫内生动力机制、多方力量扶持机制,从而发挥各项制度、政策、法规的常态化贫困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12.
农村相对贫困是后小康时代贫困治理的主战场。新时期的农村相对贫困主要面临脱贫攻坚成效不稳定、脱贫人口识别难度大、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三大现实挑战。据此,通过构建农村相对贫困的精准识别机制、社会保障机制、长效稳定增收机制三大举措予以破解。加快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这不仅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最终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而且对于顺利推进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易刚 《农村经济》2021,(2):59-67
2020年后,相对贫困治理将成为中国扶贫工作的重心。探究相对贫困治理问题十分重大。相对贫困有着丰富的意蕴,具有相对性、多维性、数量性、风险性、长期性、发展性等特征,也在政策衔接、持续增收致富、多维贫困、内生动力、特殊群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领域面临诸多困境,这就需要通过强化政策保障机制、建立持续增收致富机制、构建多维支撑机制、培育内生动力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兜底机制、构建防范致贫返贫风险机制等方面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团结安全,而且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积极作用。在临沂农村扶贫工作中,政府扶贫资金是推动贫困农村脱贫的主要动力,如何做好农村扶贫资金的管理与核算工作,成为关系到扶贫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精准识别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不同时期土地要素对贫困的可能影响,评估土地要素对绝对贫困的帮扶效果,为推进土地要素更为精准地实现相对贫困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层线性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要素对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均具有较为突出的影响;(2)土地要素扶贫政策全面展开后,土地要素的资源和资本禀赋得到了有效改善,土地资本禀赋具有更为突出的未来改善潜力;(3)土地要素的资源和资本禀赋在各个时期都体现出了对贫困的异质性影响,资本禀赋相较于资源禀赋对于贫困均具有更强影响。研究结论:无论是在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治理中,均需高度重视土地要素的突出作用;在过去的扶贫攻坚战役中,一系列土地要素扶贫政策已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未来的相对贫困治理中亟待进一步促进土地要素禀赋改善,特别要着力重点提升土地要素资本化水平,从而有的放矢地推进更为精准的相对贫困治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已全面摆脱绝对贫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目标。统筹考虑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能够为巩固脱贫成果、缩小城乡差距提供更具多样化的思路。作为能够有效兼顾二者的途径,网络扶贫在贫困治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CFPS(2018年)数据,用Probit模型证实了互联网使用对改善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及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有显著作用,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促进电商参与,降低金融排斥”以及“促进非农就业,丰富收入来源”是互联网参与相对贫困治理的有效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作用与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本文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细分、专业化脱贫地区的互联网基础建设,拓宽互联网知识普及与应用的广度并挖掘其深度,使互联网在农村地区发挥更大效用。  相似文献   

17.
王兰 《农业经济》2022,(5):76-77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相对贫困的内涵不仅指的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还包括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以及人能力受限。有诸多原因导致贫困的产生,例如脱贫攻坚政策性因素、社会结构转型与人口流动带来的贫困、社会保障不健全性的贫困、自然地理因素带来的贫困、身心限制及能力不足等因素。目前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解决贫困的长效机制,在总结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行相对贫困的分析,在城乡融合角度研究相对贫困,还要重视贫困的社会治理转向,构建中国特色减贫话语体系,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2020年将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之后,贫困问题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由于中国相对贫困现象较为突出,并与绝对贫困存在交叉,这使得以基尼系数为基础的相对贫困测度失真。本文首先通过回顾中国的贫困线调整和扶贫政策演变,分析贫困类型的转变;然后对城乡二元结构未打破背景下的农村相对贫困规模进行测算,提出基尼系数区域化的设想;最后对城乡统筹下的相对贫困线设定进行现实考量,并给出设计方案。即:中国2020年之后的相对贫困线设定应采取两区域、两阶段方法——非沿海地区实施绝对贫困线相对化、沿海地区实施基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相对贫困线,并每5年上调一次;2035年中国进入城镇化后期,相对贫困标准整体进入以全民可支配收入为识别基础的阶段。未来贫困治理仍需要在工作培训、区域转型、多维和精准识别上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9.
贫困问题是各个国家都无法避免的难题,2020年我国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减贫工作的结束,而是代表着围绕贫困问题的治理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陕西省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不仅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要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因此,本文以陕西省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中面临的人口、经济、教育和社...  相似文献   

20.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即、扶贫重点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的背景下,本文利用深度贫困地区陕西省J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瞄准与偏离问题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已脱贫人口的相对贫困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建档立卡的政策安排在贫困识别标准和瞄准策略上遵循了绝对贫困理论标准和多维瞄准方法,但具体实践对政策安排出现偏离;单维收入贫困标准对贫困人口的瞄准精度要高于多维贫困标准;扶贫资源的溢出水平较高,整体呈现偏向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沙漏型分配特征。本文分别采用贫困线和基尼系数的相对贫困测算结果表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偏大、存在较为严重的相对贫困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要注意重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反向贫困问题,也要通过完善农户收入调查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犯错成本等方式提高贫困人口的瞄准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