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家庭的收入水平是家庭财富配置和增长的基础,住房财产成为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住房财产与家庭收入的互动关系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居民住房财产对居民家庭收入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住房财产占有对高、低收入组家庭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住房财产的占有具有重要的收入分配效应,能够带来家庭收入的增长;住房财产的离散程度远远地大于家庭收入离散程度,居民住房财产占有的差距较大;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更多受制于家庭个体特征因素,高收入组家庭的收入更容易受住房财产影响,并进一步解释了住房财产占有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2.
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增进居民福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基于传统行为经济学和贫困心理陷阱理论,以政府公共转移支付的风险分担属性为切入点,使用2012年到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数据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双重差分(DID)模型、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模型等研究方法,揭示政府公共转移支付福利效应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政府公共转移支付可以放宽经济约束,增加居民消费支出,提高个体的物质福利,也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生活满意度、对未来信心和社会地位认同感增进主观福利。进一步探究发现,政府公共转移支付能够帮助居民分担健康、收入风险,增进个体福利。从分样本的异质性检验结果来看,政府公共转移支付对男性、低教育程度、中青年、农村及中西部群体的福利效应更大。因此,致力于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和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应重视公共转移支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公积金制度对上海住房市场量价波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与卡尔曼滤波解法,本文实证分析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上海市住房市场价格与成交量波动的影响。文章认为公积金制度有力增强了居民住房消费能力,但同时也是助推房价泡沫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目前的住房公积金政策应该进行适当微调,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抑制其不利影响,进一步完善我国住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住房公积金缴存面进一步扩大和缴存资金额急速增长,为此,如何确保住房公积金的资金安全、如何进行保值增值,成为管理中心工作重点和缴存职工日渐关心的热点。而为了保证住房公积金的资金安全,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必须建立健全成熟与完善的内控制度,促进住房公积金的规范管理,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保障住房资金的安全。本文通过分析住房公积金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加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由于住房是居民的最主要财产,住房性收入是居民的最主要财产性收入,所以住房调节应是财产调节的重要途径,住房收入调节应是收入调节的重要措施;让更多居民拥有自己的房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必要内容。使居民尽量拥有自有住房,需要抑制对住房的投资需求从而控制房价水平,把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改为政府为低收入家庭建房制度,发展住房合作组织和集资合作建房,解决好非户籍常住人口的住房问题。  相似文献   

6.
罗庆 《新智慧》2008,(11):77-78
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职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适当提高缴存比例。具体缴存比例由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拟订,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相似文献   

7.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支持职工住房消费、改善职工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覆盖人群的不断扩大和公积金规模的不断增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公平、效率、监管等方面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回顾了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发展基本情况和公积金缴存比例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住房公积金制度设计和运营管理中存在的缴存比例最高和最低差距过大、增值收益使用去向单一、管理机构非在编人员过多、缴存余额过大、闲置资金过多等问题,提出了调整缴存比例上下限、建立内部收益分配机制、压减非在编人员、拓宽投资增值渠道、建立科学的借款制度和贷款贴息政策和建立灵活惠民政策工具箱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桂华 《现代经济》2009,8(5):55-56,130
住房公积金制度明确了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对象、缴存范围及住房公积金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对于在职职工住房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它对于实现住房社会化、商品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廉租制度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自1999年实施以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题,但廉租制度相应的供应模式各地不一,随意性较大,制约了廉租模式的发展,同时影响了国家对居民住房权力的保障。文章基于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基本理论,分析并比较实物和货币两种补贴形式,旨在探讨合意的廉租供应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作为配套措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便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是单位和职工按规定存储起来的专项用于住房消费的个人住房储金。当这种住房储金在满足缴存人自己的需要后,如夫妻双方累计提取总额达到实际发生的住房支出,才可能实行互助,为其他需要资金的缴存人提供购房贷款。  相似文献   

11.
人口结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VAR模型从实证的角度考虑人口结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对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长的影响,试图解释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长的原因,并认为中国应该适当修改当前人口生育政策和加强基本养老保险金的依法缴纳以缓解未来社会养老压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CHFS2011数据,运用条件分位数回归方法分别估计了住房及房价对家庭居住性消费和非居住性消费的影响,发现对于有房家庭,房价上涨通过财富效应刺激了家庭的居住性消费和非居住消费,而对于无房家庭,房价上涨通过替代效应减少了家庭消费。具体地讲,在整个消费分布上,房价上涨对家庭居住性消费的正向影响随分位数的不断增加呈"U"型,而房价上涨对非居住性消费的正向影响随分位数的不断增加呈逐渐递减趋势。家庭收入、家庭人口、户主受教育水平及城乡分布等变量都是家庭居住性消费和非居住性消费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住房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为低收入者提供住房是住房保障制度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制度。但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借鉴国外住房保障制度经验,中国住房保障相关制度安排包括:扩大筹资渠道、增加有效供给,加强审核监督,提高保障住房的供给效率,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住房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日本高速增长时期的公共住房政策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以住房金融公库、公营住房、公团住房、公社住房为主要基础,建立了一个面向中等收入、低收入群体的多方位的住房建设与供应保障体系,满足了日本国民的居住需求。其公平优先的原则以及自建、购买、租用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对我国今后的住房政策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为出发点,理论上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下的住房价格。并基于VAR模型实证比较了江苏与安徽两地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下住房价格的变化,得出了江苏与安徽两区域的住房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反映不显著,并且货币政策的影响具有区域不对称性,最后对我国实行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化提出了建议,以使区域住房市场与我国货币政策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居民家庭住房需求总量与动机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住房具有双重性,即消费性和投资性。从影响居民家庭住房需求的各个要素入手建立居民家庭住房总量需求模型,进而探讨需求总量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的理论含义和估计方法。国内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购房的主要目的还是用于住房消费。对于这一结论,可以进一步构建居民住房的动机选择理论模型,从模型角度对居民住房的动机在消费与投资之间的选择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尝试性地提出住房保障制度并轨的观点,认为这种并轨应该包括短期并轨和长期并轨两个层面.在短期内,应该推进租售并举的经济适用房发展模式,提高租赁型住房保障比重,逐步将租赁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并入到租房保障体系;公积金管理实施“准银行式”的模式,实现保障资金的跨区域流动;长期内,应该构建多层次、梯度性、差异性的租房保障体系.同时,推进租房保障资金的准商业化、市场化运行模式,提高保障资金供给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正确预测货币需求函数是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关键。基于现代货币数量理论,运用我国1995年~2006年的货币资料,对长期的货币需求函数及其弹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广义和狭义的货币需求同收入、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由这些变量构造出稳定的长期货币需求函数,并可根据他们之间的弹性关系检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