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由于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的职能和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以及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后引起局部土地功能的变化,导致在城市中出现闲置和废弃的旧工业建筑.如何看待和再利用这些城市工业建筑"遗产",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和我国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现状,而后从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动因出发,探析了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重新审视首钢工业景观内涵的基础上,以图谱形 式再现了首钢百年(1919—2019)发展中工业景观的格局变 迁,在历史与观念2个层面上描述了其从石景山下的炼铁厂向 “十里龙烟”的钢铁帝国转变的过程,将目光聚焦在其工业 现代化与去工业化过程中陆续产生的“单位大院”“园林工 厂”“服务园区”和“首钢园”等一系列空间实践观念上,总 结了造成当下首钢及其周边区域残余景观现状的客观原因。认 为在北京逐步成为全球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回归到 工业场所自身的“历史共识地”,让贮藏了工业文化记忆的物 质遗存和空间形态重获生机的同时避免被过度“符号化”和 “模式化”。  相似文献   

3.
目前,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项目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如何加强项目部的成本控制,有效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已成为目前公司乃至项目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过去的传统产业逐渐被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新兴产业所代替,城市职能出现新的扭转,导致城市综合布局和城市产业结构的重新组合与调整,旧工业产区及其旧建筑面临着更新改造和拆除的两难困境.作为城市文化积淀和城市发展印迹的旧工业产区和建筑,将如何发展?如何用具有文化脉络和生态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行保护和改造再利用,实现旧工业建筑改造对象、改造模式和面向人群的多元化,不让旧工业建筑的遗产流失和废弃?这将是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婷婷 《城市建设》2010,(2):211-212
随着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过去的传统产业逐渐被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新兴产业所代替,城市职能出现新的扭转,导致城市综合布局和城市产业结构的重新组合与调整,旧工业产区及其旧建筑面临着更新改造和拆除的两难困境。作为城市文化积淀和域市发展印迹的旧工业产区和建筑,将如何发展?如何用具有文化脉络和生态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行保护和改造再利用,实现旧工业建筑改造对象、改造模式和面向人群的多元化,不让旧工业建筑的遗产流失和废弃?这将是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工业遗产所具有的价值一直停留在《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所赋予的价值构成中,最初的价值已经不能满足甚至阻碍了当代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工作。本文在原有工业遗产普遍价值构成的基础之上,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城市布局结构、文化体系、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指出当前工业遗产价值构成的局限性,并从现代哲学价值研究角度,将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因素进一步扩充和细化,以工业遗产资源的固有属性、特征和受到价值评价主体影响的各种因素为基础,将其划分为本征价值和引申价值两大类,并将每一类价值因素具化为工业遗产价值体系的构成因子,从主观和客观、保护和再利用等多角度多层次深入剖析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为工业遗产的确认、保护、更新和再利用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冬训中心和五一剧场地块位于首钢北部园区的冬奥 广场片区。景观设计将场地的审美体验解剖为2种结构性意 向,一种是现实场景的感受,一种是历史情境的体验。以场地 现状和建筑改造为基础,通过功能重组、重构记忆、视觉建 构、最小干预和生态技术的设计策略彰显场地的废墟之美,并 使其审美价值服务于首钢园区的核心价值,最终打造一处既蕴 含废墟美学、带有历史叙事和集体归属,同时满足冬奥运训 练、办公、酒店服务和商业功能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休闲旅游发展对城市功能演化影响巨大,是大都市传统工业区转型复兴的主要方向之一。文章分析了大都市传统工业区的发展特征及其与城市功能演化的对应关系,并以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工业区为例加以验证说明。研究认为:1大都市传统工业区休闲旅游转型在提供大规模服务性岗位、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引导商业服务业发展和优化人居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促进该区域经济社会复兴的重要手段。2在工业化到后工业发展过程中,大都市传统工业区发展会经历工业成长阶段、工业衰落阶段和休闲旅游复兴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独立功能组团与分离式发展、工业功能退出与多中心发展、休闲旅游功能植入与城市功能组团多元化发展三个阶段性特征。3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工业区的空间演化模式由工业独立组团到工城(工业—城市)融合,走向组团分化(工业组团、商业组团、休闲娱乐组团的相对独立),再到组团渗透(不同产业组团之间的功能交织与渗透),休闲旅游逐渐成为城市主导功能之一,充分体现出这种空间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艾丰 《市场经济研究》2002,(6):12-13,44
中国进入新世纪面临三个新课题:如何应对WT0,如何加快城镇化步伐和如何实施西部大开发。今天主要讨论前两个问题,简单谈谈WT0,再讲讲城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税务管理是税收筹划和风险控制的有机结合,是对税收筹划过程中有关风险的有效控制.相比较传统税收筹划,税务管理更加注重对纳税乃至经营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更加强调事前管理.通过事前管理,为企业实施有效税收筹划提供了更大的实施空间和主动性.企业如何实现税务管理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业绩评价的对接,从而更好地发挥税务管理的价值创造优势,并且有效规避和控制风险,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腾退的工业用地城市为生态再生提供了潜力,后工 业景观的再野化随城市新生荒野重建逐渐得到认可。这一场景 中包含了具有对抗性质的“工业-自然”二重维度,而公众的 接受度和感知情况可作为其可持续转型的循证依据。以不同植 物高度、遗存占比、再野化程度、硬质绿地比例、演替程度5 个变量构建再野化虚拟场景,以量表调研与眼动实验结合的方 式分析“工业-自然”要素构成方式、人工管理介入程度对公 众感知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较高的绿地率、适度再野化与 自发演替的场景的公众接受度较高,工业要素对公众的关注兴 趣与偏好产生较大作用,“工业-自然”变量与积极-消极感知 显著相关,视觉关注数据与公众感知呈现一定相关性。在人因 设计视角下研究后工业再野化场景中生态隐喻与工业隐喻,为 如何发挥工业用地更新的生态潜力与社会潜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德国鲁尔区的后工业转型是被广泛学习与研究的典范,作为重要驱动力的埃姆舍国际建筑展在其转型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区域性的发展理念与实施策略影响尤为深远。在“工业文化”认知与统一标识体系引导关联性感知的指导原则下,埃姆舍国际建筑展在组织运营、资金管理、利益相关者3个方面具有区域统筹的实施方式,在空间策略方面具有“个体-区域并进”的整体性特征。通过梳理并分析这些区域性的策略,为中国当前的棕地再生行动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对北京首钢群明湖公园展开设计研究。群明湖景观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几经变迁,充满异质性的信息以共时的方式 拼贴于项目场地上,呈现出当代特有的后工业图景。在辨析并 适度借鉴后工业转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试图从后现 代性的理论话语中探寻设计途径,以回应项目自身的机遇和挑 战。试图借助4个后现代性的关键话语(水平无限性、去总体 化、氛围和多重体验)作为设计的基础理论支撑,结合风景园 林理论和手段,为梳理、整合场地拼贴化环境提供观念和操作 可能性,激发观者对于场地的主体建构,进而从审美、经验、 公平性的角度完成对于场地意义和价值的重新建立。借此论述 风景园林在后工业空间营造过程中兼容并转化后现代性理论的 专业潜力,发掘风景园林为当代复杂多元的后工业复兴议题注 入全局性思辨的专业价值,探索风景园林作为主动性力量从更 大维度上介入都市更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当前快速城镇化伴生的“乡村收缩”现象对乡村 景观产生巨大冲击,威胁其价值维持。立足乡村景观价值衰 减现象和机制的解读,通过质性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大足区玉 峰村的半结构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和解译,以实证方式论证乡 村景观价值的衰减感知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乡风民俗淡 化、空间风貌衰败、田园景观破损及生态环境退化在村民关 于景观价值衰减的现象感知中呈现强度递减趋势,而社会结 构退化、文化土壤消解、生产关系弱化和土地利用转化等作 用机制则是由深入浅地诱发乡村景观价值衰减的关键因素。 据此,建议后续应从历史保护、文化再生、产业构建和规划 管控等角度加强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和提升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严寒城市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景观活力度存在明显 差异,尤其是气候恶劣的冬季,差异性更加明显。差异的存在 不仅会对市民使用公共空间进行活动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更会使整个城市的户外空间活力降低。为研究严寒城市中不同 类型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度差异,从使用者角度对各景观环境 进行比较分析,在已建立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 系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若干典型场所进行调研,对所得数据 进行计算,按公共空间类型的不同分别建立3个基于公共空间 类型的严寒城市景观活力评价模型,并对3个评价模型的差异 性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出若干设计导则。该研究成果可为严 寒城市中不同类型公共空间设计高活力度景观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工业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原则 进行了分析。从景观概况,运营、范围、目标、策略、经济和 评估可持续方面对英国布莱纳文工业景观保护实践的经验、教 训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国策和现实问 题,从工业遗产景观保护的理论、制度、层级、目标、模式和 主体等方面对我国可持续的工业遗产景观保护路径进行了思 考,提出了在我国建立面向可持续的,地区发展综合目标、整 体系统规划管理、多元伙伴机制耦合的工业遗产景观保护新格 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消费主义时代的空间生产以符号审美为表征,消费者通过感知符号特征完成对消费空间文化意义的解读。基于此,选取上海音乐谷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场景理论探讨由生活文化设施组成的场景如何影响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感知。通过利用主轴编码技术分析消费者网络点评数据发现:在音乐谷历史性城市景观中,消费者对于由消费空间构成的“现代化享乐场景”感知度最强。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由“消费空间”向“空间消费”让渡的现实出发,指出当代历史空间的日常“使用价值”开始让位于经济“符号价值”;空间的消费性超越社会性与文化性,成为消费者感知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主要方式。由此提出:在现代消费空间的地方性建构过程中,保持地方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现代化消费需求,是历史性城市景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面临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更新的双重 挑战。分析美国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城市复兴相结合的成功案 例——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MASS MoCA。MASS MoCA是通过当代艺术,推动位置偏远的中小型后工业城市 成功转型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中心的经典案例。认 为MASS MoCA成功的方法在于共享遗产理念下城市遗产与 城市更新的相互促进,即基于价值共享、空间共享、利益共 享下的可持续更新路径。MASS MoCA的案例研究将为我国 以文化创意为导向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和中小型工业城市转型 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遗产地文化保护、社区生活质量提升与景区 旅游发展等多维需求,传承和完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 成为当下焦点。遵循“限定范围、分类人群、挖掘风貌体验需 求与兴趣点、总结体验冲突点”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 管理研究思路,首先以游客、本岛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线下 问卷和社交网络文本进行调研,挖掘人们对于鼓浪屿景观风貌 现状的体验需求;其次,开展鼓浪屿POI、人流运动定位和空 间热力分布研究,分析人们的活动行为与鼓浪屿景观风貌特色 空间的联系;随后,在旅居体验与行为叠加影响下,总结出人 们对于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的关注兴趣点和体验冲突 点;最后提出基于旅居兴趣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管理 建议,为今后鼓浪屿建设管理提供参考意见,对遗产地社区景 观风貌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8个城市公园中的植 物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使用行为观察法和行为地图法记录游 人的景观偏好与行为偏好,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研究植物 景观空间特征指标与游人偏好的关系,为提升游人在植物景观 空间的游憩体验、构建人性化城市公园提供参考。研究表明: 游人偏好水体与植物组合景观空间,且游人偏好与植物观赏特 性、季相变化、色彩构成呈显著正相关,与亲水性呈显著负相 关;游人喜欢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中欣赏美景和社交;游 人倾向于在野生植物种类少、可达性好的植物景观空间内进行 休闲娱乐活动,在气味芳香、硬质广场面积较大的植物景观空 间内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在郁闭度高、较封闭、离水边较远、 离出入口较近的植物景观空间内进行安静休憩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