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在我国证券市场已成为普遍现象。本文认为,由于股东之间没有订立公司契约,公司章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成为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工具,是导致这现象产生的原因,只有立公司契约和完善公司契约,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才有基础。  相似文献   

2.
吕臣  孟华  刘肖梅 《上海会计》2009,(1):25-27,31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 Theary)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对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股东至上”公司治理实践的质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现阶段,一种认为股东是企业所有者,股东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Grossman & Hart,1986;Hart & Moore,1990),即股东中心理论(Stakeholde primacy Theary);一种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企业所有权(Freeman,1984;Blaire,1995),即利益相关者理论。  相似文献   

3.
“股东至上”理论与“委托人模式”公司治理的治理主体是股东,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受托人模式”公司治理的治理主体则多元化;包括公司股东、管理层、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及当地社区等。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对股份公司控制权争夺机制的初步分析,推定“受托人模式”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股东至上”和“利益相关者至上”是两种争议的代表性治理观点。“股东至上”治理主义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公司治理目标,以“资本雇用劳动”、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股东单边治理为主。而“利益相关者至上”治理主义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公司治理目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倡导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本文从企业所有权、理论基础、会计上从利润的计算和分配过程、利益获得的确定性和公司运营等五个方面剖析了两种治理观点之间的关系,说明这两种观点其实并不冲突,是相容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目标应该是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基础上的股东财富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蔡玉 《浙江金融》2007,(4):62-63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由若干具有独立财产权的企业契约的参与者,将其要素的使用权让渡给企业,并获取相应收益以及保障其收益的权利的一系列契约构成。因此公司治理的参与者应该有如下一些:企业职工、债权人、股东、企业经理人、顾客和供应商等。对公司治理起着主导作用的应该是债权人和股东。现代公司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股东可以通过股东大会对公司的经营者进行约束、更换等,达到一定的控制企业的目的,从而对企业有一定的控制权。而债权人对企业的控制是通过相机控制权来达到的,所谓相机控制,即控制权的转移,是指当企业  相似文献   

6.
论企业财权配置——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发展视角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传统的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的“股东主权”治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投入者应独享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 关注的是股东利益保护。在该理论影响下, 公司财务治理也主要关注的是股东和经营者的企业内部财权配置, 以解决委托人如何选择或设计最优合同来克服代理问题。本文认为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由委托代理理论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的发展, 现代企业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应有平等机会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企业的财权配置不仅仅是股东和经营者的企业内部财权配置, 而应扩展到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外部财权配置, 以及为保证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实现的相机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一、财务控制与治理结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现代理论认为,公司是由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一个契约联合体。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顾客、供应商、政府等等。而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用来协调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维护各方面利益的一整套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的功能是配置相关者的权、责、利,这个“权”指的是剩余控制权,即对法律或合同未作规定的资产使用方式作出决策的权利,它决定着剩余收益权,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而公司控制权的核心是财务控制权,因为公司财务是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是各方面利益的焦点所在。公司的  相似文献   

8.
“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公司治理的两种基本理论,本文首先阐述了利益相关者参与商业银行治理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必要性,并对股东至上逻辑下的国有银行治理存在的诸多缺陷进行剖析,据此初步提出对利益相关者进行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属于现代企业制度中最为重要的架构,而激励机制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业绩评价则是激励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公司治理也只有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具体的业绩评价操作下,才真正能够形成高效的制衡机制。股东利益至上模式公司治理的工作重心就是调整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在共同治理的模式下,企业要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的重要作用,真正实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治理目标。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发展趋势是共同治理。要实现科学的公司共同治理,需要明确激励主体,并科学设定报酬契约,从而对利益进行有效协调。共同治理模式必然要求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去进行绩效考核,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既要求包括针对股东利益的企业财务业绩等各类经济指标,还应包括针对其它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社会责任指标等。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财务契约包括股权契约、债务契约和管理者报酬契约.股权契约规定股东的权利、义务和利益协调机制;债务契约规定债权人权利、义务和债权相机治理机制;管理者报酬契约规定管理者权利、义务和报酬.由此可见,财务契约与公司融资、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之间关系非常密切.财务契约不仅是公司取得融资的基本保障,而且规定了股东、债权人、管理者之问的责权利关系,奠定了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的结构基础和机制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的内在缺陷越来越突出以及人力资本作用的加强,利益相关者理论越来越受到现代公司治理模式的青睐.本文在探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尽管学术界对其概念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是:通过合理分配公司的权力资源、完善公司的管理运营机制和监督机制,促使公司良性运转,以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并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和兼顾相关的利益。其中,对公司控制权的制度安排,即公司的权力构造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而公司权力的构造必须要在对公司各机构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少”这一看似简单但关系各方利益的问题上做出正确界定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3.
一种观点认为,重要的不是所有制,而是公司治理结构;只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完全可以像私有企业一样有效率。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国有企业能建立一个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吗?答案是否定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私有制基础发展出来的一整套有关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处理权利和责任的行为准则,它是个人契约的产物。国有企业是政府强力施加的一种制度,不是个人契约的产物。国有企业改革通常从模仿市场经济中公司治理结构开始,也就是所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始,在中国就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  相似文献   

14.
公司治理的概念应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其他集团)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即通过建立一套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内部与外部的制度和机制来协调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狭义的“公司治理”,仅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狭义观点认为公司治理仅仅是公司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一种责、权、利方面的制度安排,这种观点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忽视了公司员工、公司债权人以及其他公司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影响及对公司治理的要求。一个公司竞争力大小和能否成功,是包括投资者、经营者、员工、债权人和客户、供应商等不同资源提供者协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公司治理不应只关注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而应从更宽的视野来观察公司治理问题。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OECD)2004版公司治理准则对公司治理做了广义的诠释,即从单纯关注公司内部的权力授予、监控与制约转而向注重公司内、外的各种利益相关因素的协调转变、从倾向于公司高层的权、责、利安排向企业员工和债权者等原来忽略的利益相关者倾斜。对公司治理作广义的解释,对我们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意义重大。一、公司股东对公司治理的作用股东是公司的终极所有权人,股东既是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者也是监督者,在某种特使情况下还是执行者,由全体股东组成的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因此股东能否适当行使权力是公司治理成败的关键。根据《公司法》及公司治理实践,基本的股东权利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益权和共益权,自益权指股东仅为自己利益而行使的权力,如收益权...  相似文献   

16.
张林林 《金卡工程》2009,13(3):118-118
股东利益保护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如何处理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害关系一直是我国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保护更是公司制度公平正义的前提。本文试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理论基础出发通过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在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上的制度设计特点以及改进措施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会计职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湛  马秀丽 《财政监督》2002,(11):30-31
一、公司治理机制要求会计具有两项重要职能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广义的公司治理机制辐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与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分配,在这一层中,股东要授权给管理当局管理企业,采取措施保证管理当局从股东利益出发管理企业,并在管理当局损害股东权力时有权采取必要行动;二是企业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为履行对股东的承诺,承担自己应有职责所形成的责权利,在内部各部门及有关人员之间进行责权利分配。其中,第一层是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治理机制,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结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层是各级管理者之间的管理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利益相关者财务论   总被引:84,自引:8,他引:84  
李心合 《会计研究》2003,(10):10-15
历史地看,公司财务的价值导向经历了从股东利益向相关者利益的演进过程。股东利益导向型公司财务的理论基础是资本强权理论和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理论,而相关者利益导向型公司财务的理论基础是共同所有权理论、托管责任理论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公司财务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公司财务的目标是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公司财务实行共同治理,员工与公司保持长期稳定的财务关系,公司财务实行分层治理和管理,公司财务控制权相机配置等。  相似文献   

19.
罗国磊  石玉 《会计师》2011,(6):22-24
<正>一、引言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传统公司治理理论的颠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利益相关者治理理念日益普及,公司治理的目标逐渐转向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成为公司治理的主流理论。然而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实际应用情况的研究并不多见。利益相关者理念在实际是否被真正地应用于公司的治理之中,公司经营的成果是否与利益相关者价值相关,是股东价值还是利益相关者价值影响企业的业绩?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进一步指导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完善。因此,我们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实际公司治理的情况,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提供实际经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小股东在公司中处于弱势地位,其权益极易受到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经营者的侵害。随着投资日益大众化,以及大股东掏空与侵吞上市公司和小股东利益的事件层出不穷,少数股东权益保护已经成为国内外证券市场的一个共同话题。股东行动主义,作为外部股东为维护自身利益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行动理念正日益兴起,对公司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股东行动主义是相对消极投资而言的,二者的区别在于,在出现公司经理层以及大股东侵吞公司以及小股东利益的时候,选择积极投资的股东会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用手投票”;而选择消极投资的股东只是简单地将股票卖掉,“用脚投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