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基于政策外溢效应的视角,分析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出口学习的内在机制及异质性企业所表现出的差异化特征,并采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总体来看,政府补贴提升了企业出口学习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补贴通过人力资本投入、研发投入渠道提升了企业出口学习效应,通过寻租成本渠道抑制了企业出口学习效应;区分企业所有制类型、出口目的地差异化特征之后,发现政府补贴更能增强非国有企业、出口到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稳健性检验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研究启示在于,中央政府应优化制度设计,加强对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种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审查,避免持续、广泛的政府补贴;同时,遏制寻租效应,提高补贴效率,促进企业出口学习效应提升。  相似文献   

2.
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对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2000—2008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以及Logit回归和PSM-DID基于甄选效应和激励效应研究政府补贴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甄选效应和激励效应。甄选效应下,规模大、生产率水平低的企业更易获得政府补贴;激励效应下,激励进入效应下政府补贴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抑制作用,而激励退出效应下政府补贴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促进作用。分样本检验发现不同企业所有制及补贴强度的影响表现出较大差异性,通过对影响渠道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融资约束和管理性交易成本是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合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与生存分析方法深入考察了政府补贴对企业生存的微观效应。研究表明,只有适度的政府补贴可显著延长企业的经营持续时间,高额度补贴反而提高了企业退出市场的风险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寻补贴"投资和创新激励的弱化是高额度政府补贴抑制企业市场存活的重要渠道。最后,本文还引入地区治理环境指数,研究发现良好的地区治理环境不仅对企业生存具有直接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强化政府补贴对企业生存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2001~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处理,系统考察了政府补贴对中国企业出口选择以及出口数量的影响。在对G-H-S模型进行扩展的基础上,刻画并分析了政府补贴对中国企业出口选择以及出口数量的作用机制,并使用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企业出口选择和出口数量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通过系数的标准化发现,政府补贴更多地促进了企业选择出口从而导致低价竞争,但也给中国企业出口竞争力的转型升级造成了障碍效应。在进一步分视角研究中还发现,针对不同的样本,政府补贴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赵路 《科技和产业》2024,24(8):97-101
以一个投资低碳减排技术的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补贴策略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通过数值仿真发现,政府补贴低碳产品消费者策略下的低碳减排量、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润均高于其他补贴策略,但该补贴策略较适合低碳减排产品投入市场初期时采用,因为有利于低碳减排产品的市场开拓。而从长期来看,政府补贴低碳减排技术策略下的评价指标体系绩效价格比最大,因而能更有力地推动企业投资低碳减排技术。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2010-2017年中国节能环保企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了政府补贴方式、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政府补贴能有效的促进企业创新项目,特别是对民营企业来说激励效果明显;当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较重,政府补贴的激励效应就越小;而税收优惠反而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投资,其中对民营企业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市场补偿对企业的创新投资产生不显著的负向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运用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2012年-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补贴与企业绩效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存在最佳的政府补贴区间[10.77%,14.69%],政府补贴强度与企业绩效呈现最强的正相关关系;政府补贴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政府补贴对国有企业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府补贴对非国有企业则存在着门槛效应。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遏制腐败能否引导企业着眼长远?基于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的调查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腐败程度如何改变企业在竞争压力下的创新和寻租决定。主要结论包括:企业在竞争压力下会增加创新投入,也会增加寻租支出;遏制腐败能够减少企业在竞争压力下的寻租行为,但对创新投入有显著的挤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化改革滞后所引致的资源错配是产生挤出效应的主因。研究意义在于:引导企业着眼长远需要同时改善多个制度环境,除了充分发挥遏制腐败规避急功近利的行为外,还应当注重市场配置资源对引导企业长期战略导向的作用。研究结论凸显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意义,也为反腐败政策提供了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补贴企业行为分析:扶持强者还是保护弱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Heckman选择模型从政府对企业的补贴程度角度分析了政府补贴企业行为。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补贴程度决定行为更多地体现了保护弱者特点。而Heckman选择模型第一阶段估计结果表明,地方政府补贴对象的决定行为更多地体现了扶持强者特点。由此说明,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选择市场竞争力较强企业作为补贴对象,但在获补贴企业中更倾向于给予市场竞争力较弱企业更高程度的补贴。在内资企业内部,地方政府补贴行为显著的向国有企业倾斜,而私营企业的获补贴概率和获补贴程度为其中最低者。中西部地区政府在决定补贴程度时更多地考虑了保护弱者。  相似文献   

10.
政府补贴、创新投入在企业获得银行长期借款方面是否有一定的"融资效应"?文章采用节能环保企业2010~2017年的相关数据从长期负债比率和负债期限结构两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重点研究政府补贴、创新投入对长期债务融资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政府补贴与长期负债比率和负债期限结构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即政府补贴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长期债务融资;创新投入与长期债务融资之间显著正相关,即企业创新投入能增加银行长期放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科技的创新投入实现技术突破。而资金支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投入显得非常重要,既要推进社会资本投资,也要政府做好政策与资金的引导工作。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2015—2019年的数据来分析政府补贴、融资结构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当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对企业创新投入都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债权融资的抑制程度强于股权融资;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对创新投入具有抑制作用,而国有企业股权融资对创新投入并不会产生影响;政府补贴对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正向促进作用强于国有企业;政府补贴只会显著增强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对创新投入的抑制作用,而对国有企业不会产生调节作用。因此提出,政府在继续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补贴力度的同时,要建立客观高效的补贴对象筛选标准,极力避免筛选过程中的"产权歧视"问题;我国应当继续完善股权融资制度,强调长期价值投资理念,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的环境;银行应提供可灵活调整信贷周期的金融产品,并改进抵押贷款模式,降低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贷款门槛;债券市场应多发行战略...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利用财政补贴资源实施双元创新投资,并进一步分析市场压力对财政补贴激励双元创新投资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财政补贴对企业创新投资具有激励效应,相对开发式创新投资,财政补贴对企业探索式创新投资具有更强的激励效应;(2)资本市场业绩预期压力的增加会显著促进财政补贴对企业开发式创新投资的激励效应;(3)当企业面临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市场业绩预期双重压力时,财政补贴对企业开发式创新投资的激励效应更明显。研究结论对于引导企业合理分配财政补贴资源、减少创新投资的短视行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政府补贴有助于企业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对企业研发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选取 2013-2020 年中国496 家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探究政府补贴、研发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运用 ACF 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重点分析融资约束的双重门槛作用以及股权集中度的调节作用。结论表明:以融资约束为门限变量,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效应在不同门限区间中呈现显著变化;企业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股权集中度在研发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实证分析不仅对政府补贴、研发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同时对政府运用财政补贴政策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文通过构建技术创新倾向指标,对中国工业行业技术研发策略的理论实证分析发现: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企业规模、政府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是影响各行业技术创新倾向与规模的主要因素;政府在进行财政补贴时,主要倾向于技术水平高、企业规模大以及技术研发投资规模高的行业,而对于产业特征、银行融资规模这两项指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产业特征,企业规模对行业技术创新竞争力和技术创新策略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一个最优化数理模型刻画了企业家精神与企业RD投入间的关系,并认为随着寻租力度的增大,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研发投入促进作用会逐步减弱,1998-2012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验证了这一结论。为此,政府应加强腐败治理,增大企业家寻租风险,从而降低寻租的期望收益,并更多地让位于市场配置资源,引导形成合理的相对报酬结构,促进企业家更多地投身于企业的生产性和RD活动中。  相似文献   

16.
政府给予制造业大量的财政补贴,有助于加大治霾建设力度,提高治霾投入的效率。通过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雾霾爆发背景下,政府参与对企业融资增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政府参与能够对制造业企业融资起到积极作用,能够促进制造业企业增加融资,使制造业企业有能力增加其治霾投入力度,同时维持制造业产业集聚、保持产业效能,使治霾建设投入更加高效,最终达到治理雾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 on household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acceptance of energy subsidy reform.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households at different income levels, this paper adopts an input–output price model to analyze possible impacts of removing energy subsidies on income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s of removing subsidies vary by fossil fuel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bined effects, transport fuel subsidy removal and coal subsidy removal have the strongest and the weakest progressive effects respectively, while the removal of electricity subsidies has a regressive effect. Moreover, the removal of petroleum product subsidies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households, followed by the removal of electricity and coal subsidies, respectively. (2) Indirect impacts of energy subsidy reform are greater than direct impacts on households. (3) Government price controls can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energy subsidy reform.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thus summarized. Energy subsidy reform can start from the energy that has the strongest progressive effect and the minimum impact on household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an take certain compensatory measures t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reform on poor households.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impact of removing corn subsidies on the Mexican economy. More specifically, this paper employs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Mexico. The model will first simulate the economy's activity under the present conditions. Next, a simulation is conducted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present corn subsidies are reduced. The results are quite revealing. They indicate that while all income classes are initially made worse off, there is an increase in government income. These transfer payments could be targeted to displaced workers as well as the working poor who face inflationary pressures due to rising food costs. These findings also indicate that a decrease in subsidy levels will lead to a marked increase in saving and, consequently, economic investment.  相似文献   

19.
We compare Cournot and Bertrand competitions with R&D investment under output versus R&D subsidy policies. We demonstrate that Cournot firms invest more (less) in R&D and the government grants more (less) subsidies than for Bertrand firms with output (R&D) subsidies. We also find that both competition modes yield the same welfare with output subsidy, while Bertrand yields higher welfare than Cournot with R&D subsidy. Finally, firms' profits and welfare in Cournot are higher under output subsidies, while they can be higher in Bertrand under R&D subsidies if the product substitutability is high and the firm's R&D investment is efficient.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Spencer和Brander(1983)提出的第三国市场模型基础上,分析对称市场结构下,行业的研发效率对一国最优研发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他国政府干预其国内企业研发与否,仅当行业研发效率较高(低)时,本国政府的最优研发政策为补贴(征税)。因此,Leahy和Neary(2001)关于研发补贴政策的稳健性同样不适用于一国为寡头市场结构的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