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对我国学术界2006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如“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等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希翼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和制度建设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农业大国,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重大任务。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农民思想认识局限性、制度本身缺陷、政府责任缺失等问题。建议从加强参保意识宣传、制度设计、政府责任定位、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体系等方面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3.
农村养老保险:供给主体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汪柱旺 《当代财经》2006,(10):37-40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推行了十多年,目前依然是参保率低、覆盖面窄、保障水平过低,且城乡二元特征明显。从社会养老保障的特性和政府的职能来推演,政府应发挥其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主导作用,并以其主体地位来制订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法律规范,推行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并强化其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监控管理,从而促进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趋于弱化的背景下,农民个人和政府二者的实际经济支持能力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有着关键影响。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是资金来源问题。为此,对农村居民缴费能力和政府承担补贴责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提升农村养老保险经济支持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刘菲 《经济问题》2012,(10):101-105
从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诞生、发展到近年来的种种改革走势,政府干预始终如影随形。在理论上对政府提供公共养老保险的动机进行了解析,阐释了政府责任的构成及实现,论述了政府干预养老保险的局限性。最后,从政府责任与个人责任组合调整和重构的角度,讨论了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维度及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6.
1·建立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保障机制。建议制定地方性法规对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范围,法定权利,各级政府的责任,财政拨款支持的初始额度以及逐年增长的比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的设置,基金的筹集、管理、发放,公民享受养老保障的程序,侵害公民社会养老金权利行为的外置等,作出具体规定。在条件成熟时单独制定全国农村社会保障法案。使农村养老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改变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一直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局面。2·建立公共财政对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支持机制。从长期发展来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  相似文献   

7.
以问卷调查所得的462份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心理预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心理预期相对比较低,年龄等个人特征和家庭子女数、家庭年净收入等家庭特征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心理预期影响显著。提出了增加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在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有步骤地构建多支柱的农村养老体系、将当前正在实施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养老制度"逐步过渡到"普惠型"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政府承担责任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比,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明确了政府的责任。该文从公民享有社会权、公共物品供给的具体实践、政府履行国家职能以及政府实施社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角度,对政府应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探讨。认为国家对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不仅是公平正义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政府,集体及个人三方来承担。由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才刚刚起步,财政资金保障能力水平呈下降趋势,集体补助缺失,农民的个人收入微薄,因此不足以负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通过改变政府扶持方式,以国有股转持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以税收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用实物换保障来构建多渠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方式。  相似文献   

10.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偏低;政府没有补贴农村养老保险费;养老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不规范。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确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政府要补贴农村社会养老基金;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实现保值增值;保证农村养老保险事业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1.
Redistributive so‐called social pension schemes have seen a remarkable sur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se schemes often target the rural elderly and correlate with urbanization rates, urban rural‐wage differentials, and family norms. We use this stylized evidence to motivate a political economy model for a Beveridgean pension system with trade‐offs between four groups: the (poorer) rural old and young, and the (richer) urban old and young. We show under which conditions governments will install a pension system and increase its generosity as the share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rises, productivity differential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workers widen, or the social norm erodes. Our conclusion is that the role of the rural–urban divide in shaping redistribution merits more scholarly attention, as the gap between cities and the countryside widens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Auerbach等(1991)提出的代际核算方法,基于符合国情的参数假设,分析了各种"新农保"方案对财政体系可持续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按照目前方案建立"新农保"体系并不会给政府增加太多负担,"新农保"覆盖面扩大的快慢对财政体系的负担基本也没有影响。由于个人账户中积累的资金目前按照一年期定期存款计息,政府承担的个人账户长寿风险非常有限。"新农保"体系带给政府的主要财政负担来自全额负担基础养老金,如果政府把全国的基础养老金都提高至上海市每月135元的水平,给政府增加的负担不会过多。因此,政府可以加快"新农保"覆盖面扩大的速度,并在现有的财力水平下把全国农村的基础养老金都提高至上海市的水平,但是提高幅度不宜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社会保障“广东模式”与“上海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问题,中央和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高度关注,各地方政府在探索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广东模式"和"上海模式"。文章通过分析这两种模式的其本特点、优点和局限性,提出了改进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前半期,为挽救行将崩溃的农村经济,国民政府推行了以乡村合作运动为中心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促使了合作社大量快速设立。但是合作社发展受到了来自于财政金融体制的制约,根源在于政府有效制度供给能力不足及制度建设协调性缺失。实际上,同时作用于乡村的各种制度共同组成了社会的"制度系统"(如与合作社相关的行政、财政金融、土地等制度),制度间耦合关系决定了任何一项制度都必须与其他制度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此外,制度供给还要与政府的"社会动员"相结合,以形成政府力量与乡村民众之间的"共振"。否则,社会经济变迁极有可能会陷入"头重脚轻"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过程中的基层政权职能转换,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出现主体缺失、公共服务出现真空等现象,农村基层组织不适应新阶段新体制的矛盾凸现。应科学界定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范围,结合目前农村的组织创新,建立政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公益组织、农村自治组织等主体在内的分工明晰、有效合作的农村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农村土地冲突爆发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冲突不仅影响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及其效率,而且对我国的社会转型、农村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分析了农村土地冲突的概念和类型,并从土地资源的天然局限性、农村土地制度的设计缺陷、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作用和村委会自治权异化的角度探究了转型期农村土地冲突爆发的原因,为进一步化解农村土地冲突提出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是以信任、互惠和社会规范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及关系网络,封闭性的社会结构是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条件,也是社会资本产生消极功能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在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生发基础研究中引入农村社会资本,对组织所处的农村社会网络、规范和信任进行分析,发现农村社会结构的相对封闭性在组织设立初期起到积极作用,但它制约组织的长远发展和成员的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8.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但对福建省4个山区的实地调查表明,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农村低保制度仍存在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激励不相客、资金难以落实、低保标准偏低等诸多明显缺陷,而其最根本的症结在于政府责任的缺位.因此,要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首先应当明确政府在该项制度建构中的主导责任,并在此前提下从资金投入、激励监督、保障水平以及甄别标准等方面寻求政策矫正与机制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能否建立并保持可持续发展,仅仅依靠需求动机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态度、财政能力、农民的意愿、制度设计的合理性等多方面条件。结合北京市大兴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方案,对上述问题作了简要分析。农村全面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机还不够成熟。从防范老年贫困风险的角度出发,对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群提供最低收入保障,尽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目前大多数农业地区比较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可划分为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福利性支出.通过构建适合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特征的理论模型,运用199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政府投资性支出和福利性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政府消费性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则具有负向抑制作用.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