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重新界定了危险犯的概念,认为法定危险状态的出现只是危险犯的成立标志,而不是既遂标志。在此基础上,对于危险状态出现后的主动排除行为应定性为危险犯的中止犯。  相似文献   

2.
对于全体行为主体共犯中止,仅需简单根据犯罪中止定义和共犯基本特性从时间、主观意志和行为效果三方面要件进行界定即可;对于部分行为主体共犯中止,则可参照原因力论为基本理论依据对简单共犯、复杂共犯中存在的实行犯、组织犯、帮助犯、教唆犯中止进行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3.
对于全体行为主体共犯中止,仅需简单根据犯罪中止定义和共犯基本特性从时间、主观意志和行为效果三方面要件进行界定即可;对于部分行为主体共犯中止,则可参照原因力论为基本理论依据对简单共犯、复杂共犯中存在的实行犯、组织犯、帮助犯、教唆犯中止进行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4.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抽象的危险犯,新增的加重情节的规定有助于刑事立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的发展。本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界限主要在于主观方面故意的内容不同,二者之间在一般情况下成立想象竞合犯的关系。本罪与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区别主要在于客观方面的行为表现不同。实践中认定本罪的共犯应结合具体案件的主客观情况综合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5.
公共安全是安全感法益背后值得刑法保护的法益。“足以型”故意高空抛物不具有独立成罪的充分理由,可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其性质上属于适格犯,而不是具体危险犯。危险的判定需先确定判定的材料、判定的时间以及判定的标准,再结合故意高空抛物的核心要素进行判定,即危险必须具有公共安全指向性、危险结果的严重性必须考虑危险等级性以及危险必须具有高度盖然性。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区刑法第26条规定了不能未遂,即"不能发生犯罪之结果,又无危险者,不罚。"对此,台湾学者围绕不能犯未遂的成立条件以及性质、危险的界定等存在争论。与此相对,我国刑法在未完成罪中仅规定了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及量刑原则,并未对不能犯未遂的成立条件和处罚进行规定。  相似文献   

7.
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限制解释的思路如下:客观上确认该罪的复合性法益与抽象危险犯属性,法益包括发票管理秩序与税收征管制度,本罪符合抽象危险犯所要求的法益侵害程度与证明方式;主观上要求"为自己虚开""让他人为自己虚开"这两种情形下具有偷逃、骗取税款目的,依据在于本罪"共犯行为正犯化"的立法特征。在判断虚开与税款流失危险之间的因果关系时,应当考察开票方纳税情况、受票方抵扣资格、代开情形下的税率是否一致、是否使用税收优惠政策;在认定偷逃、骗取税款目的时,应考察被告人对虚开是否知情、交易记录的真实性、资金流的性质、虚开发票的用途。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对于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问题尚未作出明确的规定。立法上的不明或空缺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容易出现定性不准的情形。在认定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时空性和有效性上,较之单独犯罪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在有效性的认定标准上,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条件更为严格。鉴于刑法中设置中止犯是为了鼓励犯罪人迷途知返、及时退出犯罪的目的,加之共同犯罪的特殊性,建议应从立法的角度对其加以规范。在认定其有效性时,应在坚持共同犯罪原理的前提下,采取从宽的原则,以鼓励犯罪人中止犯罪。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非法行医罪不存在未完成形态,笔者却并不赞同,而认为非法行医罪可能存在未完成形态,即犯罪预备、未遂与中止。本文首先对非法行医罪存在未完成形态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述,包括理论和现实的合理性;接着对非法行医罪的未完成形态的认定逐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界定问题,不真正不作为犯与作为犯和真正不作为犯的区别问题,不真正不作为犯违反刑法规范的性质问题,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问题,以及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等价值性问题等,都在学理上存在不同的分歧。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加深对不真正不作为犯特点的了解,对理清司法实践中所存在的针对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困惑和疑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要件应针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判断非机动车的驾驶人员是否构成犯罪应当以行为人是否是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驾驶非机动车为标准;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但在实践中应正确理解和适用;指使者不能以交通肇事罪中的共犯论处,而应视具体情节定罪。  相似文献   

12.
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是犯罪中止形态的一种特殊形态。对它的认定。应当从共同犯罪理论与犯罪中止制度入手,不仅要考虑到共同犯罪的性质及各个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影响力和作用力的不同。更要考虑到中止制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的思维模式有一定差异:汉语民族思维以综合见长,呈现非线性和螺旋推理式特征;英语民族思维以分析见长,呈现因果关系的线性特征。不同的思维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语言表达和文章结构,翻译要达到不同思维模式的转化。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可通过抽象和具体之间的转换、长句拆分、语序调整、被动句和主动句的转译等方式来实现汉语思维模式和英语思维模式的相互转化,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和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单位犯罪在我国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新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定在立法上肯定了单位作为犯罪主体的地位,但我国单位犯罪立法还不成熟,影响单位犯罪的司法适用与刑罚目的的实现,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理论性和操作性较复杂的问题,如单位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共犯刑事责任等问题还有待研究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连累犯即犯罪的牵连行为。它不同于复杂的共同犯罪,也与简单犯罪有别,是一种有着特殊内涵的单独犯罪。现行刑法中连累犯的规定呈现增加的态势,实践中困扰司法人员的连累犯现象也在增加,这就要求刑法学者应对连累犯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文书档案制度在宋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方面j宋政府对文书档案比历代控制的更为严格,无论是赋税文书档案还是刑狱文书档案都要求由县、州、路逐级上报到中央相关部门,各级机关文书档案除原件都要求架阁保管外,还置册抄录;另一方面,宋代还开创了架阁库制度,并在中央到地方普遍实施。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伪造官文书案件的大量发生,主要体现在伪造印信犯罪,伪造度牒犯罪,伪造官员身份的犯罪等方面,宋政府为了遏制这类犯罪的发生,采取了许多措施,诸如提高了这类犯罪的成本,加大惩治力度等,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7.
现行《刑法》颁布以来,我国法学理论界关于过失犯罪的争议一直很活跃,各抒己见。但多数学者都是从过失犯罪的某个具体问题进行论述,从宏观上审视过失犯罪的却鲜见。我国现行《刑法》关于过失犯罪的规定尚存在不合理之处,应适当增加有关共同过失犯罪的规定,对业务过失犯罪的量刑应当加重,使我国过失犯罪的研究和立法规定更加合理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在刑法学界和司法界,对挪用公款罪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尚处在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之中。一方面是该罪的犯罪构成理论中尚有为数不少的观点需要澄清,另一方面是该罪的立法本身也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罪罪名、犯罪构成及刑事责任进行解读,从而得出:该罪的名称应是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罪,而不应该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主体中的自然人最低年龄应当降低并把单位纳入其调整的范围;主观认定上应采纳严格刑事责任;刑罚配置上应增设罚金刑和资格刑。  相似文献   

20.
网络犯罪作为计算机犯罪的一种类型,是较为高级的新型犯罪.当前,网络犯罪正在迅速发展并呈现出若干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从网络犯罪的定义入手,分析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探讨网络犯罪的犯罪构成,并提出有效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