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祥  郭惠武 《南方经济》2014,(3):98-110
本文利用博弈分析工具,以广东省产业转移园为例分析了地方政府合作推动产业转移的机制与障碍。研究发现产业转移园合作双方的策略选择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双方努力水平对产业转移园的成功和官员晋升概率作用的大小;二是双方政府官员晋升效用的大小;三是双方努力成本的高低。因此,如果双方或有一方政府官员的晋升效用较小,或者双方的努力程度对产业园的发展和官员晋升概率的影响较小,则在产业转移园建设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双方都不努力,或一方努力、另一方搭便车的情况,产业转移圆的发展就有可能受阻。文章还根据博弈分析的结果,在一般的意义上提出了改进政府管理体制,促进地方政府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厦门火炬高新区致力于培育海西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在顺应国际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较好地把握了世界经济格局变革和台湾产业转移的机遇.作为全国所有创新型产业集群中惟一以开展和推进两岸合作为主干的厦门火炬高新区海西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在两岸共建创新型产业集群方面的先行先试,有利于拓展两岸经济的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机制,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3.
两岸产业转移是两岸经济关系的重要特征。现阶段两岸产业转移的层次不断提高、动因发生变化、效应明显提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两岸经济合作中以产业转移为重要特征的态势还将进一步维系,只是产业转移的层次将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李非  张路阳 《亚太经济》2012,(1):131-137
2008年以来,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衍生了合作机制创新的诉求。笔者通过对现今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新态势的观察,对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机制的内容、构成与运行方式进行总结,并提出两岸高科技产业可能达成的合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电子信息产业合作在两岸产业合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产业合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研究了两岸电子信息产业互补性特征;分析了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应用收益理论指出两岸产业合作契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岸电子信息产业深度合作的对接机制。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规划为两岸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并描绘了未来五年两岸经贸合作的愿景,提出扩大两岸贸易、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推动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等设想。同时还明确了两岸产业合作布局的结构和重点领域,建议开展双方重大项目合作,并强调要推进两岸中小企业合作,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等。  相似文献   

7.
<正>《海峡科技与产业》杂志由国家科技部主管、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中心主办,以推动两岸科技交流、促进产业合作,为两岸暨港澳科技与产业服务为办刊宗旨。刊物及时报道世界科技发展动态和热点技术,追踪两岸暨港澳在科技和产业方面交流与合作的热点和重点,研究、探讨、分析两岸在科技、产  相似文献   

8.
产业     
<正>昆山加大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记者近日在江苏省昆山市采访发现,该市去年以来,放大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优势,引进台湾先进的冷链物流管理技术,不断拓宽昆台产业合作之路。台湾专家赴昆山指导企业发展冷链物流产业,是昆山成为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后带来的变化。2014年8月,昆山获批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由此,冷链物流成为该市首个获批开展两岸经济合作试点的产业。  相似文献   

9.
<正>科技部网站12月9日消息,台湾中华大学荣誉教授尹启铭、台湾产业主管部门吴明机先生等一行11月25日到访科技部。科技部港澳台办公室主任马林英、海峡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王艳会见了来访客人,科技部港澳台办公室综合与计划处和海峡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台港澳处相关人员陪同会见。马林英主任首先代表科技部对尹启铭教授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认为两岸产业技术合作对促进两岸的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希望双方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合作。尹启铭教授高度评价了  相似文献   

10.
在两岸科技与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下,两岸科技与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已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两岸科技与产业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仍然难以满足彼此发展的需求,后ECFA时代,两岸应如何把握产业与科技特征,共同推动科技进步与产业的振兴?  相似文献   

11.
以全球120个创新组织2010—2019年的石墨烯产业联合申请专利数据为样本,借助UCINET软件,构建石墨烯产业合作创新关联网络,深入分析石墨烯产业网络演变,并详细讨论创新组织承担的中间人角色.实证研究表明: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创新组织在网络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但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合作网络中的组织联系增长缓慢,导致整体网络密度较低;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由子群内部逐渐发展为子群内部和子群之间并存,地理距离的影响程度不断弱化;承担中间人角色的创新组织在网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多数创新组织并未因此获益.  相似文献   

12.
闽台服务业合作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台发展服务业合作和服务贸易是互利双赢的,同时具有广阔的空间,需要共同努力,在竞争中建立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文章还对如何发展闽台的服务业合作和服务贸易并形成机制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视角,分析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认为资源开发合作、工业及加工贸易合作、资金合作、人力资源合作、环境合作将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内容,指出在合作领域中存在的不足,为此应进一步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4.
从东亚金融合作的历程看,东亚金融合作是在东亚金融危机中诞生,又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不断发展的。尽管东亚金融合作已经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进展,但此次金融危机对金融全球化下东亚各国如何进一步推进区域金融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在分析东亚金融合作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对如何推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武汉城市圈旅游合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祖涛  陆玉麒 《特区经济》2008,235(8):186-187
近些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区域旅游合作蓬勃发展起来。武汉城市圈旅游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必须走区域旅游联合开发之路。本文在分析武汉城市圈旅游合作的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实行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亚丰 《科技和产业》2005,5(10):35-37,41
21世纪是世界各个经济区域进行合作的一个良好开端,因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已趋于走向成熟,随之而来的区域经济合作更富有时代特征,并对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产生了强烈影响。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相对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本文将从世界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开发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东北亚区域经济经贸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认为这个地区未来在资源开发与合作、工业及加工贸易合作、资金、劳务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董素芹 《特区经济》2010,(12):302-304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新区创新模式都有深入论述,主要从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产业链生态化及产业链之间的合作竞争;产业链转变,建立以产业链衔接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从产业集群到集群创新;创新网络构建;全球价值链等方面进行论述。在各创新发展模式综述基础上笔者试图探讨各模式之间的相互联系,藉此确定创新网络边界。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模式采用相应的评价模型及网络边界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8.
新材料是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三大科创高地之一,是支撑浙江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着重打造的4个世界级先进产业群之一。依据浙江省建设全球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与要求,构建由新材料科创高地为基本支撑,以“政、产、学、研、用”多元创新主体协同,以“制度、技术、人才、市场、资本”多要素协同为基本动力的新材料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动力机制模型,并据此提出加强新材料产业集群顶层设计、支持新材料产业研发创新、完善新材料产业集群价值网络、健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的实现路径,为新形势下浙江新材料产业发展和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国际数字鸿沟已成为21世纪的新型贫困。尽管全球技术扩散使得数字鸿沟在数量方面有所消弭,但在质量方面鸿沟则进一步扩大,同时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技术差距也日益拉大。数字鸿沟问题期待更广泛的援助和更全面的解决方案,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及其在技术链中的特殊地位和发展经验可为消除国际数字鸿沟作出重大贡献,中非信息技术合作已经成为这一方面的典范。中非信息技术合作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中国外交应当思考联手其他新兴国家与非洲开展信息技术合作以推动整个南南合作的发展,推动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供给侧改革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对产业价值链上的核心企业和合作企业的合作开展研究,认为核心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不仅仅为了合作过程中一般的期望收益,更是从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价值链价值实现等战略目标出发来获得份额保证,本文认为合作关系依赖于合作双方信任度,同时认为合作时间长短、创新保护、组织模式和能级差异等都是直接影响合作效率高低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