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吴玲 《商》2015,(2):227
我国的浮动抵押制度作为《物权法》抵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法律体系和制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我国的浮动抵押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自2007年《物权法》颁布、实施以来,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缺陷。本文"浅议我国的浮动抵押制度的法律规制",就是在《物权法》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上,在基本的法理基础上,结合我国浮动抵押制度的法律规制分析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浮动抵押制度的基本理论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并结合实务分析浮动抵押制度法律规制方面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探索完善该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商》2015,(7)
作为国际经济市场融资担保的一种重要方式,自创设以来备受欢迎的浮动抵押制度,是在英国工业革命迅猛发展,当时现有的传统担保方式无法满足伴随成长起来的中小企的融资需求的背景下,英国的律师们所创设的最终被司法界所承认并推广到世界各地。由于各国存在着历史背景、文化传承、民族习惯存在差异,所以浮动抵押制度被各国结合自己本土实际情况发展成为不同表现形式、具有自己国家特色的浮动抵押制度。我国也在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正式引进了浮动抵押制度。但是由于我国对该制度的引进过于简单粗略,实际应用性不足,使得浮动抵押制度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特有价值,没有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所以本文将系统的对浮动抵押制度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后,对我国浮动抵押制度提出修改意见,从而对完善我国的担保制度尽自己的一份力。  相似文献   

3.
新<物权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实行发生效力以后,给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浮动抵押的创设更是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这一新型的抵押制度也值得执法者的认真思考.经过研究和学习物权法,我们可以发现物权法对浮动抵押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的定叉,而与浮动抵押权行使的条文却不多,需要执法者理解研判法条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信息.故本文着眼于我国浮动抵押之特点,探讨浮动抵押在实践中的行使条件、行使对象和行使方式.  相似文献   

4.
浮动抵押制度允许抵押人在设押后继续经营抵押财产,这种制度设计在发挥物的担保价值的同时充分利用抵押物的经营价值,但却为银行等债权人的利益保护带来风险。我国《物权法》虽然引进了浮动抵押制度,但由于对抵押人设押后处分抵押物的权利限制较少,未对债权人的利益予以充分关注,导致债权人与抵押人之间的利益失衡,这也是浮动抵押制度在实践中无法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在我国真正发挥浮动抵押的制度功能,有必要借鉴国外浮动抵押制度立法的经验,在便于抵押人融资的同时,完善浮动抵押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2007年10月1日实施的《物权法》引入了浮动抵押制度。然而,截至去年,在江苏省动产抵押登记中,以浮动抵押方式为农户办理融资登记的数量为零,针对农业生产经营者有融资需求而《物权法》为其开辟的新途径又无人尝试的局面,2012年初,我们苏州市高新区(虎丘)工商局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江苏省首创了涉农动产浮动抵押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际金融现代化和一体化的进展,项目融资方式也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之中。本文通过简要分析项目融资中的浮动抵押制度的特点及其在项目融资中的优势,针对我国现有法律和司法实践没有明确承认浮动抵押的现实问题,探讨浮动抵押制度在我国适用的可能性及适用障碍,以期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史彬 《商场现代化》2005,(22):103-104
随着国际金融现代化和一体化的进展,项目融资方式也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之中.本文通过简要分析项目融资中的浮动抵押制度的特点及其在项目融资中的优势,针对我国现有法律和司法实践没有明确承认浮动抵押的现实问题,探讨浮动抵押制度在我国适用的可能性及适用障碍,以期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史彬 《商场现代化》2005,(8):103-104
随着国际金融现代化和一体化的进展.项目融资方式也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之中。本文通过简要分析项目融资中的浮动抵押制度的特点及其在项目融资中的优势,针对我国现有法律和司法实践没有明确承认浮动抵押的现实问题.探讨浮动抵押制度在我国适用的可能性及适用障碍,以期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颖 《商》2014,(9):171-171
我国《物权法》虽规定了浮动抵押制度,但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在于,对抵押权人的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今后立法中,应着力构建完善的抵押权人权益保护机制,设立抵押人分级权限管理制度,扩大抵押标的范围,完善抵押登记制度,合理限制抵押人权限并赋予抵押权人相应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我国物权法明确规定了动产浮动抵押制度,这不仅完善了我国担保物权体系,也有利于企业融资和简化抵押手续,并且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但它对商业银行开展该制度则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有效的适用该制度,应在抵押人的选择、监督、担保方式的并用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
继《担保法》之后,在2007年通过的《物权法》中,进一步具体的规定了最高额抵押制度,使我国的最高额抵押制度进一步完善,但是在实践中我国最高额抵押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要从最高额抵押制度的构建入手分析制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明确规定了我国动产浮动抵押制度,这不仅完善了担保物权体系,也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特别有利于企业融资和简化抵押手续,但因它对抵押权人有一定的风险,故抵押权人在开展此担保方式时会谨慎从之。因此,中小企业要适用该制度解决融资难,应从树立自身的诚信度、注重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效益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寇宁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0):62-63
抵押权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抵押权人的利益,也关系到抵押担保制度的正常运行。在我国的立法过程中,从民法通则到到物权法,抵押权的实现途径在立法上得到了完善,但是由于物权法规定的原则性,现行抵押权实现的途径仍缺乏效率与公平。为了更好的推动抵押制度的完善,在现行物权法的基础,建立抵押权实现的非讼制度将有利于抵押权实现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地产抵押是抵押担保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法律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规定不够完善,削弱了地产抵押担保的功能.对地产抵押的相关规定过于简单,还存在一些尚待明确的问题,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纠纷.研究地产抵押法律制度的现状,力求对地产抵押的理论有一正确或近似正确的认识,并希望对担保物权立法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1995年我国《担保法》确定了动产抵押制度,2000年出台的《担保法》司法解释,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对动产抵押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虽有一定进步,但总体而言,《物权法》对动产抵押制度的部分规定还不尽完善。通过对动产抵押制度存在的价值进行分析,对动产抵押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然后对如何破解进行了一定的思考,进而为完善我国动产抵押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1995年我国《担保法》确定了动产抵押制度,2000年出台的《担保法》司法解释,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对动产抵押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虽有一定进步,但总体而言,《物权法》对动产抵押制度的部分规定还不尽完善。通过对动产抵押制度存在的价值进行分析,对动产抵押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然后对如何破解进行了一定的思考,进而为完善我国动产抵押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周芬 《商场现代化》2007,(24):271-272
比较《物权法》和《担保法》可知,《物权法》对先前的担保制度做了大量的修改和创新:立法价值更注重当事人间的意思自治、同时引入浮动抵押、最高额质权等新担保形式等等,其意义是重要而进步的。但是《物权法》并非尽善尽美:对原《担保法》解释中诸如独立担保、抵押权转让等制度的舍弃过于轻率,破坏了立法的初衷,不得不说是《物权法》的漏洞所在。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建工程常被用于抵押,此类抵押权不仅具备债权的担保功能,也具备强大的融资功能和优势,成为工程建设投资单位一个重要、合法的融资方式。将在建工程作为抵押标的物,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国传统的物权法理论和一般原理,虽然我国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规定了在建工程可以作为抵押财产,但对于在建工程抵押制度的诸多具体问题仍缺乏明确的规定,使得我国在建工程抵押权仍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为此,着重探讨如何完善在建工程抵押制度。  相似文献   

19.
分析表明,大量应收账款没有成为担保标的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法律缺失对应收账款等动产物权的法律保护,因而银行针对应收账款进行融资工具创新的激励不足。本文认为,要在《物权法》中尽快制定包括应收账款在内的浮动抵押规定,保护债权人权利;基于信贷链、产业链和中小企业特点,银行要积累和完善对应收账款的分析技术,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20.
陈光 《消费导刊》2009,(15):150-150
近几年来,我国的房产市场交易活跃,但存在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我国《物权法》中的预告登记制度作为《物权法》的亮点之一,为房产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本文简要的分析预告登记的性质和效力,并对我国预告登记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