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农户数据,本文用固定效应估计了公共转移支付和私人转移支付对接受者收入、消费支出的影响,随后,探讨转移支付对贫困、不平等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公共转移支付对贫困没有影响;私人转移支付有效地减少了贫困,它使贫困发生率下降0.36%~5%;两种转移支付的绝大部分都流向了非贫困家庭,但两种转移支付在贫困者和非贫困者收入中占比有较大不同,私人转移支付增加了不平等,而公共转移支付影响不平等的作用微弱.  相似文献   

2.
对教育公共投入差异与地方财政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虹  蒋承 《中国市场》2011,(20):78-85
本文利用我国县级财政统计数据,对教育公共投入差异以与地方财政能力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统计性描述发现我国生均教育公共投入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和省际差异;泰尔指数分解结果显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体不平等主要由区域内以及省内差距引起。回归方法在控制地方财政能力总量、财力结构、政府间转移支付等因素对公共教育投入的影响后,发现政府可用财力和财力结构是引起财政教育支出差异的重要因素,而目前转移支付体制还没有充分发挥减小财政教育投入差距的作用,部分转移支付甚至有减少财政教育投入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本文实证考察了分税制改革以来政府间纵向财政分配体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垂直财政不对称提高总体上未起到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转移支付依赖度较低时,垂直财政不对称提高有助于降低居民收入不平等;而转移支付依赖度超过某个阈值时,垂直财政不对称提高反而加剧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在一般性转移支付的门槛效应中,垂直财政不对称提高会降低收入不平等;在专项转移支付的门槛效应中,垂直财政不对称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这意味着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改革应合理控制转移支付规模,进一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采用基尼系数对我国城乡、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进行重新测度,然后以政府转移支付为门限变量建立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对财政收支分权与居民收入不平等之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一是财政收入分权与收入不平等显著负相关,财政支出分权与收入不平等显著正相关;二是财政收支分权对不同类型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无论是财政收入分权抑或支出分权对收入不平等的政策效应大小依次是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总体居民;三是政府转移支付在不同区制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呈现显著地非线性特征.即从相对较低的第一区制跨入较高的第二区制时,转移支付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由负转变为正.本文以上研究结论不仅对于全面构建央地新型政府间财政关系,还可以为促进公平收入分配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02-2009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使用UL分解方法,对政府各项转移收支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政府净转移收支改善了城镇居民逐渐增加的市场收入不平等,改善程度随时间逐渐增大。其中转移支付和税收都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前者贡献相对更大,主要体现为对水平公平的改进;后者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垂直公平上。财政净转移收支在各地区内部的作用微弱,东部起主要作用的是税收政策,西部则是转移支付政策。在居民向政府的支出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支出会扩大收入不平等,而缴纳所得税和住房公积金则会缩小不平等。在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中,养老保险、社会救济和失业保险会缩小不平等,但后两者作用微弱,而公积金则有扩大不平等的效果。这些结论对于我国细化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推动税收政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都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对整个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是协调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财力的一种必要措施。本文通过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以及两地方政府对于中央资源争夺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认为应当确立公共产品和服务均等化与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方向,将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制度化,并促进政府信息的公开化,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从预算内外两个维度理论诠释收支分权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然后在对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和中国式分权水平进行重新测度的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从全国和分区域视角实证考察了中国式分权对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无论是全国还是分区域,预算内收入分权的提升均有利于降低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2)预算内支出分权的提升虽然从全国来看会加剧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但在预算内支出分权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仍可以显著降低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3)预算外收支分权对全国与东中西部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即预算外收入分权使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愈加恶化,而预算外支出分权却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4)转移支付、受教育年限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对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亦有推渡助澜之效,但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和对外开放度对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本文结论不仅对中国式分权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与重塑公平效率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1978-2009年我国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从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结果和成本两个角度考察了东、中、西部地区中央转移支付和财政分权对不同类别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地区间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差异相对较小,但供给的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转移支付显著促进了中部地区低水平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抑制了中、东部地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而对西部地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则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转移支付促进了西部地区公共基础教育发展,对中、东部地区则具有抑制作用.财政分权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有显著促进作用,特别是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但是抑制了东部和西部地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而且西部地区公共基础教育也受到抑制,同时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降低了西部地区科教文卫支出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构建了个人所得税、转移支付以及个人所得税-转移支付系统对于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实际、最优和最大效应指标。运用中国省份数据分析,发现中国个人所得税正在加速恶化居民收入不平等,并且在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中发挥主要作用;转移支付对收入不平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力量较弱,而且离最优指标"要求"越来越远;个人所得税-转移支付系统加剧了收入不平等,并且加剧程度越来越严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以省级政府内各级政府间财政分权为研究对象,利用省、地市、县级连续财政数据,结合转移支付制度影响省内财政分权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一般性转移支付、县级财政收入占比、地区GDP、预算内教育和卫生支出为代表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都促进了省内财力下移,形成有利于财力下移的财政分权;而专项转移支付由于其特定的目的性和配资要求不利于省内财力下移.为促进包括全国县级政府财力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需要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并匹配相应的转移支付,而且需要省级政府内部进行合理有效分权和匹配相应的转移支付,着重发挥省级政府利用转移支付在"承上启下"过程中促进合理的财政分权和财力下移的主导作用,以此发挥转移支付在省级政府内部向下的财政分权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保同 《中国物价》2014,(5):22-24,28
本文使用2002年中国社科院住户调查数据探查了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根源。对市场收入不平等、总收入不平等及可支配收入不平等三个层次上的不平等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居高不下的主要根源是由于政府向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规模不足。转移支付结构上更加注重向城市居民转移的现状也加重了我国居民人均收入不平等。本文还比较了中美两国以个人所得税和政府转移支付为代表的财政手段的再分配效应的异同,对我国未来政府转移支付及个人所得税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教育事权和支出责任在政府间的合理配置对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没有激励将本地自有财政收入投入教育领域,这些具有空间外溢性的公共服务成为中央财政的政策目标,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填补了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不足.本文将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宏观财政数据进行匹配,即以出生年份和地区为基础,构造在其所属的义务教育阶段受益的财政转移支付占地方总财力的比重,以评估转移支付对教育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每提升10个百分点,本地区居民的受教育年限能够增加约0.2年,在三大类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支付的作用更为明显.在机制检验中,我们也发现财政转移支付能够有效增加地方的教育支出,产生了明显的结构效应.为进一步提升居民的长期受教育水平,本文认为要以教育领域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为前提,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共同事权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产生不同的作用,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率。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经济干预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过程中的养老保险和教育的公共支出的增长效应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人力资本这一指标来体现它们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从公共支出角度来看,政府对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与人力资本和长期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出一种负相关关系;公共教育投入对于长期人力资本及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很明显,而对短期经济增长的效应却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行为激励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目前地区财力的巨大差异,客观上要求稳步提高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规模,而现行财政预算体制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约束相对有限.本文在地方政府内生化财政选择背景下考察了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对地方财政行为的激励效应.研究发现,转移支付总体上对提高落后地区人均财力有积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地方的征税积极性,另外,转移支付规模扩大可能助长了地方财政支出更加偏向于行政性支出.本文认为政府间财政分配体制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对地方征税行为和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优化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苑德宇  宋小宁 《财贸经济》2015,(3):43-54,87
本文基于地方政府投资决策模型对中央转移支付影响地方政府投资的机制机理进行分析,并利用中国经济转型期1995-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非专项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投资均具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且非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投资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专项转移支付.经验分析还发现:在欠发达地区,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投资的影响效应显著为正,但发达地区的该项效应却不显著;非专项转移支付对基本建设的影响也显著为正,但对支农投资的影响却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商》2016,(3)
西南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明显,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公共服务供给成本太高,地方政府难以提供与全国其他地区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水平。此时,作为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就对西南地区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对于推进西南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抑制贫富差距,有利于强化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诚然,现行转移支付政策仍有许多不足和缺陷,如今地方税负加重、财政风险开始凸显、制度不够规范以及缺乏法律支撑等问题仍然突出。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和现存问题,对如何优化西南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确保各地区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财政政策,特别是转移支付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然而,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在缩小地区差距方面作用不明显,甚至起到"逆向调节"的作用。因而,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可以使各地政府的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实现社会公平。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地区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寇璇  张楠  刘蓉 《财贸经济》2021,42(8):37-52
测算个税-转移支付体系在减少不平等中的效应及效率,从而保证财政工具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缓解相对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造了一种基于年龄调整的基尼系数测度同龄收入不均等,采用"匿名"与"非匿名"评价指标测度了个税、社保缴费和转移支付在再分配中的垂直效应、再排序效应和收入变动轨迹,并通过模拟最优分配方式测算支出效率及配置效率.结果 显示,基于年龄调整的基尼系数测算的收入不平等比基于传统基尼系数测算的收入不平等下降了2%;个税-转移支付体系整体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达到4.9%左右,而2019年新个税的边际贡献率小于旧个税;转移支付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保证了相对贫困群体的向上流动;个税和转移支付的支出效率分别为71.27%和45.55%,配置效率分别为70.45%和46.84%.本文认为,政府应重视同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保障初次分配公平,在设计再分配政策时注重完善个税综合税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分配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按收入等级分组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数据,在假设模型的基础上计算衡量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模拟了不同收入分配情况下收入差距对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并利用回归模型计算得到包含政府转移支付和不包含政府转移支付两种情况下泰尔指数对平均消费倾向的弹性系数。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近年来政府主导的转移支付政策对减小城镇居民贫富差距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在政府实施转移支付政策后消费对收入差距的变动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0.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激励效应与地区间财政支出竞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别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和两情势空间德宾面板数据模型全面考察了我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及其构成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特别是不同类型支出的竞争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995-2008年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我国省级地方政府竞争性支出行为总体上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税收返还与财力性和专项转移支付的激励效应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