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认为财政分权水平的提高是中国房价上涨和居民消费下降的重要制度性因素。首先,我们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模型获得了这一观点的经验证据,在控制了货币增长(通货膨胀)等因素后,可以发现财政分权水平的提高对房价上涨和消费下降有显著的影响。为了增强这一结论的稳健性,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财政分权和房价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从理论机制上确认了财政分权对于房价上涨和消费下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财政分权对减贫影响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云南省省情,运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云南财政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云南省与中央财政支出分权度越高则人均GDP增长越快;省以下财政自给率、收入分权度与贫困发生率之间也呈现负相关;经济增长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由此笔者从提升地方财政分权水平、财政自给率,以及加快配套体制改革等角度对云南省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00,自引:0,他引:100  
张晏  龚六堂 《经济学》2005,5(1):75-108
本文在Zhang和Zou(1998)与Lin和Liu(2000)的框架下实证检验了中国1986n2002年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我国的财政分权效应存在显著的跨时差异和地区差异。我们认为,分税制改革后各级政府之间政策协调能力的加强是促进财政分权积极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体制变革的因素、转移支付的设计和政府财政支出的构成也影响了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中国地市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分税制背景下的财政分权与转移支付对土地财政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市级政府支出分权明显高于收入分权,存在财力和事权的不对等。收入分权与土地财政没有显著关系,支出分权与土地财政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分税制引致地方政府事权的不断扩大是引发土地财政的主要原因。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土地财政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能有效缓解土地财政。上述关系还受到地域的影响,在西部地区影响关系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6,自引:1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 Zhang 和 Zou(1998)与 Lin 和 Liu(2000)的框架下实证检验了中国1986?2002年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我国的财政分权效应存在显著的跨时差异和地区差异.我们认为,分税制改革后各级政府之间政策协调能力的加强是促进财政分权积极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体制变革的因素、转移支付的设计和政府财政支出的构成也影响了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分权、中央税收攫取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内在联系,对2004-2012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估算,并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分权和中央税收攫取等因素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和中央税收攫取是造成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主要因素;城镇化、地方人均GDP相对水平和2008年中央4万亿元投资计划也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起到一定作用;剔除财政分权、中央税收攫取、城镇化和地方人均GDP相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债务增长更为迅速.鉴于此,本文从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官员考核机制、中期预算平衡和营改增后地方税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财政分权推动了经济增长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为了验证房产价格是否受到财政分权与政府投资的显著影响,本文采用2000年至2010年中国30个省级地方政府的面板数据,分别利用混合OLS回归、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地价、通货膨胀、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变量后,财政分权与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当地房价仍具有显著影响,两者相互促进,推动了房价的上涨。稳健性检验结果还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地区效应与时间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孙志君 《经济论坛》2012,(8):147-14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和变化,特别在经过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已基本建立起了全国范围的财政分权体制,近年来我国财政分权制度日益完善,但也出现了许多体制结构的问题,其中地方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其最显著的表现之一.转型时期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是促进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得以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从财政分权角度入手,分析地方公共服务供给影响机制及我国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以期对财政分权下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财政分权是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了成本与收益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然而,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中央预算收入所占的份额也随之下降,使得中央政府对财政分权的进一步推行产生了迟疑。为阻止"两个比重"的下滑,中央政府于1994年起推行了以分税制为基础的财政体制改革。本文将以此为逻辑起点,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对中国的财产税改革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财政分权催生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推高房价"为主线分析财政分权程度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影响关系,最后得出结论:财政分权程度是引起房地产价格变动的重要原因,财政分权改变了地方政府行为,为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地方政府需要从土地出让以及房地产业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多重依赖随之导致房地产开发成本上升和房价上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完整的财政分权内涵上比较分析了1995—2009年中国与OECD国家的财政分权情况,结果发现,不管是收入还是支出,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程度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呈现出中国政治集权下的财政分权和OECD政治分权下的财政集权两种模式。中国的财政支出分权程度与经济增长和财政均等化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而这在OECD国家是不显著的。在中国的财政分权结构中,结构偏向的经济性支出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重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扩张的预算外支出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所谓“事权与财权匹配”问题的实质是公共职责不清晰和预算软约束的地方政府收支扩张的财政机会主义倾向。财政分权改革的后续深化方向是在明确规范化地方政府公共职责和硬化预算约束的基础上适度财政集权化。  相似文献   

12.
最优财政分权度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集权或者过度分权都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理论上可能存在一个最优财政分权度,并与最优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本文对我国1985年至2000年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非线性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最优财政分权度为66.67%.同时指出,我国的财政分权并不是面临一个是否应进一步分权或集权的问题,而是应该朝着制度完备的分权方向发展,使得财政分权通过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透明化、公正化而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How doe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fluence fiscal discipline and the probability of a fiscal crisis? Discrete choice analysis used with panel data reveals that crisis probability is associated positively with spending decentralization and negatively with vertical fiscal imbalance. These effects are prevalent in countries with a higher degree of tax revenue decentralization, while a stronger rule of law mitigates such adverse decentralization effects. The findings imply that reduced risk sharing against local shocks under tax revenue decentralization destabilizes the sustainability of a nation's fiscal system. Therefore, policymakers should be cognizant of the undesirable impacts of decentralization on fiscal crisis and indiscipline.  相似文献   

14.
We study the impact of decentralization on sovereign default risk. Theory predicts that decentralization deteriorates fiscal discipline since subnational governments undertax/overspend, anticipating that, in the case of overindebtednes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will bail them out. We analyze whether investors account for this common pool problem by attaching higher sovereign yield spreads to more decentralized countries. Using panel data on up to 30 emerging markets in the period 1993–2008 we confirm this hypothesis. Higher levels of fiscal and political decentralization increase sovereign default risk. Moreover, higher levels of 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 and a larger number of veto players aggravate the common pool problem.  相似文献   

15.
笔者利用2000年~2009年中国省域经济统计数据,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对财政分权与中国省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中国省域经济间存在显著空间相关关系。研究中,财政分权与经济之间的二次曲线关系得到了部分证实,但这一关系在不同省份、不同年份间均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最优财政分权度频繁变化;对于各省而言,确定合理的财政分权度范围,尚需更多未来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也开始了财政分权的改革历程,并期望以此来促进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解决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财政分权的核心支撑因素就是地方应拥有可自主支配的地方税,且财产税和地方税主体税种的选择标准有很高的吻合度。另外,研究还发现:销售税和个人所得税作为地方税主体税种的合理性值得怀疑。在地方主体税种的构建中,综合国外成功经验并本着地方税收原则,建议把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税收体系改革、整合为新的财产税,并以此作为我国地方税收入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1978-2006年中国28个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了检验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长期关系的协整模型(co integration model),并采用完全修正的最小二乘法(FMOLS)对模型进行估计。本文把地方政府官员参与政治晋升锦标赛竞争的行为影响经济绩效的假设引入对分权化改革过程的分析,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何以在促成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又导致各地区在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方面呈现出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本文的分析结论并对其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转型中的分权与公共品供给: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转型中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的内在联系;进而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结构模型,在控制住财政分权与公共品内生关系基础上,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 GMM)检验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推论:分权对"硬"公共品供给有明显加速作用,时"软"公共品供给有明显抑制作用;经济较差的地区,分权速度会加快,其中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分权速度要比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快;人口密度较高、经济较好的地区分权速度会减弱;分权程度变化与政府行政效率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发展型政府"更偏好"硬"公共品供给,因而更偏好高分权.  相似文献   

19.
Corruption is harmful for public finances and appears closely related to fiscal deficits. We open a new avenue in addressing the effects of corruption on public deficits through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For a sample of 31 OECD countries over the period 1986–2010, we find that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contributes to mitigating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orruption on public deficits. In addition, our findings indicate diversity in the effects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that it appears related to lower deficits in countries with higher levels of corruption but not in less corrupt countri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bringing the government closer to the people through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relatively corrupt countries leads to more responsible fiscal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20.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7,91(11-12):2261-2290
Doe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lead to more efficient governance, better public goods, and higher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tests Riker's [Riker, W. (1964) “Federalism: Origins, Operation, Significance,” Little, Brown and Co, Boston, MA.] theory that the results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depend on the level of countries'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 We analyze cross-section and panel data from up to 75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countries for 25 years. Two of Riker's predictions about the role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in disciplining fiscally-autonomous local politicians are confirmed by the data. 1) Strength of national political parties significantly improves outcomes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such as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goods provision. 2) In contrast, administrative subordination (i.e., appointing local politicians rather than electing them) does not improve the results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