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运用空间相关性检验的莫兰指数分析和空间面板计量的SDM模型,讨论了中国城市消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跨区域空间效应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城市消费的经济、交通、政策等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人均消费较高的“热点”城市较少,邻近城市的收入、客运交通等因素对本地城市消费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作用,城市空间消费市场结构更多地表现为区隔效应而非集聚效应,我国区域经济和市场一体化程度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2.
空间经济学理论表明,基于市场规模的产业本地市场效是新的比较优势的源泉。从产业本地市场效应角度考察我国区域间产业发展,利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中国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的本地市场效应大小,即“超常需求”的大小,发现伴随规模经济的“本地市场效应”可以较好地解释我国产业空间结构的现象。根据产业本地市场效应,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培育主要产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途径之一,是未来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刘培森  尹希果 《金融评论》2015,(1):51-63,125
在空间经济学和新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本文利用1995~2011年期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了银行业市场结构、金融深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上升与金融深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忽视空间溢出效应,会低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相似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和金融深化对本地产业结构升级均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与溢出效应;金融效率、非国有经济、交通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资本形成、对外开放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负效应,新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增长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均已改变,基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贸易发展战略遇到了巨大挑战。本文力图从本土市场效应的角度,探讨市场分割状态下国内市场规模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以便寻求中国制造业出口战略的调整方向。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越依赖本地市场的企业或行业,在本地市场规模越大时,出口竞争力越大,这验证了"本土市场效应"的存在。这也表明了国内市场对我国贸易发展战略调整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阐述了经济空间的E-关联和K-关联,使用1979-2011年全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间的增长溢出效应和区域经济运行空间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形成了东部地区"外向型"和内陆地区"内向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运行格局;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内陆地区没有形成溢出效应,相反内陆地区经济增长对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内陆地区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关联,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互补型"区域关系,而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竞争型"区域关系。由于我国经济空间是分割的空间,因此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形成全国"统一"的经济空间和内陆"互补型"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6.
邱洋冬 《技术经济》2020,39(2):164-170
通过估算2001—2016年29个省区市的市场分割指数,结合区域创新指数和区域经济特征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了市场分割对地区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区域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省份内市场分割的直接效应、省份间市场分割的间接效应以及两者的总效应对区域创新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本地市场分割对创新指数提升的抑制作用大于省份间市场分割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7.
因规模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具有较大市场规模的地区会获得生产和出口的优势,这个效应被称为本地市场效应.作为新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方法,本地市场效应已经成为解释区域间贸易和产业区位选择的新路径.在对中国若干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区域层面上同样存在着本地市场效应.若将选择样本的邻近省区市场考虑进本地市场规模,会使得本地市场效应缩小.因此,地区的发展不仅应考虑要素资源的投入,也应加强本地市场潜力的开发,加强地缘经济关联,扩大市场规模,以吸引相关产业向本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背景下,文化产业助力区域转型升级成为重要研究议题。文章依托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利用"规模—效率"二维框架分析得到中国文化产业整体呈现东部规模与效率具有全面优势,中西部地区需要整体提升的空间格局。其形成机理在于区域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耦合程度高,由于市场的放大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以及政策的先导作用,造成较强的累积循环因果链条。并结合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十三五"时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发展目标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这种空间不均衡格局会进一步极化。最后提出不同区域可结合规模—效率模型推进差异化发展和特色文化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9.
本地市场效应指的是,如果本地市场规模较大,产业会受到市场引力的影响,更倾向定位于本地,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本文以成都经济区为例,通过区位基尼系数度量了产业集聚状况,使用面板数据分析了区内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和影响规模,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在成都经济区明显存在,并且对产业分布起到关键作用。可以认为,现阶段成都经济区内集聚力大于扩散力,成都正处于集聚发展的关键期,要顺应这一趋势,引导产业在区内合理分布,促进成都经济区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赵勇  张杨 《经济经纬》2012,(2):37-41
“新经济地理理论”强调规模经济是地区贸易和国际贸易的驱动力,这种力量被克鲁格曼称为“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本地市场效应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借助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笔者重点实证检验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相关制造业的本地市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多数制造业部门在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本地需求规模起到了主要作用,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固定成本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作用.因此,在追求未来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培育相关产业的本地市场效应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祁飞 《财经科学》2015,(5):86-96
“母市场效应”直接导致了厂商在空间上的集聚,而这一集聚又导致了区域间产业结构和部门内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此二者共同导致了区域间收入水平的差异,引起区域不平衡发展.贸易成本、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产品差异化程度等重要变量影响到了“母市场效应”的强度,从而决定了区域不平衡的程度.运用“母市场效应”理论有助于区域协调发展及其区域政策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于非位似偏好的贸易理论研究表明,收入分布将会通过需求结构影响一国的进出口商品质量结构。本文首先对我国每一细分出口产品的质量类型进行识别,进一步基于通过包含了需求结构因素的重力方程对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在质量竞争型产品双边贸易中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质量类型产品的本地市场效应存在差异;同时,需求结构随需求规模在不同区间呈现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差异化影响。因此我国应配合当前的需求结构,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挖掘我国对外贸易转型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9-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生产函数法测算了研发要素市场扭曲程度,通过构建两种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研发要素市场扭曲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R&D人员要素市场和R&D资本要素市场均呈现出较强的扭曲态势,且前者的扭曲程度显著大于后者。R&D人员要素市场扭曲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相邻区域的创新绩效具有空间溢出效应;R&D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倒U型,而对相邻区域创新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因此,加快研发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是加快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通过设定CP模型对城乡关系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推动城乡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力包括本地市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生活成本效应、拥挤成本效应和市场一体化效应等五大因素.其中,前三个效应对城乡关系产生负向作用,后两个效应产生的正向作用.五大效应交互影响,促进了城乡关系从分割逐步走向协调,进而走向城乡融合.使用四川省县域经济的统计数据进行了检验,发现与理论模型的结果相吻合,同时认为四川县域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发展前期,即城乡关系曲线的左侧,也就是城镇化加速期.根据这一结果,提出积极有序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构建完备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计量模型对中国与32个伙伴国或地区对外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所有商品和细分类别商品的双边贸易中并不存在统一的本地市场效应模式;一些重要贸易伙伴国与中国双边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现象并不突出。通过对贸易成本、规模经济程度和产品差异化程度对本地市场效应影响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三者对总体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没有显著影响;贸易成本和产品差异化程度分别对2类和7类商品对外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科技人才集聚具有地区差异性,并且与创新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同位与同向演化特征,因此,从创新环境空间差异这一角度解释科技人才在区域集聚上的不同具有合理性。利用2010-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区域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总样本下,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显著促进本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并对周围地区产生虹吸效应;在分样本情境下,地区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在东、中、西部地区,创新环境均对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创新环境的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作用最显著,西部地区相对较弱,同时,东部地区创新环境对邻近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具有显著虹吸效应,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未有体现。据此,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创新环境改善建议,以促进科技人才集聚。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具有突出的空间不均衡性,呈现出集聚特征.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对企业规模构成产生内在的规定性,从而形成不同产业类型企业规模结构的差异性.不同产业类型的中小企业空间集聚具有显著差异性,而且从动态变化上看,具有集聚度提高、由沿海导向向中部扩散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小企业集聚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动力机制、产业特征的不同,中小企业空间集聚主要有资源型集聚、市场型集聚、外向型集聚和产业关联型集聚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及其发展战略存在差异.遵循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空间区位选择规律,推动具有创新能力和区域特色的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成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张兆伟 《生产力研究》2023,(1):70-74+95
基于201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邻近、地理等三种矩阵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剖析了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性;从“本地-邻地”视角看,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数字经济通过释放扩散效应、溢出效应、普惠效应,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农业高质量发展应符合我国数字经济的区域发展与布局,充分发挥空间溢出效应;对于不同水平的数字经济地区进行宏观调控,形成以技术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合理化区域研发投入差异,助推区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现有关于我国区域差异原因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本文将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来考察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通过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纳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建立了同时涵盖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本地市场效应和要素流动的集聚经济模型.数值模拟的结论也显示,在要素流动条件下,当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本地市场效应达到一定水平时,经济活动趋于完全集聚是稳定均衡,这说明如果考虑集聚经济效应,地区间的要素流动不但不能使得区域差异趋于收敛反而会促使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从而很好的解释了1990年以来我国区域差异扩大的特征事实.  相似文献   

20.
资本市场不发达是中部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资本市场总量规模小,发育程度低,流动性不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中部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发展资本市场可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壮大资本市场规模;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创新,塑造合格的市场主体;规范股份制企业和上市公司行为;改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加快中部地区区域性证券交易所的建设是发展中部地区资本市场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