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本文调查分析了武川县基督教信仰状况.在武川,基督教信徒的特点:信徒多为社会弱势群体,信教目的功利化、世俗化,教义理解随意化、本土化,信徒多元化.当地政府需要出面进行引导,使得基督教能够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要多开展社会文化生活,积极鼓励群众参与;切实解决农民生活问题,使得农民能够在社会及政府的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温暖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间,宗教在我国农村发展迅猛,随着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在农村扎根,农民的思想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农村各类群体出现了信教者数量不断上升的趋势.然而,随着社会转型不断深化,我国经济、政治等方面不断发展,农民信徒在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信仰嬗变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原因,对我国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苏北MS镇为个案,采用田野访谈等方法,分析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宗教信徒出现的人数激增、信仰嬗变等新的状况及其原因,并寻求引导农村宗教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有效策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合理性借鉴.  相似文献   

3.
李鵾  郑晓如 《黑河学刊》2015,(4):142-144
转型期的乡村文化"公共性"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遭遇着消解的命运,其在农村的社会层面表现为传统民间精神信仰的缺失、农民互助合作意识的淡漠、公共文化生活的衰微和社区共同体的解体;在农民精神层面表现为宗教信仰的增加以及农村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家庭教会的发展。针对农村文化"公共性"消解带来的基督教文化蔓延趋势,我们面临着双重任务:在解构乡村文化"公共性"消解及其带来的基督教蔓延的同时,实现现代乡村文化"公共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赵倩 《魅力中国》2011,(8):271-271
自上世纪末期,“宗教信仰热”在我国悄然兴起,农村宗教信仰也随之迅速发展。在众多的教派中,基督教发展最快,根据“基督两会”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全国基督徒1600万,其中农村信徒占到70%,农村加入基督教的女性居多,而老年女性占的比例更大。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中老年妇女信教呢?它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又该怎样应对呢?本文试从这几方面做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彭安毕 《魅力中国》2014,(15):31-31
基督教的传入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远离现代文明,基本过着与世隔绝生活的少数民族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西方现代文明闯入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他们在接受基督教的同时。也接受了许多新的观念。基督教的传播冲击动摇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对各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救赎观"是基督教神学体系中的核心思想。其中包括的原罪说显然来自犹太教;而神为了拯救信徒而复生、赎罪献祭等思想则受到了东方神秘主义的影响。同时,由于处于泛希腊文化的背景下,基督教又充分利用了希腊罗马哲学的纽带作用,加上信徒保罗的改造,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信仰———救赎观。  相似文献   

7.
身份认同建构是一种动态社会过程,各类组织的利益内涵和边界在此过程中形成、明确或重构。作者以认同政治为视角归纳了当代基督宗教传教运动的全球政治效应。基督宗教以信仰为基,通过传教运动不断发展信徒、扩展组织并建立跨国网络,在此过程中持续改变或强化个人和集体认同,推动基督教继续向南移动,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同时西方基督教仍居世界基督教的中心地位。在传教进程中基督教组织成为全球公民社会重要主体,推动基督教从私人信仰走向公共宗教,同时通过深化次国家认同和超国家认同对民族认同形成挑战。其表现在于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安全战略形成合流、推动认同整合和分裂而影响传统安全、在疾病防治等方面对非传统安全产生影响。基于此,基督教传教运动可在全球、国家和地方层面发起观念、组织和制度革新或革命,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中的革新或革命引信。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西宁市某基督教的家庭教会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家庭教会的信徒构成、特征;阐述了家庭教会的组织结构带领者,全职传教人,团契负责人的情况及职责,认为基督教家庭教会内部慢慢趋于制度化和组织化.  相似文献   

9.
路慧  刘升  李怀 《黑河学刊》2010,(5):140-141
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产生着一系列的过度、剩余、废弃物,这些东西的出现使得人们不得不面对众多的焦虑和恐惧,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基本存在性问题产生一系列的困惑和不安。“本体性安全”的构建,使得人们能够产生对自我认同的连续性的恒心,使得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获得自信,对社会生活产生一种可靠和安全的体验,以此来克服现代社会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各种焦虑与不安,郁闷与恐惧,从而获取积极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相似文献   

10.
那瑛  姚忠玲 《魅力中国》2014,(14):40-40,43
基督教“传”教者在现今意义上不止在语言上,还在行动上进行“传”教。初信栽培会,是一种群体场域上进行的群体性“传”教行为,其形式倾向于娱乐性质,样式多样化。在这个活动中,信徒具有明显的宗教身份,在教堂里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群体性“传”教身份,加之场域的神圣性与活动的“传”教色彩渲染.出现了类似“图腾”的情况。这种聚会时信徒“传”教身份和“传”教热情就起到“升腾”的作用,信徒体验到一种群体“欢腾”,感情积累逐渐犀重。信徒的信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政府管治的,因为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安稳,本文试图从社会秩序的视角下分析“传”教者的群体性宗教身份,考察在初信栽培会中的集体图腾。信徒身份在群体活动中达到“升腾”,但走出教堂这个场域又回归理性,进而揭示该活动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老区建设》2008,(8):23-23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曹锦清认为,因为农民平均只有一亩地,甚至一亩以下。所以靠这点土地要使得农民能够解决温饱是可能的,要致富、要达到小康,那么他要根据另外一块收入,那就是打工的收入。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下,要求农民工的工资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很长的时间内大概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在困苦、矛盾中的选择。中华民族,泱泱大邦,十二亿多公会众生,八亿多农民从事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农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催动了整个社会结构的改变,使得每一个关注社会的人都得注意农村、注意农民。随着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全面落实,农民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人多耕地少,在有限的人均土地上刨食,大量的农村劳力是富余和剩余的,据1997年初步统计,我国目前有1.3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每年以lop万的速度增长,靠地方乡镇企业的吸纳,远远不够。传统农业收益低下,加上自然、社会环境等方…  相似文献   

13.
完善城市社区自治,构建新型公共管理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的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国有企业改制、破产,使得大量失业人员也进入属地社区。这些社会体制的转型使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人”,所以城市2社区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环节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宋佳佳 《魅力中国》2014,(26):25-25
本文分析近些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到现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冲突,说明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积极融合促成了其发展壮大,同时也分析了基督教在中国遇到的种种问题,构成了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基督教在近代东北朝鲜族社会的传播及其影响为中心,研究基督教传入东北朝鲜社会的背景及其过程、当时的东北朝鲜社会及其基督教情况以及分析反日人士组织、利用基督教团体进行抗日革命斗争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农民是最庞大的群体,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变化能够曲折或间接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化,农民生产生活的变迁是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及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分不开的。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使黄土高原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农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以及农民的生活也深受其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的变迁是整个社会运行的最为主观的反映,在研究农业技术推广之时,倘若忽视了农民的思想观念的研究,那将是对农业研究不全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土地征用不断增多,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其境况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尽快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救赎观"是基督教神学体系中的核心思想。救赎观作为一种宗教思想体系,其形成受到了犹太教、东方神秘主义宗教和古希腊罗马哲学的重要影响。基督教充分利用了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纽带作用,以其作为末日审判思想的理论基础,将众多宗教思想有机糅和并加以创新,加上信徒保罗的改造,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信仰——救赎观。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务工,成为促进城市繁荣和发展进程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潜力的人力资源,但由于身份的差异,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都处于弱势,使得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面临着务工技能弱、就业难度大、权益保障差、生活质量低、遭遇社会不公平等众多的问题。当前,全国上下都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20.
以务农为本的农民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农民在中国社会的声音极其微弱,社会为农民呐喊的声音也远远不够,在大众媒体上基本处于失语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有多个视角,但在媒体产业化发展的今天,其深层经济原因是农民在媒介失语的关键。因为媒介表达语言权是媒介获得经济利益的重要资源,而经济弱势则是农民失去媒介表达话语权的根本原因,因此,作为公共传媒的媒体应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公正、社会责任保持平衡,负起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