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在危机中面临挑战和机遇,这些传统媒体竭尽全力,挖掘潜力发挥出最佳的态势,以此来巩固读者群(听众或观众).又在困惑和推进融合中扩大影响力.本文就大学校报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校报的功能、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校园媒体对大学生影响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关于校园媒体的定义很多,但还缺少较权威的解释.不久前,我们走访了30多所在京高校,发现各高校已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媒体网络,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校园媒体的身影:每所学校都有校园报纸、杂志、广播、实体广告、校园BBS等.校园媒体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目标受众,用于信息沟通的媒介形式;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组成了如今的立体式信息传播渠道,构建了新时期的校园媒体.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媒体激烈的竞争中,评论强台成为广播界一致的共识,然而当纸媒评论迅猛发展的时候,广播评论的发展一直是个短板,如何解决广播评论的不足,笔者认为关键是打破纸媒评论的理论约束,破除广播评论原有的禁锢,依据于广播媒体的线性特征和听众的收听习惯,建立起广播媒体评论独属的理论基础,开拓出广播评论的新天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刘丽 《理论观察》2011,(2):161-162
马克思曾经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们的交往离不开语言媒介,语言对广播媒体来说尤为重要。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杂志这五大媒体中,报纸和杂志靠文字传播信息;电视和网络则声画结合,具有视听兼备的特点:而广播则是“听觉媒体”,声音包括语言和音响是广播唯一的传输手段。对于广播采编人员和通讯员来说,要想写好广播新闻稿,必须适应声音传播规律,掌握它的语言特点。为此.应该做到:  相似文献   

5.
时下,媒体竞争风起云生,昔日“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广播电视传媒已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开始进入平均利润时代。以吉林市为例,受众打开电视可以收看到60套节目,打开广播能收听10多个频率,还有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多种获得信息的渠道。竞争如此澈烈,而很多广播电视媒体却深陷其中,不能自省,频道(频率)功能相近,栏目设置雷同,克隆之风盛行,不但没有给受众提供高品位的视听享受,自身的经营发展也进入瓶颈。笔者认为:与其纷纷在“红海”中挣扎,还不如寻找栏目创意、媒体发展的“蓝海”。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广播谈话类节目风生水起,这既是传媒对时代精神的感悟,也是受众对于广播媒体的回馈。笔者试就自身的工作经验,对访谈类节目的成功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姚必鲜 《魅力中国》2010,(8X):243-243
广播媒体有着天然的声音优势,受众能够在解放眼睛的同时获得音律的美感和享受。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语言类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广播媒体恰恰因为其语言的比较优势,具备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将以广播媒体的新闻消息类节目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其语言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广播,作为一种"老"媒体,在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虽生存下来,并有所发展,但前面的路还很长.广播业要想赢得市场,形成良性发展,必须发挥优势,吸引受众,从而吸引广告.本文通过对广播业现状、问题与发展的关键点进行探讨,讨论广播如何最终吸引广告主的视线.  相似文献   

9.
韩辉 《魅力中国》2013,(2):55-56
一、广播媒体的舆论影响与《效能行风热线》的节目定位 1.新时期广播的媒介特征和舆论影响 广播在我国大众传播的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广播是我国境内受众人数最多、地域覆盖最广、传播效果最佳的媒介,可以说广播曾经是我国最具舆论影响力的大众媒介。  相似文献   

10.
韩辉 《魅力中国》2013,(1):55-56
一、广播媒体的舆论影响与《效能行风热线》的节目定位 1.新时期广播的媒介特征和舆论影响 广播在我国大众传播的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广播是我国境内受众人数最多、地域覆盖最广、传播效果最佳的媒介,可以说广播曾经是我国最具舆论影响力的大众媒介。  相似文献   

11.
在上个世界九十年代,一支新的力量加盟到媒介市场中令人感到瞩目,那就是“第四媒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网络媒体。最近,有抽样调查表明,网络媒体出现后,2000名被访人中,18%的人少看电视了,25%的人少看杂志了,11%的人少听广播了,15%的人少看报纸了,网络媒体的受众开始增多,电视观众开始分流,而且年轻一代在资讯获得方面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传统媒体受众正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支持着个性化自媒体时期冲击传统媒体。新型媒体占据越来越多的传播渠道,在人们更多地看到传统媒体发展的窘境时,作为广播媒体人应该积极地借助新兴媒体方式拓展广播的受众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起,广播人为了使广播能紧跟时代步伐,做了诸多创新,进行了多项改革和调整,"直播" 便是当时采取的一种广播节目制作播出的全新方式.实践证明,频率专业化既是适应受众和市场客观要求的产物,更是有利于配置优势资源、突出媒体特色、减少资源浪费的广播机制优化的产物,是我国广播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有专业、有特色的名牌栏目,才能被广大听众所喜爱和认可,这样的栏目才能更容易出精品、力作,其影响力和竞争力才会迅速提升.  相似文献   

14.
华惠娟 《中国城市经济》2011,(5):211-212,214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广播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为例,看在与新兴媒体的结合中广播这一传统媒体的新变化。第二部分探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给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第三部分,受众在新状况下的反应。本文主要借助伊尼斯与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理论分析以上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报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它几乎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同时出现,最早的大学校报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了.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校报逐渐成长为校园里较成熟和完善的媒体,以其独有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学 习、工作和生活,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妯、价值观,甚至全面发展.然而,由于现代媒体技术的崛起,自身发展的 制约等因素,高校校报的育人功能有所减弱.笔者通过分析影响高校校报可读性的因素,通过提升编辑记者的素质,报纸本身的改革等四个方面,就如何加强校报的可读性,继续发挥好高校校报"服务"和"育人"功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陈健 《魅力中国》2012,(32):18-19
伴随着电视、报纸、广播、杂志四种传统大众媒体的迅发展和以数字电视、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以及当今受众信息接受的“碎片化”特征,当今社会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小众传播方式的到来和网络广告的新态势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王涛 《理论观察》2009,(3):175-176
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广播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广播业必须根据当代传媒特点和变化,面向广播受众市场,自觉进行调整,找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媒介生存对策,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使广播在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在实践中如何保持广播发展的活力?怎样才能促进广播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现实而又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郭健  张蕾 《理论观察》2006,(2):172-173
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广播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广播业必须根据当代传媒特点和变化,面向广播受众市场.自觉进行调整,找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媒介生存对策,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使广播在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在实践中如何保持广播发展的活力?怎样才能促进广播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袁贵彬 《改革与开放》2016,(23):114-115
近年来,网络、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等一系列以数字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体系的新型媒体形态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极大的挑战.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不仅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且意味着整个受众群体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的革新,尤其是高校学生群体,对于网络的认识与体验更加深刻,新型媒体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年轻一代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目前教育领域也不断地引进媒体教学方式,就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而言,各类新型传播载体如交流工具微信、综合性交流平台易班等的引进,使课程的传播更加广泛与深入.  相似文献   

20.
乌塔 《魅力中国》2009,(24):52-53
二十一世纪是广播、电视、报纸和因特网等各种媒体重新整合优势、互争高低的时代,媒体之间的竞争可谓金戈铁马,愈演愈烈。电视人也在谋求一种更贴近普通人的叙述姿态,可以在娱乐节目之外吸引观众。平民化已成为各类媒体争取受众,扩大影响力的一项利器。其中电视作为一种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声情并茂、语言通俗易懂的电子传播媒介,尤其具有平民化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