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隐喻的使用实现了人类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跨越,极大地缩短了认知周期,减少了认知成本.不同的文化模式投射出不同的隐喻认知结构,外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从文化层面入手解决语言习得中的障碍,也要从认知层面入手区别不同的隐喻机制,从而揭示和克服语言学习中的真正困难.  相似文献   

2.
隐喻已经从修辞学研究的范畴进入到了人类认知研究.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当中以隐喻思维去认知世界,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的概念.揭示这一过程,我们能更加合理地系统地将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系统结合,从而学习并保持知识,这样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深层的理解和记忆系统.  相似文献   

3.
祖利军 《理论观察》2005,(5):131-133
作为语言学认知理论的中心课题,隐喻研究日益受到语言学者的重视.隐喻理论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发展过程,由传统的修辞手段到现代的认知手段,无一不浸透着哲人的智慧.无论是替代论、比较论,还是互动论,都可作为认知手段.隐喻是语言和认知之间的重要桥梁,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隐喻经历了一个从修辞到认知的转换研究过程.隐喻具有普遍性,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的,是有价值的认知工具.概念隐喻通常以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的方式来实现.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是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新视角.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语言的隐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利用隐喻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我们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但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6.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潜移默化地存在于认知世界中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共有的物质文化基础和人类的隐喻认知结构使不同语言间的隐喻呈现趋同性,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心理又必然会导致不同语言间隐喻的差异。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为理论基础,对汉语和英语中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隐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和方式,隐喻在ESP语篇中也普遍存在。隐喻的认知理论是结合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词汇或短语起到桥梁作用。从隐喻的认知视角,探讨隐喻认知理论运用于ESP教学实践,并认为这一尝试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从隐喻的认知角度探讨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重要性,指出教师应重视基本词汇,帮助学生建构隐喻联想模式并加强目的语文化内涵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研究,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提出的隐喻认知理念为视角,分别探究了隐喻和转喻的思维认知机制,以及两个机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旨在为语言学习者探究语义提供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多义词的认知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但也有其规律可循。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隐喻是词义扩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探讨概念隐喻理论与多义词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概念隐喻在多义词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现有的认知方式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模因的模仿、复制、传播可以通过语言得以有效的实现,而另一方面,隐喻是语言新的意义产生的根源,因此模因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隐喻。本文以认知隐喻为研究对象,运用模因理论,分析认知隐喻的模因现象、模因特征以及模因传播,认为模因借助于隐喻生成和发展,而隐喻又依附于模因发展和传播,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从隐喻认知入手,分析了关于习语的传统观点,指出了习语的可分析性,论述了习语的语义理据和隐喻认知在习语教学的实际应用,旨在为英语习语教学探索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隐喻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自隐喻研究开展以来,许多隐喻工作机制理论层出不穷。在对各种工作机制理论进行整合时,我们发现这些工作机制理论并非互相排斥互相矛盾,而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14.
隐喻在传统看来是一种修辞方式,而现在看来,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对隐喻的理解需要认知努力去解读,而对于隐喻的翻译过程则从反向重复了隐喻的认知与产出的过程,译者需要平衡、协调作者、作品、读者及相关各方的关系,实现两个过程的和谐统一,真实地再现原作的隐喻意象。  相似文献   

15.
熊梅芳 《黑河学刊》2013,(10):142-143
一词多义不仅属于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通常,语义理论从语言结构与社会历史的视角对一词多义进行分析与探讨,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不少语言学家逐渐从认知的视角来阐释词义的扩展和延伸。本文以前人对一词多义进行的认知研究为基础,从认知隐喻思维模式的视角,并结合具体例子,试图对英语中的多义现象进行分析与解读。从而揭示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认知隐喻理论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英语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知隐喻思维。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温度一社会情感的隐喻被用于解释物理温暖和人际间温暖之间深层次的心理意义。该隐喻源于依恋,由早期生活经验积累和整合而成。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该隐喻是个体通过身体经验、借助图式逐渐映射到人际关系上的。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也表明脑岛是该隐喻形成的神经基础。“温暖”这一隐喻连接了个体与群体,可以通过启动干预的使用(如温度)以促进一些心理疾病的康复;身体温暖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增进人际间距离。因而具有社会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工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很多关系隐喻,它们既有相同之处,同时又有很大差别。其异同之原因在于人类共同的物质经验及各自的文化差异。本文分别探讨了在中英文中相同的和不同的关系隐喻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一种很普遍的认知现象和语言表达现象.Lakoff和Johnson提出用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来解释隐喻的认知现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隐喻认知机制.通过联想激活法提高我们创造新隐喻的能力,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9.
周口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作为中原官话的一种,具有一些中原官话的普遍特点。从认知角度在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指导下,在广泛调查相关语料的基础上,从语音、构词、隐喻和转喻等方面对周口方言进行充分的描述并进行理论上的解释,希望周口方言的认知机制可以对我国的方言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新闻广泛传播。作为新闻的眼睛,经济新闻标题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以《经济学人》2022年9-12月标题为语料,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浅析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作者通过对四种常见隐喻——战争隐喻、人类隐喻,拟人隐喻和上下隐喻进行具体映射分析,探究隐喻与人们认知的关系和对新闻传播的作用。结果表明,经济新闻标题中隐喻的使用不仅使抽象复杂的经济现象和术语更易被读者理解,也增强了经济新闻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