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从创造价值劳动的范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结论,以及价值规律的表述三个方面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创新。提出:应把创造价值劳动的范围拓展到人类的一切劳动;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着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科学发展度系数;应把价值规律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改为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着商品价值量,应该把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结论删除。  相似文献   

2.
王晓红 《财贸经济》1998,(4):62-64,F003
广告服务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王晓红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价值和使用价值、效用和劳动的统一体。服务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服务劳动产品。它必须具备一般商品的共同属性,即它凝结着人类劳动,具有价值;它能够给商品消费者带来效用,即物质生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大特点和优点便是价值理论和商品理论紧密结合.通过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内在矛盾运动,揭示出价值的实体和价值量,以及价值形式的运动和价值的本质,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从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入手,揭示在现象中包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物质变换,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又是通过劳动这架桥梁联接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商》2016,(2)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中商品价值的起源理论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基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源头商品的生产方式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劳动是价值的产生途径。为我们提供了在价值规律指导下所遵循的交换规律。马克思劳动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蕴含的经济规律,同时对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解读品牌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汉华  邱岚 《商业时代》2011,(22):22-23
本文运用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解读作为精神生产的品牌传播,认为品牌作为商品的一部分,同样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分别属于商品二因素的范畴,从而坚持了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批驳了学界和业界某些人士的"商品存在除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以外的第三种价值—品牌符号价值"的错误论断,在此基础上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出发,认为生产品牌的劳动是品牌传播,其生产资料是用来赋予品牌某种意义的各种符号或符号化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一)正确理解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质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的。我们今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并力图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研究中,发展这一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无论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中,都要得到应用和发展,本文单就有关社会主义商业劳动和商业利润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冯均科 《财贸研究》1990,1(5):50-52
<正> 将价值运动作为会计对象,从表面上看,似乎舍象掉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同社会制度所导致的会计对象的差别,形成了所谓“会计对象一般”,但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却不难发现,它除了具有资金运动作为社会主义会计对象一样的缺陷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问题。至少可以归纳为如下方面;第一,高度理论抽象的“价值”,往往无法作为会计实际具体进行反映与监督的内容。价值,被认为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当作  相似文献   

8.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是《资本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抛弃和批判了古典经济学派劳动价值理论中的错误观点,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的成分,并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了商品生产的全部历史,全面地解决了商品价值实体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等关键问题,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从而使劳动价值理论产生革命性的变革,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结束于生产阶段,但完整的商品价值形成过程应该既包括生产阶段,也包括流通阶段,这是流通企业价值观存在的理论前提。流通企业价值观是在继承马克思生产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的,认为生产劳动与流通劳动都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同时,在继承马克思社会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原则下,对创造商品价值劳动的社会性进行了再研究,既包括了生产劳动的社会性,也包括了流通劳动的社会性,还包括消费者对包含在商品中的生产劳动和流通劳动的认可。流通企业价值观的提出,对流通经济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商品价值是商品退出流通领域时点上的价值。社会再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商品价值是生产领域生产劳动价值和流通领域商业劳动价值的统一。在现代生产方式下,商品生产劳动和流通劳动为1:9,流通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拓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商业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  相似文献   

11.
是否创造有形物质产品不是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没有价值(没有包含劳动)的东西可以有价格,当然包含劳动的东西更可以有价格,更可以“取得”商品交换的形式,这就是商业性服务;以获取报酬为目的的服务具有商品属性。服务是商品就具有商品的属性——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样也就具有具体劳动和一般劳动的属性;服务劳动不创造具体的有形商品(有形使用价值),但是服务劳动创造或提供了能够满足消费者某个别或某些方面需求的服务。服务劳动的价值将是无对象“凝结”,是非物态的,是无形的活劳动本身,因此服务商品的价值实体是活劳动。  相似文献   

12.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对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分析,揭示了科技创新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倍加效应;通过对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解读,阐述了管理创新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河 《中国市场》2003,(1):59-59
<正> 去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也不是菲利浦·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以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  相似文献   

14.
李敏 《消费导刊》2009,(5):241-241
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流通中的大部分劳动都只是商品价值实现的条件,而不是创造价值本身的劳动,从现代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商品实现价值的流通的成本越来越多,所耗费的流通领域的劳动也越来越多,因此流通领域的劳动也是能够创造价值的。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流通劳动价值观,即流通领域的劳动不仅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甚至是比生产领域的劳动更为重要而有效的创造价值的劳动。  相似文献   

15.
关于边际效用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一、边际效用理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理论学说吗? 一提到边际效用理论,一些经济学者就会认为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庸俗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因为这种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效用则是人们对商品能够满足其需要的一种主观感受,这一理论无视经济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避开了决定价值的客观因素——劳动,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剥削人这样一种生产关系,因而是庸俗的、唯心主义的、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一种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6.
商品两因素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第一个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建立了劳动价值论和经济理论的体系.但是,商品两因素理论有一些问题:在决定价值的因素中排除使用价值是否合理?决定价值的是否仅仅是劳动?商品两因素的体系是否舍乎逻辑?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通过理论阐述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新材料的决定作用,按劳动价值理论探究新材料商品价值提升和新材料商品应用,以镀铝瓦楞纸板为例探究新材料商品价值提升的实现,分述了材料的创新性、设计的创新性、技术的创新性是实现商品价值提升的前提,探究新材料商品社会应用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通过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发现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是潜在的凝聚状态的劳动,劳动是显现的流动状态的劳动力;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劳动力是主体性商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劳动是主体性商品;劳动的价值即人的劳动的价值,就是人的具体劳动中所包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原始性商品,劳动的价值是指具体劳动中所包含的抽象的活劳动,而活劳动的价值量则等于该劳动所创造的物化劳动的价值量.  相似文献   

20.
刘永伟 《财贸研究》2002,13(6):11-12
<正> 经济学的研究一般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也有一个假设,即商品的价值完全由活劳动创造,生产资料只参与价值的创造过程,而其本身却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的大小与劳动时间的长短成正比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是与商品的市场价格独立存在的一个抽象的绝对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并不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改变。本人认为马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