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近两年来,“经营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热门话题和城市管理者们关注的热点。城区内的国有土地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现在不少城市都以“经营土地”为手段筹措更多的城市建设资金,如浙江省杭州市2001年经营土地的收益为40多亿元人民币,已成为杭州市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要搞好土地收购储备、招标拍卖、挂牌交易等工作,对城市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明确的认识,即经营城市的重点是经营好城市的土地。“经营城市”实质上是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及城市政府职能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是完…  相似文献   

2.
《江南论坛》2004,(3):49-49
原国家体改委党组书记、现任发改委顾问张皓若对“政府经营城市”的口号表明不同意见。他认为,政府职责在于服务,而不在于“经营”。把工作重心放在“经营”上会忽视服务意识,削弱服务功能,引导政府去从事赢利活动。他分析说,所谓“经营城市”不外乎政府把国有土地、国有企业和政府管理的公共事业转让、出卖进行增值或赢利性运作,其中不排除国有资产变现为财政收入。变现的收入有些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也有不少用于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政府成了市场运作的“老板”,出现了与民争利现象。“经营城市”提法不可取…  相似文献   

3.
郑江 《大陆桥视野》2014,(24):14-15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半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创造经济效益、发展城市经济,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中,具体应处理好政府行为与市民意愿、历史遗产保护与商业开发、现实需要与留有余地的关系,并以城市“品牌”开路进行资源整合,进行市场化运作。  相似文献   

4.
卢庆丰 《经济与管理》2003,(12):58-58,60
“经营城市”这个理念近年才提出,但如何把“经营城市”不作为一个口号,而真正做好却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对如何认识“经营城市”,如何“经营城市”,“经营城市”的主体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启德 《经济》2006,(9):I0002-I0004
“卖地生财”的“经营城市”模式的隐患在最近一两年的宏观调控下已经次第出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推动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营城市”这一提法,在西方国家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年以前,之所以没有被广泛传播,主要原因之一是英文中“经营”与“管理”在很多情况下用的是同一个词“manage”。而管理城市或城市管理与经营城市或城市经营又有很大的内涵交叉,所以人们更多地使用了城市管理这一习惯表述。  相似文献   

7.
区域城市"经营-管治"契合分析及其一体化制度安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区域经济已经进入单体城市点状拉动向区域城市组合联动切换的阶段.应不失时机地由单体城市各自为战的扩张式经营转向区域城市做强做优的协同式经营。区域城市经营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层面,注重的是城市资源的存量盘活、增量拓展;区域城市管治则是其制度层面,注重的是城市建设秩序的理顺和合作机制的完善。这是本世纪驱动中国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本文认为,时下中国。尝试建立网络化的区域城市“经营-管治”契合体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并提出从合作框架、协调机制设计和公众参与管治三个方面着手区域城市的一体化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农改超":提升国内农产品竞争能力的途径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城市农贸市场改造为生鲜超市(也即“农改超”),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解决农产品卫生安全问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促进农产品规模化经营,降低农产品的价格;利用现代管销方式,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在具体分析了“农赶超”的现实意义后,  相似文献   

9.
对城市土地经营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土地经营与利用,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要使有限的城市空间发挥最大的效用,就必须高度重视对稀缺城市土地资本的经营,“以城建城”,加强城市国有土地资产的管理,努力提高土地资本的利用效率,提高地域空间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化土地资产价值。  相似文献   

10.
西方经济学提出了“外部性”概念,“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本在分析经营行为时引入了“外部性”概念,并且着重讨论了经营行为的外部性不经济。本认为契约的不完备性是导致经营行为外部不经济的主要原因,在经营拥有剩余控制权的同时,让其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将是治理其行为外部不经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的20年里,我国城市数目增加1。5倍,城镇化水平几乎提高一倍,今天大约有4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生态面临巨大压力。“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正是把城镇森林生态网络工程建设作为重点,在全国5万多个城镇中进行生态化的城市林业建设。近年来,在上海、天津、哈尔滨、大连、厦门、南宁、扬州、延安等大中城市及一些中小城镇中,“森林生态网”建设正在迅速铺开。 与简单的城市绿化不同,城市“森林生态网”旨在构建一种人、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最好形式,主要向城市园林和城市森林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经多年管理、调研,并总结综合治理机动车维修市场的经验,结合虎林市加快建设生态城市的有利契机,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机动车维修企业长期以来占道经营,扰民经营,破坏公共设施等不规范经营行为的时机已经成熟,方法就是——建机动车维修大市场。”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经营城市的约束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营城市,是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经营城市的理念是对原有城市管理行为的一次深刻变革,然而该理念却受到城市资源、管理体制、文化等因素的约束。本文从经营城市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制约经营城市行为的六大约束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该从城市技术创新、城市规划、城市文化等方面加强改革力度,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独立董事重在"独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也不断暴露,尤以“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为重。这些问题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董事会职能失灵,上市公司行为短期化,不正常的关联交易,上市公司成为大股东的“抽血工具”等等。如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有效保护广大投资者的权益问题便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其中呼声最高的当属独立董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尽管目前新型寿险产品的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困惑期,但它仍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寿险市场的主力军,这是毋庸质疑的。但要使新型寿险产品能永葆生机,寿险公司必须着力于“内”、“外”两个方面:于内,完善产品结构,强化保障功能;转变经营理念,规范代理人行为;于外,有条不紊地推进混业经营,形成寿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银保长期合作,利润共享。  相似文献   

16.
标准委托-代理模型中最优契约和"陷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为特征的“管理革命”的出现,使得不拥有企业资产的经理掌握了企业的经营决策权,而作为企业资本所有者的股东则必须为经理的经营行为承担风险。由于两者之间有利益冲突并存在信息不对称,股东面临着如何激励经理使之为提高企业绩效而努力工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经营城市的内涵1.1经营城市的起源经营城市(UrbanManagement)的概念是国外在1978年提出的。最初涉及三个方面的论题:第一,谁或什么是城市经营的驱动力?第二,是分部门还是跨部门考虑城市的性质?第三,是如何解决战略必要性与操作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在城市经营提出后的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营城市的内涵被逐渐充实,基本含义,首先是规划如何供应和维护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其次是城市地方政府如何从组织上和财政上确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和维护。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对城市变迁政策及合作技术的研究中认为,要解决好一个大城市…  相似文献   

18.
中国股市"隧道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梅 《经济学家》2004,(6):103-109
“隧道行为”是指一个公司的资源被转移到其控股股东手中,这也是一种代理问题,是控股股东和分散的少数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发生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圈钱”行为(钱从小股民手里流向上市公司,继而进一步流向大股东手里)便是这一类“代理人问题”的具体体现,中国特有的异股同权现象强化了大股东的这种剥夺小股东行为的动机,并且对上市公司的融资模式、经营运作以及利润分配等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在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随之使城市发展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自大连等城市率先提出“经营城市”的理念之后,很快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如何经营城市,提高经营城市的水平,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以博弈论分析我国银行业存在的"惜贷"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博弈论的分析,我国目前信贷市场中的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可视为信号博弈。由于其分离均衡条件的破坏,造成银行对信贷信息的不完全;而随着银行业风险控制的加强以及风险责任的落实,又使银行信贷人员的最优选择为不放款,最终导致“惜贷”现象产生。因此,解决“惜贷”问题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推进国企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重新界定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三是银行自身要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找好风险与效益的切入点;四是放松人民币利率管制;五是加强全社会的信用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