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14篇
农业经济   2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创新系统研究脉络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国内外农业创新系统研究文献的分析与思考,研究表明: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和农业产业集群创新的相关研究为农业创新系统演化与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研究内容上,农业创新系统内涵、农业创新系统结构框架、创新维度、创新网络成为研究的侧重点;社会文化、经济基础、全球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制度环境以及地理空间的作用给农业创新系统演化与发展带来了不同的驱动力。基于以上分析,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特殊情况,对中国农业创新系统研究进行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统筹协调的城乡发展格局是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分析城乡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相关省份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对中原经济区各地市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1)中原经济区城乡协调发展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块状"分布格局,北方城乡协调水平总体好于南方;(2)不同因子对地级市层次城乡协调发展影响程度与各地级市之间按各主因子的差异程度不具备一致性;(3)县域经济发展是推动城乡系统向高水平城乡协调关系演进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河南省11个类型村1251户农户的调查,本文描述了欠发达农区农户对城市化的主要响应行为,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了欠发达农区农户对城市化响应能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欠发达农区农户对城市化的响应行为主要表现为人口向城市转移、家庭成员进城从事非农产业和生活方式向城市靠拢等几个方面;农户生活方式的转变程度、进城意愿、在城市购房的能力及对征地的支持程度决定了农户对城市化响应能力的大小;该能力不仅受农户自身因素(包括农户核心成员的文化程度、家庭非农收入等)的影响,而且还与农户所在村庄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村庄通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正>一、研究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的发展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视线,它作为一种成功的"产业组织方式"和成功的"区域发展模式"被许多国家提高到战略层面。作为集群经济主要贡献者的集群内企业也被广泛研究。Visser·E(1999)对秘鲁利马(Lima)州的服装产业130个集群内和集群外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集群内的企业比集群外的分散企业具有较好的经济绩效,集聚对于中小企业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模式及其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二玲 《经济经纬》2004,(3):35-37,57
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的今天,以区位空间结构、生产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传统区域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要求,而以学习、创新和网络为基础的学习型区域——一种新型的区域发展模式则日显强大的竞争力。目前,国内外许多城市或区域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但各地对如何创建学习型城市还不太明确,依据不同的理论出现了不同的创建模式。本文试图对学习型城市创建模式做一初步探讨,并进一步阐述如何创建学习型城市。  相似文献   
6.
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思想从贸易理论与区位理论相融合,从规模收益递增、要素流动和运输成本揭示空间集聚,从历史、预期和路径依赖揭示区域发展路径,以量化模拟研究区际关系等四方面进行了分析.从研究视角、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三方面分析了克鲁格曼创新研究对经济地理学的启迪.从学科社会地位、研究范式和发展方向三方面分析了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欠发达农区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结构及其区域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河南农区三个不同网络类型集群129家企业的调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对比三个集群中的衍生网络、情感网络、咨询网络以及合作网络的网络特性,鉴别出欠发达农区集群网络中的核心节点、重要关系及不同网络组织类型的区域效应.研究发现:先导企业是集群衍生的孵化器,亲属或厂属关系是区域产业繁衍的关键渠道;大企业是技术创新和扩散的中心,供需关系和技术工人流动是区域学习的重要路径;中等企业是情谊联系的活跃点,长期合作关系能培养区域信任;中介组织与服务机构、"生产组织者"是企业间合作的"桥梁",上下游的经济联系对区域合作影响巨大.从集群的网络组织类型来看,混合性的转包网络和互补性的垂直网络比竞争性的水平网络对区域内的网络学习、信任培养、合作行动以及区域发展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集聚演化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伟纯  李二玲 《经济地理》2019,39(11):94-103
以2006—2016年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为例,从强调区域内外两方面因素出发,利用演化经济地理思维构建分析框架,探讨了产业集聚的演化机制。结果表明:①区域产业集聚演化是在区域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的过程。②中国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地理集聚变化与产业转移高度相关;农产品加工业在中西部地区的集聚水平显著增强,表现出路径创造特征。分行业来看,中部地区对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的路径创造较为明显;长江中上游地区对原材料—资本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的路径创造突出,但烟草制品业集聚格局较为稳定,呈现出由区域路径锁定而导致的空间锁定特征。③对历史基础的依赖是影响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演化的关键,且是东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保持高水平集聚的最主要原因;产业转移显著推动了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产业多样化与外商投资对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在东部表现为负向作用,在中西部表现为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二玲  魏莉霞 《经济地理》2019,39(6):127-135
在传统农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小镇,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而衍生在集群形成和空间生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河南省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集群为例,基于实地调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及ArcGIS的空间表达来探究农区产业集群是如何在企业衍生作用下形成,并促进乡村空间重构的。结果表明:①初创企业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打开了发展某种特色产业的机会窗口,它们将创新技术通过各种衍生路径就近传播,衍生出新的企业和机构,它们共处一地且彼此竞争又合作,从而形成特色产业集群;②衍生的空间邻近性和功能多样性,催生新产业空间的形成和传统农区的就地城镇化,政府的介入加速乡村空间重构;③兰考民族乐器产业集群在师徒衍生、企业裂变衍生、家族衍生、外包衍生和市场衍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经过民族乐器产业空间的生成和功能的完备形成特色小镇。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下,传统农区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抓住发展特色产业的机遇,并利用企业衍生机制和集群的自增强机制,就地城镇化形成特色小镇,这可以作为传统农区实现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集群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3个时间断面县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了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状况,并分析其演化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呈现西高东低态势;30个省辖市市区成为辐射中原经济区整体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点;市区近郊县域具有二元经济特征。2经济发展空间集聚格局较为明显;热点区呈现双核结构;次热点区围绕热点区分布,圈层结构明显,呈现核心—边缘模式。3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动是历史基础、农业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