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界峨眉     
中国许多风景秀美的山川都腾出最好的地主修建寺庙来供奉佛.魏晋时期,佛教达到一个繁盛时期,全国各地大修寺庙,于是,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这座风景异常秀美的册上第一次有了一处建筑工地.经过工匠们一砖一瓦精雕细琢的建设,一座宏大的建筑出现了,这第一座寺庙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对又一座名山的占领.从此以后,一座座寺庙开始出现在峨眉山一片片浓郁的林子里.随着历史的推进和新的寺庙的不断出现,终于,峨眉山以众多的寺庙赢得了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称誉,峨眉山成了佛教世界.  相似文献   

2.
《农家之友》2010,(9):31-31
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山传言外,十方法教是祖元。这是少林寺山门前石坊上的一副对联,说的是少林寺在佛教寺庙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四海第一"、"十方祖元",在佛教圣地林立的华夏大地,位于嵩山的少林寺为何敢称第一,少林禅宗又为何能在中国佛教的十大宗派中独树一帜呢?追本溯源,这与历代帝王独尊少林禅宗打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发展和变迁的古建筑、古寺庙,在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怎样保护古建筑、古寺庙的生态环境,并使之可持续地发展,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通过对长沙三大古寺庙:麓山寺、开福寺和陶公庙开展走访调查、实地勘察和资料搜寻,也发现了这些古寺庙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依据现代生态景观理论和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刘海 《浙江林业》2008,(10):22-22
普陀山是闻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素有“海天佛国”的美誉。随着景区的发展,园林景观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管委会提出了“打造精品园林”的主题思想,对普陀山长河水系的滨水生态景观进行了改造。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用手一指木筒,说道:“侯波,你替我抽支签吧!” 建国以后,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以及对文化事业的特殊关注,使毛泽东开始以更多的精力来从事佛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毛泽东研读佛经最多的时期,代表中国佛教宗派的主要经典,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述,毛泽东都读过一些。  相似文献   

6.
基本概念的解释(一)中国的文化心理任何的文化传统实际上都可以由三个部分所构成,那就是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同样如此,它的文化创造也体现在器物的层面、制度的层面和思想的层面。那么,思想的层面包括意识形态、学科理论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实际上是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或者说社会心理包括、包含文化心理。因此,中国的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方面或组成部分,就是中国的文化心理。所谓的文化心理是由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即价值的取向和行为的规范,价值取向是对目标的定位,行为规范是对行动的约束。(二)组织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总结我们党80年历史经验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毛泽东、邓小平建党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体现了加强党的建设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辩证统一.对企业来讲,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就必须建设好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经济》2006,(11):53-54
佛教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幼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  相似文献   

10.
论农业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创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小农经济问题由来已久 ,有基本国情的原因 ,也有制度和经营方式等原因。对中国小农经济的现代化改造 ,一方面需要科技力量作为强大的动力 ,同样也离不开人文力量的强大的推动力。中国加入WTO ,本质上是入“市” ,这是一个机遇和挑战交替发展的过程。不难看出 ,在世界性大市场中 ,文化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因此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进行文化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的文化创新模式对改造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具有拓展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奋斗目标、价值取向、文化形态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现象,其丰富的内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也叫载体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果,是精神文化在经营管理上的体现。二是制度文化,也称规范文化,主要包括各种管理规章、职业道德规范、经营管理模式、职业行为准则等要件。三是精神文化,核心是企业精神,其构成以员工的思想形态、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等为主体。企业文化重在建设,是为实现工作目标,对本单位、本行业员工意识形态、职业行为进行组织引导,并具有本系统…  相似文献   

12.
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和"南海圣境"之称。景区总面积41.9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普陀山岛12.5平方公里。作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被列入首批国际佛教旅游目的地创建名录,并相继获得了联合国全球优秀生态景区、全国文明景区示范点和全国文明旅游先进单位等殊荣。自然山水与人文历史交相辉映,彰显了普陀山古朴典雅的气质内涵,有句话说"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普陀山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吸引着人们前来观光礼佛。  相似文献   

13.
论华夏农耕文化发展过程及其重农思想的演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继周 《中国农史》2005,24(2):53-58
华夏农耕文化的核心是耕战论和由此衍生的旧重农思想。此种重农思想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秦代的草创阶段、汉代的奠基阶段和共和国建国初期到20世纪末的盛极而衰阶段。2005年的一号文件透露新重农思想的萌芽。本文认为,要进一步形成新农业的政策体系并进一步以新的文化改造旧的耕战文化,还要克服两大难题,即重农思想的新构建和对传统单一谷物农业系统的彻底改造。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  相似文献   

15.
《浙江林业》2011,(5):25-27
不同类型森林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促进森林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中西文化存在着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一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近代以来,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中西两种文化互相借鉴,出现了不断走向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先驱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管理思想,古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经济飞速发展,在管理方面,我们在吸收国外先进管理思想的同时,更要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管理思想的精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并应用于实际管理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复兴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2009年美国宣布"重归亚太"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采取各种手段来遏制中国,中国的外部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而中国的改革也进入到了深水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挑战,中国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理论,搞好顶层设计,把握发展规律,用以指导规避发展误区,激发新的发展活力,才能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张齐政 《中国农史》2001,20(1):27-34,78
中国的寺庙经济是在封建经济形态直接影响下形成的。除了采用寺院地主制经济之外,别无其它选择。南岳寺庙土地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封建庄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其经济方式只能套现存的经济模式,以超经济强制的形式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加以联系。唐中叶以后,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与均田制的破坏,中国封建经济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与之相适应,南岳寺端经济中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寺庙土地上的劳动者主极寺庙庄户、下层僧众、寺内奴仆、庙户、僧道户以及佣工等,寺庙土地的经营方式则以租佃关系为其主流。  相似文献   

20.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国有疆,文无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中国农本文化渊源流传的历史进程中,"民食为天"、"食为政首"、"常平赈粜"、等一系列优秀粮食文化深深植根于龙的传人、流淌于华夏民族鲜明的血脉之中。经历三十多年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巨大变迁之后的现代中国社会,包括粮食文化在内的思想文化已由一元为主向多元并存转变。如何构建现代社会先进粮食文化体系,发挥先进粮食文化对社会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