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色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特色人力资源开发是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民族地区应坚持以特色经济为平台,通过强化特色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优化区域教育结构、依托特色产业项目实现人才聚集、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保障机制等建立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柯燕  陈怡淳 《人力资源》2024,(1):136-138
<正>乡村振兴是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的全方面振兴,其重中之重是人才层面的振兴,而农村银龄人力资源开发是人才层面振兴的关键举措。“七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乡村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60岁及以上、  相似文献   

3.
罗哲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6):插7-插10
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经济仍然是其必然选择,而特色经济的发展,特色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有效途径.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开发基础薄弱、开发机制不健全以及开发主体单一等问题.鉴于此,从政府作用机制、教育机制以及人才管理机制等方面对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特色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背景,分析了秦巴地区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人力资源意识模糊的主要原因,明确提出了秦巴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牢固树立人口规模优先、人口结构优化、青年榜样培育,政策制度激励四大农村人力资源意识,以助推秦巴乡村振兴目标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5.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但其发展过程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如缺乏电商专业人才、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偏低等。因此,依托高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文章研究了针对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利用"PDCA"理论,实现对培养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开展农村电子商务普及性培训的实践,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十四五"时期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强区的重要法宝。目前,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建设成效显著,但也暴露出文旅融合创新与特色创建意识有待加强、文旅融合项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宣传效果和品牌效应有待提升等问题,面临高质量发展的困境。文章在总结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深入挖掘民族地区优秀文化元素、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增强现代化营销策略和宣传实效3个方面促进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更快更稳的实现产业、组织、文化、生态的全面振兴。当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高质量人才短缺,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农村地区人力资本问题等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大数据时代,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涉农人才供求均衡,充分发挥数据管理的优势,统筹建设涉农人才培养系统,提高涉农人才培养的质量,大数据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蒋雨材  李钰婷 《活力》2023,(21):178-18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人才,但由于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农村地区发挥着有利于城市发展和为城市提供人才的作用。考虑到城市生活方式的吸引力,部分农村地区的发展较为滞后,这使得这部分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变得较为困难。大学生返乡创业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生活价值,激发农村治理的内部动力,并在基层建立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因此,政府、学校、公众舆论和其他行动者必须共同努力,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激励机制,以便促进大学生返回农村,并使他们能够在农村地区开办企业,从而为乡村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大农民群众是主力军。做好"三农"工作要以农民为中心、以富民为根本,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新时代,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回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乡村因其特殊性导致了治理的复杂性,对民族地区乡村"三治"进行研究能对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供合理化的解决方案,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文章立足于法理学的研究视角,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的维度,试图架构研究民族地区乡村"三治"的初步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1.
师凡 《活力》2023,(11):139-142
农村公共管理是农村治理的题中之义,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还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落地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强化农村公共管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地区加快落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管理的意义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重点对现有的农村公共管理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农村公共管理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落地。  相似文献   

12.
王炳钰 《人力资源》2023,(8):104-105
<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育就是把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落在实处。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育是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面对中国“三农”发展困境,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高素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推动者,让越来越多高素质农民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展身手。高素质农民队伍培育的现状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开展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以来,全国高素质农民队伍在持续壮大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正当城市虹吸效应使大量农村精英流失时,中国农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势必缺乏内驱力。重建乡贤群体,弘扬乡贤文化,催生"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奋发有为、造福桑梓"的强大乡贤力量,是引导乡风文明、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的强大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农村复兴是民族  相似文献   

14.
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表现为农村经济落后、农业不发达、农民增收缓慢,三农问题突出;农村人力资源比例高、数量多、素质偏低;少数民族种类多且大多分布在农村地区;边疆线长和自然资源丰富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价值表现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三农战略的实施基础;是实现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利于促进民族和谐;事关边疆和国家稳定;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乡村振兴发展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山西是我国农耕文化最早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黄河流域丰富农业文化遗产重要地区,因此挖掘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生产遗产项目,开发、保护、传承中华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同时有利于促进山西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郭柳 《管理学家》2019,(12):53-54
乡村振兴关乎亿万农民,而民是国之根本,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当前,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着乡村经济产业低端化,乡村农业人口“空心”化,乡村农业用地贫瘠化,农村精神文明空虚化,乡村基层组织家族化等困境。确立“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五大重要路径,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开创乡村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本文立足于当前乡村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困境,通过分析农业、农村、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苏荣瞬 《现代企业》2021,(1):129-1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截止至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但离"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实现仍有一定距离。近年来,泛珠三角地区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虽然乡村经济提升显著,但是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也屡屡出现。泛珠三角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不仅仅是提升农村经济,更要处理好经济与农村生态的关系,不能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  相似文献   

18.
广西乡村人才振兴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是关键所在,乡村振兴必先人才振兴,乡村振兴需要各类人才同心协力、大显身手。文章在阐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根据广西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和相关调研数据,分析广西广大乡村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乡村人才振兴的主要路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刘倩雯 《现代企业》2020,(4):147-148
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改善农村经济与民生环境的战略之一。三下乡活动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价值凸显,既能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提供智慧力量,又能助力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能提高大学生个人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令大学生从学校走进乡村,为乡村振兴带去了新的创意、新的技术,也为乡村振兴项目后期运维能力的不足提供了更多的人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两山理论"对指导农村地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实现"质"的提升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在实践中以"两山理论"为指导探索乡村绿色转型和发展的实践不少,但在学术上的分析却欠缺.通过对佛山顺德和湖州南浔的实证研究,采取考察、座谈、问卷等方法收集数据,及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村水乡地区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实证研究和对桑基鱼塘生产模式的分析结果,论证了"两山理论"的辩证统一和实施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模式的方式,提出生态化的桑基鱼塘模式可以作为推动我国农村水乡地区绿色转型路径之一的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