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居民内需不足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过去的经验看,拉动消费需求却不那么容易。目前,巨额的居民储蓄被普遍认为是刺激消费的重要资金来源。本文分析了居民储蓄结构和来源,以及消费需求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储蓄率、低消费率的原因,据此本文提出了从储蓄与消费角度拉动内需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
投资率本质上是由消费率决定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我国低消费、高储蓄、高投资态势的内在形成机理时,一些学者在讨论中往往简单地判定二者之间具有直接此消彼涨的关系,甚至将高投资率视为低消费率的原因,这是值得讨论的。从逻辑上说,对消费投资比例关系的分析应从消费储蓄比例开始,然后才是储蓄投资的关系,储蓄是消费与投资关系的中介。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消费决策同时也就是储蓄决策,二者是等价的。而储蓄与投资虽然有着极其密切的本质性联系,即为投资提供资金来源,但二者的决策过程并不是同一的,其形成机理也完全不同。储蓄的最主要行为主体是居民,其动机主要是考虑当前消费与未来消…  相似文献   

3.
低值储蓄与区域经济共同增长的因素制约及发展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峰 《财贸经济》2006,(10):93-95
经济增长与储蓄增长是相互促进的,增加储蓄可以通过增加国民收入和降低消费支出来实现.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存在着有效性.收益递减率和储蓄分流是制约低值储蓄与区域经济共同增长的瓶颈因素.应依赖如下路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合理消费,改善投资环境,使低值储蓄区域的经济发展走出低储蓄-低增长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何庆光 《市场论坛》2005,(10):24-26
高储蓄反映居民消费具有积累型特征,由此带来的低消费和高储蓄正阻碍着经济增长;消费水平的特征是总体消费水平较低,收入水平差异日益扩大,消费结构特征是消费层次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在整个消费支出中商品消费所占比重偏大,服务性消费所占比重过小.……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难点和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储蓄反映居民消费具有积累型特征,由此带来的低消费和高储蓄正阻碍着经济增长;消费水平的特征是总体消费水平较低,收入水平差异日益扩大,消费结构特征是消费层次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在整个消费支出中商品消费所占比重偏大,服务性消费所占比重过小。  相似文献   

6.
消费信贷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很多问题亟待研究。本文第一部分论述消费信贷效应问题,第二部分为解决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和还款保障问题提供思路。一、消费信贷的宏微观效应分析消费信贷是一种负储蓄,即把一部分储蓄再转化为消费基金。如果说储蓄转化为投资是储蓄走向的顺流的话,消费信贷就是储蓄走向的逆流或回流。回流的结果是降低储蓄率,扩大消费规模,减少可用于投资的资金,从而改变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关系。当一个社会生产不足、商品短缺、急需扩大生产能力时,消费信贷会使生产落后于消费的局面更加恶化。而当生产过剩、市场疲软时,消费信…  相似文献   

7.
新古典经济学派对消费问题的研究是一种确定性均衡研究。然而,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常态,要对消费问题进行准确细致的研究就必须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武陵山区农村居民在不确定性感受下的预防性储蓄的实证研究,提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现期消费的减少和预防性储蓄比重增加,使消费行为更加谨慎。因此,需积极采取措施,为农村居民从预防性储蓄转向消费和投资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程英 《中国物价》2007,(11):51-53
近年来,“低消费、高投资”是我国内部经济失衡的突出表现,通过对储蓄结构的分析可知,我国的高储蓄是形成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之一,同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致使中国的消费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使我国经济陷入一个“高储蓄、高投资”恶性循环。由此,采取有效措施把政府和国有经济部门的储蓄率降下来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居民的消费需求、风险意识、生活水平等与储蓄的关系以及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如何解决居民储蓄长期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不旺的问题,提出了几方面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受金融危机导致的去杠杆化、去债务化、财富效应缩水等因素影响,近期美国消费需求出现明显萎缩,有看法认为金融危机后美国将被迫调整低储蓄高消费模式,增加国内储蓄,倡导理性消费,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未来美国消费增速将低于GDP,贸易赤字减少甚至转为顺差.  相似文献   

11.
消费膨胀,是当前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议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我们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对我国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储蓄的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初步分析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储蓄情况,我们的看法如下: 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较多地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而城乡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  相似文献   

12.
骆祚炎 《消费经济》2006,22(2):31-34
本文根据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计算得到,城镇居民储蓄倾向呈现逐步增强的趋势。引起居民储蓄倾向提高的原因包括: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财富向高收入阶层聚集、财产性等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低、住房等消费品价格过高等。本文认为应该通过多种措施化解高储蓄,促进消费并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是要提高贫困线并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二是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三是要培育教育和文化等消费热点;四是要抑制医疗和住房等价格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3.
浅谈含蓄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少平 《消费经济》2000,16(1):14-16
本文分析了居民的消费需求、风险意识、生活水平等与储蓄的关系以及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如何解决居民储蓄长期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不旺的问题,提出了几方面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属于典型的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低消费率已明显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而导致形成消费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储蓄习惯和较高存款利率的影响,以及新型家庭结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带来的消费心理障碍.为了提升个人信贷消费水平,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力度,在信贷利率方面给予一定优惠,鼓励和提倡个人信贷消费.尤其要建立科学的个人资信调查评估标准和信用评价体系,简化信贷手续,创造便捷高效的信贷消费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增加个人消费创造宽松环境.以扩大消费来带动中国经济平稳安全的度过危机期,迎接全球经济的新一轮竞争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总量特征、影响因素和储蓄目的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居民储蓄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储蓄过高和消费不足问题的现实途径在于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使农村消费和经济发展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变”的根本是“拉内需”,而内需的关键则是居民消费。 考察微观消费者的理财方式不外乎三种,投资、储蓄和消费。如何选择呢?理性的决策是,能投资或储蓄的时候就不消费。因为投资有回报,储蓄有利息,但是消费仅仅是消费,收益为零,所以人们只有在“不得不”的时候才把钱从储蓄账户里拿出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攀升,内需不旺而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的社会背景下,本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并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进行分析,试图研究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房价波动如何影响城镇居民储蓄,试图为我国高房价、高储蓄、低消费的现象给予合理解释。运用总量数据对我国房价波动与城镇居民储蓄关系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房价上涨刺激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储蓄、高投资和出口导向。储蓄既是收入减去消费的余额,又是投资的唯一来源。储蓄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我国宏观经济中的诸多问题最终也可归因于我国的高储蓄特征。本文按照国民经济运行的三大部门——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分类,发现企业储蓄高是我国高储蓄的重要原因。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减少中小民营企业的流动性约束,降低私营企业留存收益比重,同时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培养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习惯,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厘清减税降费政策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效应,本文将年龄异质性家庭、减税降费政策引入新凯恩斯分析框架构造TANK-DSGE模型.通过不同老龄化水平下减税降费短期政策效应的动态模拟,以及长期财政乘数与福利损失分析后,本文发现:劳动、资本减税与社保降费政策均可促进经济增长并刺激年轻群体消费引发通胀,同时会挤出老年群体消费;消费减税则促进了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伴随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政策调整空间趋紧,减税降费的有效性下降:一方面,有效性下降表现为老龄化程度加深在减弱了宏观调控的短期刺激效应的同时,恶化了减税降费对经济增长、投资和消费的长期调节效果;另一方面,有效性下降表现为政策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增加,政策的负向效应被强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我国1981年以来的统计数据分别分析城镇居民收入与储蓄、收入与消费、消费与储蓄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对该数量关系得经济含义分析得出了可支配收入对储蓄的影响相对量最小,对消费的影响相对量较大。居民收入的目的主要为当期的消费和储蓄,而几乎没有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