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牵连犯和罪数密切相关,而牵连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本文从一则案例着手,分析牵连犯与罪数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牵连犯的处断原则,刑法学界却一直存在着争议。对牵连犯的处断应适用数罪并罚原则,理由如下:实行数罪并罚,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之理论、评价原则、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有利于刑法理论上的犯罪形态的区分;强调了刑法的规范性,利于审判实践操作,并可解决在适用其他处断原则时遇到的诸多问题;有利于打击犯罪。正确确定牵连犯的牵连关系,把握对牵连犯实行数罪并罚的量刑幅度。  相似文献   

3.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罪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存在着盗窃罪说、诈骗罪说、牵连犯说和区分说等不同认识。因为信用卡不能单独加以使用,我们在涉及盗窃并使用信用卡时,应结合信用卡与身份证、印鉴等配套证件的关系,区别不同情形,分别按盗窃罪和盗窃罪与诈骗罪之间的牵连关系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转化犯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阐述,且进一步的提出了故意杀人罪的转化犯的概念,并对其在适用过程中的转化犯的认定及对其立法作了客观的评价。加强转化犯及其立法例的研究,时我国的刑事司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法规竞合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规竞合犯不同于法规竞合.法规竞合是刑法中不同罪名犯罪构成之间的横向关系,是立法现象。法规竞合犯是危害行为触犯相竞合的罪名而形成的不同犯罪相互重叠、包容的犯罪现象。法规竞合犯的处罚,取决于它所触犯数法规之间的逻辑关系。法规竞合犯的处罚原则有四项: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复杂法优于简单法、全部法优于局部法、基本法优于修正法。  相似文献   

6.
郑蕾 《大众商务》2010,(8):232-232
如何区分自然犯和行政犯,本文从两者的区别入手,分析了我国对行政犯规定主要采取依附性立法方式的诸多不足,提出建立独立性立法方式的期待。  相似文献   

7.
如何区分自然犯和行政犯,本文从两者的区别入手,分析了我国对行政犯规定主要采取依附性立法方式的诸多不足,提出建立独立性立法方式的期待.  相似文献   

8.
转化犯是我国现行刑法的首创,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但关于转化犯的理论及实务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本罪与转化罪之间的界限不够明确等,分析现行刑法转化犯规定之不足,提出合理的立法、司法建议,从而防止转化犯的滥用造成司法的不公。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刑法》中没有关于环境犯罪危险犯的规定.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仅仅依靠民事、经济、行政等法律手段已不足以对严重危害环境行为进行有效的防治.从环境立法价值取向的转变以及环境犯罪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结果都表明确立环境犯罪危险犯是必要的且具有可行性.应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在惩治环境犯罪方面的有益经验,完善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使其适应有效惩治和预防环境犯罪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0.
刑法理论通说认为危险犯不存在积极中止,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危险犯存在积极中止。危险犯可分为抽象的危险犯和具体的危险犯。抽象的危险犯不存在积极中止,具体的危险犯则存在积极中止。  相似文献   

11.
连累犯即犯罪的牵连行为。它不同于复杂的共同犯罪,也与简单犯罪有别,是一种有着特殊内涵的单独犯罪。现行刑法中连累犯的规定呈现增加的态势,实践中困扰司法人员的连累犯现象也在增加,这就要求刑法学者应对连累犯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刑法理论中,不能犯是未遂犯的一种,但是行为在什么情况下成立不能犯在理论上存在争议,并且在危险性的判断上说法不一。刑法学研究中应区分可罚的不能犯与不可罚的不能犯,对此,应借助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予以认定。  相似文献   

13.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界定问题,不真正不作为犯与作为犯和真正不作为犯的区别问题,不真正不作为犯违反刑法规范的性质问题,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问题,以及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等价值性问题等,都在学理上存在不同的分歧。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加深对不真正不作为犯特点的了解,对理清司法实践中所存在的针对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困惑和疑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在特殊情况下窝藏犯承担有限连带责任。但是,要求特别窝藏犯承担连带责任的正当性并不充分。补充责任不仅能充分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也明确了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为终局责任人,有利于保护特别窝藏犯的正当利益。因此,特别窝赃犯承担补充责任较妥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结果加重犯和转化犯基本犯罪构成、犯罪停顿形态,对其加重结果及转化情节等静态的方面和司法实践等动态方面的比较,揭示两者之间不同的本源所在以及讨论这两个概念在具体罪名中的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罪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它方法掩饰隐瞒的犯罪行为。其中作为本罪前提的犯罪即本犯在本罪犯罪构成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本犯的犯罪主体无论是正犯还是教唆犯、帮助犯都不能成为本罪主体。成立本罪并不要求本犯也必须成立犯罪,只要符合本犯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要件,并具有实质的违法性就够了。本犯是否受到处罚并不影响其行为的违法性,因此也不影响本罪成立。  相似文献   

17.
接续犯属于实质的一罪,而连续犯属于实质的数罪。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数个危害行为在时间上的密接性程度。在理解接续犯的既遂形态时,应当将数个危害行为作为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8.
台湾地区刑法第26条规定了不能未遂,即"不能发生犯罪之结果,又无危险者,不罚。"对此,台湾学者围绕不能犯未遂的成立条件以及性质、危险的界定等存在争论。与此相对,我国刑法在未完成罪中仅规定了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及量刑原则,并未对不能犯未遂的成立条件和处罚进行规定。  相似文献   

19.
关于合同诈骗罪罪数问题,我国学术界尚没有展开研究.在指出了合同诈骗罪罪数研究必要性的基础上,分别从合同诈骗的法规竞合和牵连犯角度,深入探讨了合同诈骗罪罪数形态问题,并对涉及此问题的定罪量刑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重新界定了危险犯的概念,认为法定危险状态的出现只是危险犯的成立标志,而不是既遂标志。在此基础上,对于危险状态出现后的主动排除行为应定性为危险犯的中止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