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迅快速提高,与之相伴随的是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深入。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由此导致大量农民失去自己的土地。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预计到2020年约有一亿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由于身份限制,社会保障缺失,生活困难,这不仅违背城市化的初衷,而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征用集体和农民承包土地势头渐猛。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日新月异,加之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启动等需要大量征用农民土地,时下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尤其是未就业的失地农民,是一种介于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特殊中间群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身份,但又没有融入城市并享有城市居民应有的权力。他们没有土地,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因此,为其建立特殊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有效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不仅要确定一个合理的补偿水平,还要进一步从制度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上海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推动下,对农民土地的征用不断增加,由此产生的被征地农民群体数量逐年扩大,如何安置失去土地的农民,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上海在经历了从"谁征地,谁吸老"、"谁用地,谁负责安置"到从制度层面上确立"落实社会保障与土地处置、户籍转性整体联动"的安置原则,出台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对于保障征地农民权益,加快推进上海城市化进程意义重大,但是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同时随着《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综保"、"镇保"向城保并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亟需调整,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提升上海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赵羚雅 《中国外资》2013,(10):150-150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因农用土地被征用,成为"无地、无业、无保障"的新型弱势群体。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失地农民分享城市化成果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公共财政与农村社会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包括优抚救济、养老、医疗保险、福利等)支出,每年约400多亿,仅占GDP的0.5%左右,其中有2/3来自乡镇企业和个人自筹,基本上是农民自我保障。究其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公共财政在农村社会保障中本应发挥的作用,使公共服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中成为“盲区”。这对于拥有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的9亿多农民来说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进城农民也随之增多,而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现。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健全面向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以保障进城农民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8.
传统农村社会中土地具备着包括生存保障、就业保障和养老保障等多重社会保障功能。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变得十分有限并且不断趋于弱化。这个现象从经济的角度解释了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必要性,并且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选择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9.
改革20多年来,农村面貌改变了.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是农民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相对迟缓,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很不协调。了解、关心农民的生活,支持、建立和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土地征用规模的扩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失地农民这一新的弱势群体.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及社会保险中的养老、就业等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本文认为创造条件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根本途径。农民拥有完整的土地财产权法律地位是前提条件,其核心是拥有对土地产权的自由处置权或交易权,保证农民土地使用产权能够在市场中合法交易流转。为此本文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及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现状出发,接着阐明了土地流转与土地财产之间关系,在深入分析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保护农民财产权的具体对策,为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曙光  王丹莉 《银行家》2014,(4):110-111
正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是一种集体土地所有制下农民拥有承包经营权的制度,在这个制度框架下,集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从而拥有土地的发包权和处置权,而农民拥有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和转包权。这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农村土地制度,由于承认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从而  相似文献   

13.
一、国外农民工社会保障经验及做法 (一)德国。德国是近代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而其全国性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问题的背景下逐步完善的。19世纪,大量德国农民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1855年,《穷人权利法规》生效。根据该法规,每个地区依据居民人数对贫困居民进行补贴。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春节之前,通过实地深入农村,了解了吉林省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施行情况,收集整理了县、乡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意见,与部分农民进行了座谈,听取了他们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对吉林省当前农村社会保障现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仝乐伟 《时代金融》2014,(12):211-212
自我国从2006年1月1日起全部免除农业税以来,农民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但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社保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保差距较大,我国尚不具备建立象发达国家那样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但是农民的社保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在解决农民社保问题上可考虑我国国情,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将土地的经营权收归政府,收益由农民享有,以政府经营土地的收益来代替社会保障,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难题以及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妥善地安置失地农民,为其提供有说服力的社会保障,不仅事关失地农民自身的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对国内学者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基金及各地实践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作了简要评述,认为学界应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土地征用和相关法律的完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已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其数量呈加速上升趋势。要充分认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实现失地农民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文章对失地农民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问题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孔云梅 《理财》2012,(10):88-89
一、河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一份来自河南省新乡、安阳、南阳、信阳等4个城市的8个行政村的社会调研报告显示,这些行政村均在最近5年内被政府征过土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过程中由调查人员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回收问卷,从而提高了调查结果的可靠程度。问卷调查表明了河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一)失地农民人数多,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河南省每年约有20万农民失去土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 (一)家庭保障功能日益脆弱 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细胞组织为家庭成员提供包括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家庭成员的物质基础决定抗风险的能力。这在养老保险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中国1亿多老人中有75%左右生活在农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原来依附集体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下降,虽然农民从改革中得到某些实惠但是也增加了生产和生活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数以千万计的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他们在得到微薄的一次性征地补偿费用,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用完之后,许多人成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导致群体上访事件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