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开  徐贤窗 《时代经贸》2012,(12):106-107
本文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重心格局分析,来研究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1)浙江省民营经济在空间上呈不均衡分布;(2)浙江省民营经济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自相关特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主要集聚在浙江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区;(3)从民营经济发展重心轨迹看,全省民营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该研究价值在于通过空间统计分析,了解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以云南省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0-2019年县域粮食产量为研究指标,运用区位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空间回归方法分析云南省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1)云南省县域粮食生产集中分布趋势不断增强,粮食生产重心向滇东北移动;(2)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高产区分布在滇东地区,低产区分布在滇西北地区;(3)粮食生产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滇东地区并向滇东北扩散,低-低集聚区分布在滇西北和滇中地区,滇中低-低集聚效应显著增强;(4)滇中、滇东和滇南某些县城粮食生产存在空间离散性;(5)第一产业产值、乡村从业人数、播种面积、土地面积、年均气温的差异是影响云南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柳清  陆明 《技术经济》2019,35(10):83
研究城乡生态源地空间分布自相关性,耦合生态源地空间集聚效应进行市(县)域生态空间规划研究,能有效契合生态空间建设与保护的均衡性、连续性和完整性要旨,促进区域景观生态功能的改善。从地理要素空间分布自相关性角度出发,结合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不同等级生态源地空间分布整体和局部集聚特征以及趋向特征,并探析其空间自相关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差异性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东部“热点”区呈大规模集聚、集中连片式的格局特征,西部“冷点”区呈小规模集聚、零星分散式的格局特征;东部“热点”区趋于居中趋向,西部“冷点”区趋于北偏西58°定向趋向;生态源地“冷点”区和“热点”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区域整体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方向和不同时序的生态空间功能优化方法,拓展了风景园林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4.
江勇 《经济地理》2012,32(12):73-78
县级行政区域对浙江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城市交通客流联系强度和联系方向研究浙江省县级层面的空间联系特征,明确单中心与多中心城市表现出差异化空间联系特征,市域外形成浙江北部和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轴线,浙江西南山区和东部城市呈现差异化联系格局,判断浙江各城市发展总体处在向心集聚阶段,预测可能形成网络化联系格局。  相似文献   

5.
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ESDA技术,基于GIS平台对2005年中国人口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发现2005年全国县域人口密度不仅数值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达0.55,而且空间自相关性较强,Mom's I指数为0.42.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东北经济带仍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盆地是高高型人口集聚区.哈尔滨、长春、银川、昆明等城市地区是高低集聚区.低高型区域集中在高高型区域四周.西北干旱区、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山区属于低低集聚区.将人口密度分为五级,通过人口重心观察,以及将人口密度与自然和经济因素叠加,发现气候和海拔高度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交通对全国人口格局影响显著.自然因素不同的组合形式将对人口格局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气候和地形因素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空间格局,但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约束力将随着技术进步而降低.经济因素是人口空间格局短期变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重庆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和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以期对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将重庆市301个示范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核密度指数、空间自相关指数,得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示范点呈集聚分布且具有多中心核密度集聚特征;全局自相关Moran’s I指数的结果表明重庆市相邻区县间的示范点具有集聚的相似属性;局域自相关的LISA聚类显示,示范点多存在“低—低聚类”分布,主要在渝西地区;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示范点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和交通运输能力较显著相关,但与旅游发展水平相关性较弱。最后在农业发展、产业融合、交通网络建设、旅游资源优化方面对重庆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1990—2007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不平衡指数和空间统计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在整体格局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苏南部分地区的高度集聚和苏北部分地区的集聚态势,成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核心区和低度集聚区,而苏中地区的集聚态势显得并不强烈。同时,针对区域经济自相关性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并指出以县域经济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将长期存在。最后,构建空间数据模型对此种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空间统计学上的探讨,指出规模企业空间分布差异及人才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新手段,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为实证,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县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得出以下结论:2001—2011年,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虽有波动,但整体趋于平稳;浙东北各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幅度较小,浙西南各县域经济差异逐年减小,而这两个区域间的经济差异逐年增大;浙江省县域经济水平呈现空间集聚态势,"杭—绍—甬"城市带已成为浙江经济的核心发展区域;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也呈现集聚态势,浙东北地区,尤其是杭州市辖区与绍兴县,始终是浙江省县域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而浙西南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相对较低。研究还从经济发展基础、区位、政策和空间邻近效应这四个方面探讨了浙江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动因及其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锦波  刘紫珊  车良革 《经济师》2014,(11):177-179
基于GIS技术、计量地理学和空间自相关理论,构建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其经济综合指数,经极差标准化后,计算广西县域经济的变异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系数,分析研究广西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广西县域经济差异存在较大的波动,县域经济差异整体呈下降趋势,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关联弱,但区域正相关集聚呈增强趋势。(2)在广西时空格局演变中,存在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变化频繁和县域经济热点区域呈现点状向组团带状分布趋势演变。(3)对广西"两区一带"划分为经济发达、次发达、欠发达、落后4种类型分布区后,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与变异系数、空间相关系数计算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0.
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3个时间断面县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了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状况,并分析其演化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呈现西高东低态势;30个省辖市市区成为辐射中原经济区整体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点;市区近郊县域具有二元经济特征。2经济发展空间集聚格局较为明显;热点区呈现双核结构;次热点区围绕热点区分布,圈层结构明显,呈现核心—边缘模式。3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动是历史基础、农业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浙江省69个县市2004—2013年相关经济发展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化规律,并采用空间常系数模型分析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已经形成以杭州、宁波为集聚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且处于高值簇的县市之间联系紧密,属于低值簇的县市之间相互作用较弱。空间计量分析显示,SEM模型的空间自相关系数显著为正,进一步证明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扩散效应存在。解释变量中制造业集聚、政府保护度、信息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对区域KIBS的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开放度尚未形成对KIBS的有效推动。  相似文献   

12.
研究运用引力模型、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经济重心模型等方法剖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金融空间联系网络特征以及联系总量格局,并在多维邻近视角下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区域金融能力与金融网络规模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多核心"的金融空间联系网络格局较为稳定,网络复杂度持续升级,呈现"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层级性明显的金融辐射圈;②金融空间联系格局展现出"核心-边缘"的发展形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发展重心在演进过程中呈现反"Z"形变化特征;③金融空间联系能通过信息技术发展打破传统地理空间距离壁垒,具有明显的多维邻近效应,其中城市经济规模、工业基础能力、产业升级导向和城市创新能力是区域金融能力与金融网络格局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政府供给导向因素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间的政府竞合行为有利于金融要素的流转与联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ESDA和Kriging方法的东莞市住宅价格空间结构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梅志雄  黎夏 《经济地理》2008,28(5):862-866
房价空间分布是房地产价格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探测房价空间分布的结构特征,文章以东莞市普通住宅交易均价为例,利用普通Kriging方法对东莞房价空间分布进行了估计和模拟,并利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东莞房价空间自相关性和变异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莞房价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显著、总体上呈空间集聚格局;②东莞大部分住宅价格呈现局部空间集聚格局,少量存在空间异质性而呈现局部离散格局;③不同方向的半变异函数图显示东莞房价空间分布呈带状异向性,反映出房价分布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并且确定性因素对房价变异的影响大于随机因素;④东莞房价的地域分异规律明显.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人口分布及其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收集俄罗斯历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Getis-OrdGi指数和Local Moran’s I指数)探讨了俄罗斯欧洲部分人口分布及演化时空特征。结果显示:俄罗斯人口集中在靠近欧洲的地区,东部地区人口稀少,人口分布具有西稠东稀的空间格局;在伏尔加河沿岸地区和乌拉尔地区南部形成人口高密度集聚区,西伯利亚西部、西北联邦区,以及南方联邦区和北高加索联邦区形成人口冷点区及次冷点区(低集聚);从联邦主体(省域)变化趋势上看,1991—2012年俄罗斯93个联邦主体在总体上人口不均匀性的空间格局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但在中央联邦区与伏尔加河沿岸区高集聚区的一级行政单元个数逐渐增加,并形成了一个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带。  相似文献   

15.
基于县域的福建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柯文前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11,(7):1081-1087
以ESDA作为基本分析工具,探讨1990年代以来福建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结果表明:总体空间格局上,经济发展呈较强的空间相关特征,即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集聚分布,但趋势在2009年有所下降;热点区域的整体空间格局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经济增长空间格局仍具有较强空间关联特征,虽然热点区和冷点区切换快速,但切换具有明显的"轨迹",即高值簇大致成圈层结构往内陆迁移,而低值簇则往沿海迁移。整个空间尺度上经济发展的差异在不断缩小,由随机成分引起的空间分异在不断下降,空间连续性和自组织性则较为显著,东—西方向空间差异较小,东北—西南方向的差异呈扩大趋势。作用于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力表现在历史原因和区域经济政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以浙江省主要海港城市2001、2008和2016年的港口后勤企业点位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对港口后勤企业空间演变过程进行空间点格局分析、圈层分析和热点分析,以揭示港口后勤企业空间演变规律与格局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浙江省港口后勤企业空间分布总体呈"大集聚、小分散"格局;(2)港口后勤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存在显著的海向集聚性和交通依赖性;(3)不同城市由于各自发展的差异性,其港口后勤企业的空间演变趋势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浙江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征与空间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浙江省休闲农业相关历史统计数据,借助计量数学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浙江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征与空间演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发展上,浙江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在自身成长、市场驱动和政策规制激励下,呈现阶段性、多类型、多主体、多元化逐步发展的演进特征,成为实现区域农业产业增值和推动旅游业态创新的重要力量;(2)在空间维度演化上,受"经济门槛"制约和政策引导驱动,休闲农业星级示范企业(园区)表现出更强的社会经济导向和空间集聚特征,空间演化轨迹呈现从零散状和斑块状分布转向密集化和网络化分布,扩展行为重心总体呈现由北向南推移的特征。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从品质打造、激励机制、区域联动等方面提出浙江休闲农业经营的成功经验对全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舒适性正在成为当前经济社会转型中的新城市增长理论范式。以杭州为例,选取各类创意空间样本,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究创意空间的分布格局、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创意空间整体呈现内向集聚和外向拓展的分布格局,其集聚重心和主城区范围相一致,向外拓展呈现追逐生态环境舒适性的发展特征,形成明显的生态创新轴线;(2)根据空间类型、产业功能及区位特征不同,创意空间可划分为文化创意型、特色发展型、创业孵化型、知识密集型四大类型,各类创意空间表现出多样化的舒适性偏好分布特征,与城市发展格局密切相关;(3)基于舒适性视角的创意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以人才、科技及各类消费设施为核心的教育舒适性、社交与休闲舒适性相关因子作用显著,景观舒适性、交通舒适性次之,不同类型创意空间的舒适性因子存在一定差异。最后,从舒适性视角提出城市创意空间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文亮  陈文峰  孟德友 《经济地理》2011,31(10):1585-1591
通过构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TOPSIS法对中原经济区2000、2005和2009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马尔可夫链和ESDA法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两极分化趋势增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集聚分布;从热点区分布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从热点区演变看中原经济区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发展格局;给力培育地区经济增长极和主导发展轴、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深化区域分工与合作,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空间关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研究单元全部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碳排放计算模型,估算了中国31个省区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探讨了中国省级尺度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①1990-2008年,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从9.67×108t持续上升至32.37× 108t.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其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97.83%以上.林地是主要的碳汇,其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90%以上.②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形差异的影响,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显著,重度碳排放区域集中分布在东部、北部沿海地区,轻度碳排放区域集中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③全局自相关Moran'sI值从1990年的0.1558持续上升至2008年的0.2734,说明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在省级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④集聚中心和孤立点的空间转移存在较强的规律性.⑤局域自相关分析表明,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局部空间差异.碳排放强度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特征,体现为高值集聚区向沿海集中,低值集聚区向内陆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