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 鳖病可分为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二种类型,鳖病种类较多、经过本所养殖场的实践探索,最常见的有白斑病、白板病、红脖子病、出血病、疖疮病、红底板病、水霉病等,其它非生物病原体引发的鳖病不多见。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中华鳖白底板和红底板病在全国许多地区暴发流行,给养鳖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广东省东莞市水产局等专家研究中华鳖白底板和红底板病致病性,经研究认为,中华  相似文献   

3.
利用池塘养鳖.是农家致富的好门路。但是,在早春初夏季节,鳖容易发生红脖子病,俗称颈肿病,又称俄克托病、阿多福病。  相似文献   

4.
据广东省中华鳖养殖协会《通讯》报道,近期在广东顺德等地出现了一种暴发性鳖病,其症状不同于红、白底板病,死亡率高,从发现到死亡时间短,其外观表现是病鳖像“打瞌睡”,靠塘边大口大口吸气,全身发软。解剖发现肠道轻度出血,肺收缩干瘪、发黑。目前对该病病原、病因尚不清楚,可  相似文献   

5.
一、传染性鳖病:即由细菌、霉菌或病毒引起的鳖病。常见的有红脖子病、赤斑病、腐皮病、水霉病等。红脖子病的主要特征是:颈部特别肿大、发红,以致脖子不能缩回壳内;腹部有红斑,周身水肿,皮下充血,严重时眼瞎,舌尖出血,从口、鼻流出血液。可用金霉素或氯霉素按每公斤体重用药0.2克拌入饵料中投喂,第2~6天减  相似文献   

6.
正现将养殖鳖常见疾病汇总如下:1.红脖子病病原: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也有认为是一种弹状病毒或甲鱼虹彩病病毒或是病毒与细菌共同感染引起。此病流行温度在18℃以上,对于刚度过冬眠期的鳖来说,体内营养物质消耗过多,体质下降,抵抗力变弱,再加上水质恶化从而使嗜水气单胞菌侵入体内,极易感染此病。  相似文献   

7.
<正> 氟哌酸是一种医药用新型杂菌药,过去水产养殖业尚未应用。目前用作鳖病防治的内服药物,防治白点病、红脖子病、腐皮病和(疒节)疮病等都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今后应该推广应用。然而有些鳖病如鳃腺炎、“白底板病”、出血性腐败病等等,病原体有待确定,是  相似文献   

8.
<正> 中华鳖白底板病(亦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中华鳖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该病主要危害150g以上规格的个体,发病初期,鳖体表无明显症状,只是腹甲略呈苍白色,活动迟缓,但摄食明显下降。发病末期,外表主要症状为腹甲、口腔呈苍白色,无一丝血色,剖检病鳖不流一滴血,肝脏呈土黄色或暗黑色,胆囊硬结,胰脏大多糜烂,肠呈贫血状,肠道无残留物,有些病鳖腹腔有积水。该病传染性强,一经发病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蔓  相似文献   

9.
<正> 因此,氟派酸预防稚鳖的细菌性白点病,白点病为主的并发症,红脖子病为主的并发症,穿孔病为主的并发症都有显著的效果。用于治疗则加大剂量,每50公斤鳖体重用粉剂4克~6克,每天1次,连续内服6天~12天。 5、磺胺嘧啶(SD)或磺胺噻唑(ST) 磺胺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系鱼类、鳖类常用药物。每10公斤鳖体重第1天用药粉2克,第2天  相似文献   

10.
<正>通常我们把中华鳖的常见病害分为传染性病、侵袭性病及其他因素引起的甲鱼病三大类,其病害防治技术如下。一、传染性甲鱼病凡由细菌、霉菌或病毒引起的甲鱼病称为传染性甲鱼病。1.红脖子病病原体是产气单孢杆菌。此病的主要症状是咽喉部、颈部红肿,行动迟缓;病情严重时,口鼻出血,肠道发炎糜烂,全身红肿,眼睛浑浊发白而失明,不久即  相似文献   

11.
<正> 鳖,亦称甲鱼,是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在野生环境,病害较少,象其它经济水产动物一样,人工集约化养殖使病害日益严重。疾病的种类增多,危害程度加大,制约着养鳖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防治鳖病是摆在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鳖病种类较多,常见的主要有:白点病、腐皮病、穿孔病、红底板病、出血病、钟形虫病等,本文就这些常见鳖病的防治作一探讨。 (一)白点病 开始时,在鳖的裙边、背腹甲有少量小白点,此后白点逐渐增多,并扩大到四肢、尾部和颈部。该病传染性快,如果不及时治疗,患病的稚、幼鳖死亡率可达50%以上。白点病一般在稚、幼鳖越冬后的4—6月以及外地鳖苗下塘40天内较易发生。该病的病原体为毛霉菌。 治疗:1、80ppm的福尔马林全池泼洒,过10小时换水;2,2ppm的治霉灵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3、2ppm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预防:1、在运输、放养及其它操作时应小心,尽量不要使鳖体受伤;2、放养前用生石灰对池塘彻底消毒;3、发生白点病后,不能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杀死水中大量  相似文献   

12.
<正> 众所周知,我国鳖类动物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中华鳖(Trionys Sinensis),近几年来,进行大规模人工养殖对象,多数也是中华鳖。中华鳖的背甲都是具肋板8对。作者曾经仔细观察了中华鳖42个背甲骨骼,全部恒定具8对肋板,而且没有构造上显著的变异。然而,在湖南省境内却出产一种鳖,外形与中华鳖非常相似,成鳖体型大小亦相差不多(当地有经验的捕鳖或养鳖能手,能够加以辨认)。其主要特征是具肋板9对,比中华鳖多了1对。因此,湖南当地群众称它为九肋鳖。我国历史上就  相似文献   

13.
<正> 亲鳖在越冬期常出现大量死亡,造成大批亲鳖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1、营养问题。越冬后雌亲鳖比雄亲鳖死亡率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雌鳖产卵后没有进行很好的产后恢复,体质较弱,难以抵御严冬而发生死亡。2、疾病。雌亲鳖在产卵活动中会受体表损伤。最常见的是“红底板”,而有些养殖户爱给亲鳖投喂鲜活料,容易引发“红脖子病”,而鲜活料又很难投喂药饵,致使亲鳖带病越冬,而导致越冬期的死亡。  相似文献   

14.
<正>大荔县黄河滩区养殖中华鳖近30年,建立了许多生态养殖场,已步入了健康养殖的轨道,在鳖病的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近期随着气温的回升,许多养殖场打来电话询问,此段时间幼、成鳖鳖病高发,治疗效果不佳,笔者会同我县技术科专业人员对  相似文献   

15.
<正>近几年来,虽然中华鳖价格在市场上有了很大的下降,但"生态养殖鳖"的价格仍是"温室养殖鳖"价格的2~3倍。这说明消费者对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鳖有所偏爱。只要价格合理、品质优良,中华鳖市场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华鳖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由于人工养殖改变了鳖的自然生长环境,养殖密度较大、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采用温控措施,使鳖的生产速度增快,同时也使鳖的病害越来越严重。这是阻碍养殖业发展的最大问题。虽然有许多专家投入极大的精力去研究鳖病的治疗,也开发了很多鳖病治疗专用药物,然而,一切治疗的措施都显得滞后。对于生产实践的养殖户常面对病鳖和名目繁多的新特药,苦于是否对症而束手无策。故此,才有“防重于治”的呼声。笔者就鳖病发生的基本原因谈一些  相似文献   

17.
<正> 白底板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症,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和病毒诱发机体白血症的一种疾病,具有流行广、传播速度快、暴发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该病一般流行于6—8月、水温25℃—30℃,特别是连绵阴雨天以后;主要发生于温室养殖后期和出棚后转入外塘养殖阶段。危害对象为成鳖和幼鳖。主要症状:外表表现为鳖体不浮肿,底板发白、贫血,部分有脱肛和肠道外露现象,内脏表现为肠道充血或出血,肠内无食。发病前期表现为暴饮暴食,然后突然停食,严重时口鼻出血,肺坏死,肠外露,病鳖在水中脖子伸出朝上翻转并用前爪拨水,身体垂直在水面游动,然后往复上述动作。暴发时大部分鳖游至岸边,脖子伸直、翻转直至死亡。主要危害养鳖比较早、塘口老化、水质条件差、规模、密度比较大的池塘。  相似文献   

18.
<正> 鳖病的发生给养鳖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鳖健康养殖的大敌。近年来其危害程度有加剧趋势,正确地认识鳖病,坚持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措施,是保证鳖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一、鳖病发生的主要原因1、病原体的侵袭,病原体的存在,会引起  相似文献   

19.
<正>日本鳖,又名中华鳖日本品系,与本地所养的中华鳖、台湾鳖、杂交鳖比较,其特点为生长快、病害少、体形好、裙边宽厚、味道鲜美、肉质结实、胶质多等。日本鳖在外塘生产实践中和其他原有品种相比,具有绝对的生产优势。一是消费者喜欢,日本鳖外表漂亮,裙边较宽,胶原蛋白含量高,口感鲜美、无腥味;二是养殖户喜欢,日本鳖抗病力比其他中华鳖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中华鳖养殖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我国中华鳖养殖产量由1993年的4400吨发展到2013年的34.37万吨,各地养鳖的热情不减。苗种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中华鳖苗种生产量约占所需放养量的一半左右,缺口依然较大,成规模的鳖养殖场一般进行自繁自养,在苗种的引进上也按照各自的认识进行引种开发,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对我国中华鳖种质的优劣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我国鳖类主要有中华鳖、山瑞鳖和斑鳖,后两种品种数量很少,中华鳖是我国目前养殖的主要种类,因我国南北东西之间气候差异,各地域之间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