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联结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操作目标的桥梁,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操作的成败。在利率自由化的背景下,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逐步减弱,利率对国民经济的调控能力却日益增强。通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将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并应进一步理顺我国的利率体系,加快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改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协调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加强银行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2.
吴建明  吴亚军 《市场论坛》2009,(6):56-57,43
1996年以来,我国一直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不少学者认为货币供应量由于可控性较差而不能作为一种有效的中介目标来作用于最终目标,应该以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等指标取而代之。文章回顾了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做法,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最后认为我国现阶段仍应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3.
周平 《消费导刊》2009,(18):91-91
在货币政策使用的历史上,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先后使用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中介变量。我国应该结合本国的国情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最好是现阶段仍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长远则改为盯住市场利率。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锋 《商场现代化》2007,(15):262-26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一般可以分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M1和M2,我们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GDP与货币供应量存在线性关系;同时中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小,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利率还没有市场化,没有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因此中国在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的今天还应该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弊端已经显现,急需重新确定一个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的中介目标。本文分比较了货币供应量、汇率、利率、通货膨胀率作为主要中介目标的可行性,论证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中介目标应以汇率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浅析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靓 《商业时代》2007,(11):63-64
本文首先回顾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所采用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就在国内继续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还是以利率或其他指标作为中介目标这一分岐进行论述。笔者认为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应该既盯住通货膨胀率,又将货币供应量、利率、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重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同时还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断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更好的货币政策目标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7.
论金融创新形势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创新的变化 ,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在当前尚未具备采取其他中介目标的条件下 ,应继续选择货币供应量目标 ,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8.
李慧 《商场现代化》2008,(9):359-360
90年代以来,适宜的货币政策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联储在不同时期采用了以利率—货币供应量—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一脉相承。本文通过分析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验,结合我国现实经济形势,提出了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观点和预测。  相似文献   

9.
王玉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105-107,150
利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估计我国静态和动态货币需求函数。结果显示: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与收入、利率、汇率、货币化程度、通货膨胀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我国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且M1比M2更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0.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到最终目标——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传导障碍更是引起了广泛思索。拟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近十年以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越来越重要。货币政策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理论界与政府行政部门的关注。随着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相关性和可控性逐渐减弱,以利率代替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综合分析泰勒规则的理论含义和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将利率和汇率分别引入泰勒规则进行检验并进行实证检验与比较,找出两者之中较为符合实际经济运行趋势的变量,构建适合我国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稳健货币政策规则,并以此得出泰勒规则能够为我国实行利率调控提供一个基准,判断货币政策的松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赵家敏  王祺 《商业时代》2006,(8):53-53,59
战后美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间转换,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正确选择和成功运用保证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出发,分析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化的原因,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霓  胥惠民 《商场现代化》2006,(26):341-34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选定的便于调控,具有传导性的金融变量。目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中介目标有货币供应量、利率、通货膨胀率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既因各国的经济、历史状况有别,也因时间、地区而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本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相适应的。本文采用1993年~2004年的季度数据,对可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货币供应量M1、利率Rate、通货膨胀指标CPI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平稳性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等实证分析手段来检验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中介目标通常是从利率、贷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汇率等变量中选取,以贷币政策传导机制为基础,以实际经济和金融环境为依据.随着经济复杂化,有效的货币政策不仅要求合理选择中介目标,而且要求重视其他相关指标.文章在对国内外关于贷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文献阐述的基础上认为,国外学者对于中介目标选择意见较为一致,国内学者更多是在理论上的推导,缺乏可操作性的建议,并得出货币供应量还应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实践表明,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指标可控性、可测性和与最终目标相关度上,与当初的预期相差甚远。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果弱化的原因,主要来自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股票价格的影响、金融创新、利率管制的影响等方面。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应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关注股票价格,建立对电子货币的管理体制,做好未来规划。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实践表明,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指标可控性、可测性和与最终目标相关度上,与当初的预期相差甚远。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果弱化的原因,主要来自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股票价格的影响、金融创新、利率管制的影响等方面。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应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关注股票价格,建立对电子货币的管理体制,做好未来规划。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贷币供应量。传统的货币经济理论大多是以货币供给外生性为前提的,本通过严密的分析和论证,得出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不断趋强的结论。本认为,银行和居民对经济作出的反应影响了我国货币供给的传导,此外,中国加入WTO后,将会削弱现有的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因此,应逐步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为利率指标。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是有关货币的政策,是货币当局利用货币供给来实现既定目标的政策。本文介绍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内容。从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自由准备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的数量型目标;从利率、股票和其他资产价格等两个方面阐述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的价格型目标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中介目标的选择对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至关重要.中国在1996年将货币供应量正式确定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日渐深入,从可测性.可控性、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等几个标准来看,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宜性都受到了不断的质疑.本文从以上方面对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0.
郑中华 《北方经贸》2004,(11):93-95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建设规模过大 ;货币发行量和贷款规模增长过快 ;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问题。本文从货币政策角度出发 ,认为应该确定以物价稳定和经济发展为货币政策目标 ,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以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为辅 ,以利率和窗口指导为主来控制我国的货币供应量 ,优化贷款结构 ,实现扩大内需政策的结构性调整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