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烧鸡的故事     
若尘 《西部人》2004,(2):46
30岁那年的春天,他被查出患了肝癌。那一刻他并没有感到多大的痛苦,只是觉得滑稽。他笑着对大夫说:您不应该跟我开这样的玩笑。大夫盯着他看了半天,说小伙子这种事我怎么能跟你开玩笑呢?不过咱这小地方设备简陋,不敢完全确诊,你还是赶紧去西安或者兰州的大医院查查吧。他心里有些紧张,但并不沉重。他想:我年纪轻轻怎么会得肝癌呢?我平时不抽烟,不喝酒,除了为了省钱吃得简单点,面多菜少,也没什么足以致癌的坏毛病啊!再说,肝癌不是疼得厉害吗?虽然有时我会觉得肚子疼,但也没感觉疼得死去活来呀!回到学校那间阴暗潮湿的宿舍,他饭也没吃就躺了下…  相似文献   

2.
分寸     
我不记得是王小波还是谁讲过这样一则故事,很感人。说他有一次在国外过马路.红灯虽然亮着.但空旷的街道上没有车辆通行.他便对身旁并肩站着的一位老太太说:我搀扶您过去吧?老人家指着红灯说:现在不行。可现在没有车啊?不要紧.我扶着您过去。他对老太太说。老人家回头指了指身后说那些窗口里说不定有哪家的孩子正看着咱们呢!  相似文献   

3.
漫画与幽默     
到底谁的错医生:真怪哩!我刚给你看了病,想开处方,可不知咋搞的,我的笔怎么不见了?病人:大夫,在我的胳肢窝里夹着呢!医生:怪不得的,你把笔藏起来想干啥?病人:大夫,对不起,是你叫我把它夹起来量体温的。文学家与小偷法国大文学家巴尔扎克一生潦倒贫困。一天,他写作到深夜。一小偷光顾。巴尔扎克看到小偷到处乱翻,便对小偷说:“我白天都翻不到钱,你夜里难道能翻到钱吗?”猩红热传染一男子给医生打电话:“大夫,我儿子得了猩红热。”“我知道了。昨天我去看过他了。把他隔离,别与家人接触就行了。”“哎,您不知道,他吻了女仆。”“噢,太不幸了。…  相似文献   

4.
“你这个国家早就亡了”记者(以下简称记):请回忆一下您的外交经历。您22岁投身于外交战线,到现在成就斐然。我想请您回忆一下外交经历中的小故事,第一个就是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做翻译时候的插曲。吴建民(以下简称吴):毛主席有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问我:“你姓什么啊?”我说我姓吴。毛主席说:“姓吴?”我说:“口天吴”。“你这个国家早就亡了”,毛主席哈哈一笑,“吴国嘛!”那是在1966年。“总理,保重!”记:建国以后,您是第一批常驻联合国的人员之一,当时有什么印象?吴:印象太深了。经过中国人民的奋斗、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中国在联合国恢复…  相似文献   

5.
黄宗跃 《中国西部》2013,(27):126-126
曾经的晓雨并不是一个懂礼貌的学生,他从不会主动和老师们问好,有时甚至会远远地避开.于是找个机会,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是不是我们哪儿做得不好,你有看法?" "没,没有——"晓雨急忙辩解道.一会儿,他慢慢告诉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大街上遇到您,我高兴地上前和您问好,可是您却板着脸,理也不理,当时我就很尴尬;还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碰到您,我一直都想找机会向您问声好,我望了您好久,可是你看都没看我一眼,搞得我好无趣,今天碰到您的时候,我本来想问候您的,可是想起以前,也不知怎么回事,话到嘴边,却没有勇气说出口……"  相似文献   

6.
1994年3月24日上午,上海某公司经理张先龙匆匆来到万航渡路派出所,他对户籍警吴志彪说:“小吴,我今天上午在电讯大楼付大哥大帐单,怎么一下就比上月多了1000多块钱呢?我这两个月打电话的频率都差不多,问了营业员也没说涨价,这就怪了.”小吴是个无线电爱好者,从小喜欢琢磨半导体和计算机,他马上敏感地意识到这里面有“花头”!于是,他叫张经理关掉大哥大,然后自己再用桌上的电话拨了张经理的大哥大号码,这一打居然还打通了,传来了女接线员的声音:“对方正在使用,请稍后再打.”这个大哥大已关机,怎么会正在使用呢?小吴过了一会儿终于接进了这个号,他先报家门:“我是警察,请问你是谁,在哪?”  相似文献   

7.
另一种算法     
他托我找一位司机。他早已有驾照而且技术娴熟,现在却还要配司机。我对他的作法不理解。我说:“你上班开车也不过20分钟的路程,何必还要找一位司机代劳?”他说:“开车的瘾我已经过足了。”我笑道:“那你至少也能节省一些费用呀。你们这些做老板的,整天不都是算计着成本什么的吗  相似文献   

8.
《西部人》2004,(7)
1.你现在的鼻子是不是就是你小时候跌伤的那个鼻子?2.医生先生,当某人在睡眠中死去时,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安静地死去,直到次日早晨他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说的对吗?3.问:后来发生了什么事?答:他威胁我说:“我必须把你干掉,因为你知道我的身份。”问:他把你干掉了吗?4.是你还是你兄弟在战争中遇难了?5.问:我现在出示证据三,请问你知道这张照片吗?答:照片中是我。问:拍照时你在场吗?6.问:史密斯女士,你的首婚是怎么结束的?答:死亡。问:是谁的死亡结束了这场婚姻?7.问:你现在怀孕几个月了?答:到11月8日整三个月。问:很明显,怀孕的日期为8月8…  相似文献   

9.
正"假如您能年轻20岁,组织上派您去做驻外大使,您希望去哪个国家?""如果你是一个外国记者,我会直接告诉你我不回答假设性问题。虽然我很希望你的假设是真的,但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不可能再年轻20岁。我倒是很希望你将来能够在祖国面前说出一些我想说又不敢说的真话。"1月19日,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李肇星首部外事回忆录——《说不尽的外交》读者交流会上,这位  相似文献   

10.
邹韦对我说,他笃信巴顿将军说的一句话:前进,前进,再前进! 我打断了他还要说下去的话,问:是巴顿这句话应验了他在二次大战中乘胜追击置希特勒于死地的壮举,还是他在大战结束后才省悟到这句话的真理性? 可以这样说,但不完全是这样。邹韦说,巴顿的胜利,是机遇,是命运,但最终应该归结到观念上,他确信,凡事必须顽强地向前,坚信向前必定取胜的规律。那么你的成功秘诀呢?邹韦答:我的成功不是1+1=2,而是大鱼吃小鱼,优存劣汰……  相似文献   

11.
陆昕(以下简称“陆”):您是吉林省通化人,您认为自己身上东北人的痕迹明显吗?楚树龙(以下简称“楚”):我从不否认自己是东北人,虽然有人说我长得像南方人。我不在意国内对东北人有多少或好或坏的评价,我所具有的就是东北人的性格:比较直爽,不拐弯抹角,也不掩饰太多。我相信简单是美、是本事。因为这样效率高,减少浪费。我写的文章以及我在电视上的发言,几乎都是属于大白话。所以,不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我都体现了东北人的性格。虽然有不利的一面,但是,我认为真诚是第一位的,是现代化的需求。当然,有时候会稍微显得粗鲁一点。我还是尽量不说…  相似文献   

12.
天猫配地狗     
正曾经在博客里写过郑军,他看了以后给我打电话说:"你写那么多干什么啊。你和我的合作不就是一句话吗?——天猫配地狗!不就行了吗?!"郑军长我一岁,但是因为上个世纪我总和他的哥哥郑冰交往,所以他总管我叫哥。我喜欢郑军的艺术感觉和为人豪爽,这几年,我和郑军  相似文献   

13.
《西部论丛》2006,(9):84-85
只要有问题,就有的存活希望;只要敢于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前进。——彼得·杜拉克哲理的故事:有位经理人坐在餐厅的角落里,独自一个人喝着闷酒。一位热心人走上前去问道:“您一定有什么难题,不妨说出来,让我给您帮帮忙。”经理人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我的问题太多了,没有人能够帮我的忙。”这位热心人立刻掏出名片,要经理人明天到他的办公室去一趟。第二天,经理人依约前往。这位热心人说:“走,我带你去一个地方。”经理人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热心人用车子把经理人带到荒郊野外,两人下了车,热心人指着坟场对经理人说:“你看看…  相似文献   

14.
正记得我在北大读MBA的时候,一个同学问我说:"我觉得你的能力很强,为什么不做IT、金融、房地产什么的,而是要做化妆品呢?"我反问他:"你知道欧洲最有钱的人是谁吗?你以为是宝马的老板?不是,是LV的老板;你知道欧洲最有钱的女人是谁?是英国的女王吗?不是,是欧莱雅的老板。"  相似文献   

15.
趣事     
《发展》2014,(5)
正我奶奶今年都90多了,老太太一天抽至少两包烟,我看着就揪心,劝我奶奶说,奶奶,少抽点烟,对肺不好,以后会老咳嗽。我奶奶看都不看我磕磕烟灰说,孙子你说鲜肉坏得快,还是熏肉坏得快?我先是一愣,然后细想真是太有道理了。他和她相亲约会,点菜时她说:来个宫爆鸡丁。他纠正:是宫保鸡丁。她淡淡地说:谢谢。吃完饭,她说:我想吃个冰淇淋。他忍不住道:应该是冰激凌吧?她嘴角抽搐了一下,然后说去下洗手间。刚进去,她给闺蜜打电话:以后谁给我介绍编辑,我跟谁急!快来接我!  相似文献   

16.
母亲今年已86岁,耳朵有点儿背了,母亲的脚是小脚,住上楼房后,母亲考虑到自己上楼下楼不方便,很少下楼。我怕母亲一个人在家里寂寞,总跟母亲说:您不是爱听收音机爱看电视吗,您随便看哪个。母亲总是笑眯眯地说:儿子,我不用你们管,我自己会安排。我会看护好这个家。  相似文献   

17.
志云 《沪港经济》2004,(5):52-53
有个印伽挑夫的故事:印伽挑夫挑着担子走到半山腰,他坐下来歇息,路人好心催他:“天已不早了,你怎么还不赶路?”印伽挑夫回答说:“我走得太急,正在等待我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咱老陕人     
我有位朋友南下十年,归来问他观感,他竟然告诉我,他一下飞机的直接感受是好像回到了乡下!我听了有点刺耳,就回敬了一句:“太夸张了吧?你也是老陕人呀,怎么能说这种话!”转过身来一想,无论他,还是我,不正是典型的老陕人思维吗?说话不拐弯,  相似文献   

19.
从评论员到创业者 杨澜:你好,方先生!从评论员到创业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有没有给你带来某种不适应? 方兴东:我自己感觉挺自然的.前些日子见到丁磊,他一见面就说,哎,你现在也当CEO了吧?想当年,你总是批评我们,现在也知道CEO的滋味了吧?确实,会有一些变化. 杨澜:最大变化是什么? 方兴东:最大变化就是…… 杨澜:不随便骂人了!  相似文献   

20.
上海人对职称的敏感度百倍于职业。由其实,职业与职称是同义词,只不过是界定你的专业的一种符号。有次到上海开会,领取资料时,接待处小姐要我填上个人资料,问我职称,我讲是医生。她不明白——今天参加会的都是医生。我努力想了下,说“主任医生”,她又犹豫,问:“是不是教授级?”医院哪来教授?我不知该如何答,旁边一位上海朋友马上来解围;“专家。他是香港来的专家!”上海人接电话从来不问“您贵姓?”而是“你是哪里的?”我是哪里的?指我籍贯还是住址?不知如何回答。参加了几天专业会议,上海的专才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大会用的LCD电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