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农村经济中以诱致性变迁为基础的制度变迁之所以取得较大成功,主要是因为农民对改革的预期收益较有把握和路径选择成本低。但面对家庭承包责任制向农村经济的高度市场化改革,诱致性变迁就缺乏条件。城市经济中的强制性变迁选择虽有充足理由,但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制度环境的建设和城乡统一大市场的要求,其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应当从建立全国城乡统一市场的要求出发,把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有效结合起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论综合配套改革的特征、路径与目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综合配套改革具备先行先试性、综合性和配套性三个特征。由于它是一种整体性的制度变迁,其路径既不能延续以往的政府强制性改革路径,更不能跨越到完全的诱致性改革而放弃政府的引导,而应该是政府引导下的诱致性改革。改革的目标是探索一个依托于内生制度创新的区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问题也不少。在城市化进程中,盲目规划、形象工程、部门利益化、权力与利益的不一致等现象随处可见,典型的例子有中央商务区(CBD)热、高尔夫热等。这些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端,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是难以避免的,但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主体——政府,还是有必要和可能利用公共权力来加强政府作为的,如采取建设责任型政府、提高公务员群体的素质、健全监督机制、扩大公民的参与机会和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建设等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城市病"的发生,以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要盟 《特区经济》2011,(1):89-90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应对这个问题,民间金融在中国一些地区出现,并繁荣和发展了起来。本文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民间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应该如何作为,在制度供给方面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顺利实现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5.
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其目的是使外在的潜在利润内部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效率均逐渐递减,农民在潜在外部利润和获利机会下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承包地流转,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但这种承包地流转制度极不规范,没有一定的制度规则可循。虽然制度变迁是制度主体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社会博弈过程,但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时快速发展时期,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承包地流转发展完善期间应居于主导地位,从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目标决定制度供给的方向、形式、进程及战略安排。  相似文献   

6.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改革过程中土地制度的一项创新,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对其进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其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利用路径依赖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原理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及必然性、并针对土地流转中的制度制约因素提出了制度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胜 《北方经济》2006,(18):20-21
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改革过程中土地制度的一项创新,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对其进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其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利用路径依赖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原理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及必然性,并针对土地流转中的制度制约因素提出了制度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历史表明,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工业化的出现而产生的,工业化时期正是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向工业现代化迈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在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加快。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发展进程曲折,因此城市化水平还很低,突出地反映在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然而,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即大量的"逆城市化现象"——"非转农"的  相似文献   

9.
宁建华 《特区经济》2008,228(1):121-123
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作用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而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作用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则充满着"活力",转移速度增快,转移规模增大。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以1978年为界,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建国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初期至现在两个阶段,在产权理论的框架下予以分析,并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几点结论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隐性就业现象是我国经济转型期间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隐性就业现象被看作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也是职工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它的出现是有利也有弊的。本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隐性就业现象的制度变迁和内在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