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0 毫秒
1.
《劳动合同法》中对劳务派遣从严规制的法律条文没能遏制其爆发性增长,形成了一个劳务派遣的制度困局.西方上百年的发展史表明劳务派遣是一种企业正式用工的补充形式.要解决劳务派遣的制度困局,除从制度层面把劳务派遣限定为企业正式用工的补充形式外,更要从体制层面上大力发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用疏导的方式使劳务派遣卸下其不应承担的重负.  相似文献   

2.
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作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举措之一。十二五促进就业规划进一步提出:"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规范管理";"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探讨新形势下对劳务派遣的规范管理,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充分就业有着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切实帮助解决部分困难失业人员的冉就业问题,探索再就业援助服务新途径,珠海市劳动保障部门从再就业的实际出发,决定进行公益性劳务派遣试点工作。2005年8月,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香洲区人力资源中心和香洲区劳动保障局三家联手合作,在香洲区启动公益性劳务派遣试点,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并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女35岁以上、男45岁以上的失业人员和正在享受低保待遇的“零就业家庭”的首个就业人员(简称“两类人员”),通过劳务派遣形式实施再就业援助,政府给予再就业补贴。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7月1日,《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开始实施。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作出规制。8月7日,人社部起草了《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新修订法实施半年来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对劳务派遣带来什么影响?近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北京波森人才顾问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说:"劳务派遣对于增加就业渠道,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  相似文献   

5.
劳务派遣是市场主体自发选择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用工制度的不断革新,劳务派遣作为一种用工形式和就业方式在我国逐渐兴起,且得到快速发展.最新《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实施以来,为实现在2016年3月1日将劳务派遣用工比例降至规定的10%以内,劳务派遣用工单位积极寻求应对策略.本文通过探究新法颁布后劳务派遣制度在实际执行层面遭遇的突出问题,并探求规范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可行性对策,以促进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法》将劳务派遣立法,以弥补我国劳务派遣立法的不足。《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务派遣这种就业形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同工不同酬已经成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严重侵犯了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劳务派遣是一把双刃剑,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督促劳务派遣工作的健康发展。在本文中,通过对劳务派遣工在劳务派遣过程中同工同酬方面的解析,并在此基础上将我国劳务派遣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对策解决劳务派遣工同工报酬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3月1日《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实施,对企业使用劳务派遣工的岗位以及比例作出硬性规定。我国劳务派遣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是为了解决外国企业常驻中国代表机构的用人需求,之后逐渐扩大到各类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务派遣单位数量和派遣用工数量快速增长。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型外企等劳务派遣制员工众多,劳务派遣工的使用有泛滥趋势。新《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为规范这种用工形式制定了规则,滥用劳务派遣工的势头得到遏制。对于正在运用大量劳务  相似文献   

8.
劳务派遣是一种将劳动力雇佣和使用分开的新型用工形式,对于我国来说是泊来品,其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晚,由于其具有成本低、 灵活度高的特点而发展迅速.2008年 《劳动合同法》 出台,对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方式做了专门的规定,使得劳务派遣在我国有了法律依据,同年又出台了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2012年新修改了 《劳动合同法》、2013年出台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这些法律法规对劳务派遣又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我国劳务派遣立法中的不足,并提出完善的建议,以促进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更好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采用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地区劳务派遣员工就业与劳动关系的现状作了详细的阐述,旨在总结现阶段北京地区劳务派遣员工就业与劳动关系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配合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一步推进劳务品牌建设,大力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和质量,年初,中国就业促进会研究制定了《中国就业促进会进一步推进劳务品牌建设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吴斌 《中国就业》2006,(8):15-17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决定,积极构建城乡就业一体化的就业体系,近年来,巴中市紧紧围绕经济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普遍出现的“民工荒”、“抢工潮”的新形势,充分抓住省外大企业在该市大量招收务工人员的机会,积极探索把劳务人员的劳务关系留在当地,把就业推向外地,把社会保险带回市内的新办法,推出了“劳务订单-培训就业-维权保障”一体化的劳务派遣新模式。截止5月底,共向市内、省外派遣务工人员达2861人,用工企业达15家。实现了农民增收、社保增费、就业部门增效的多赢目标。  相似文献   

12.
李念 《中外企业家》2009,(4X):106-108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由于其在促进就业,解决剩余劳动力所起到的作用而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因长期缺乏立法的有效规制,劳务派遣制度中派遣劳动者的利益受侵害的现象十分严重。《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务派遣的规定对维护派遣劳动者的利益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该法仍然存在着不足,对此,可以从派遣企业的市场准入、派遣范围、派遣期限及派遣中雇主责任的承担等方面来进一步完善劳务派遣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益武 《中国就业》2008,(11):41-43
劳务派遣,是指依法设立的劳务派遣机构和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依据与实际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到实际用工单位工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关系没劳动,有劳动没关系。”对此,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第五章第二节专门对劳务派遣做出明确规定,包括了劳务派遣单位的注册资本的法定要求。  相似文献   

14.
劳务派遣是由市场竞争和就业观念多元化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用工方式,是一种机动灵活、合理有效的用人机制,也是传统就业模式的重要补充。本文主要就用人单位如何合理运用劳务派遣用工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务派遣已经成为非常常见并且被广泛应用的制度,它一方面能够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同时也能节约企业的用工成本,因此被很多企业广泛应用。一项制度的出现必然伴随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劳务派遣制度的应用也是如此,虽然为此进行了《劳动合同法》的修改并出台《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但劳务派遣滥用现象仍然严重。本文通过调查劳务派遣制度的实施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2013年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和《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已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加以规范之后,2014年3月1日实施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更进一步对劳务派遣用工方式作出了明确细致的规范:"三性"岗位的确定、派遣工与合同工的同工同酬、派遣工不得超过单位用工总量10%……劳务派遣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使我国劳务派遣用工进入了全新阶段。在《暂行规  相似文献   

17.
当前,金融风暴让众多行业遭受到冲击,而作为企业和求职者的桥梁,人力资源行业也率先感受到了浪头的汹涌。在我国,当前劳务派遣业是人力资源行业的最重要的一只生力军。作为一种新型的劳动用工方式,劳务派遣的特点是劳务派遣企业,“招人不用人”和“用人不招人”的劳务方式。实施劳务派遣后,作为政府,可以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规范劳务用工市场秩序;作为用工企业,合法用工,  相似文献   

18.
所谓劳务派遣,就是派遣企业招聘人而不使用人,被派遣企业不招聘人而使用人的一种招聘和用人相分离的用人模式。派遣就业,是市场经济较成熟的国家十分流行的用工就业形式,而且也是目前我国大力推行的一种新的就业形式。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通过发展劳务派遣、就业基地等组织形式,为他们灵活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劳务派遣是我国在建立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实践过程中提出的一个现实课题,是我国劳务经济中比较新的一种形式,也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一种形式.在近几年来我国传统的就业岗位不断减少、而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发展劳务派遣意义更加重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就业》2013,(4):65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关于多渠道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的工作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中国就业促进会组织编印了《引领劳务经济的"就业名片(?)全国劳务品牌建设成果实录》。本书主要收录了200/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中国就业促进会联合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围绕劳务品牌建设开展的专题研讨、交流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