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下的"全球问题"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彰显紧张状态.而环境生产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两种生产"理论的发展,将自然主体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并与人类主体一起被确立为环境生产的"双重主体".环境生产中的主体性研究,为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更好的促进人类主体和自然主体有机的交融,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2.
技术创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路径。我们应当通过确立生态文明的技术创新价值观、践行生态文明的技术创新原则、制定激励生态文明的技术创新机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继承和发扬工业文明的长处,把自然界放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地位上,来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实现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共同进化,是人类世界继续下去所必须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是一种以实现人、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的新的科学社会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尖锐地批判了人类利用科技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给现代城市生态建设以极大启示.吉林省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通过推广和普及生态文化;破解人类中心主义,尊重自然规律,节约与利用并重;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行业均衡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加强生态执法监管力度等措施,才能使吉林省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保障,是经济社会得以发展进步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良性互动的和谐状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路径。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质上是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之中,即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构建,是正确认识和解决二者关系存在问题的重要举措,具体表现为生态制度建设(评价制度与法律制度)、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与生态文化建设(环保理念树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一词并未明确出现在马克思的著作当中,但是却不乏出现与之相关的重要论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论述“人的主体性”思想的重要文本,它依托于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深度阐释,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人具有高度的实践特质,是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有机统一。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作为民族地区的广西,要汲取《手稿》的人的主体性思想营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通过挖掘主体受动性,构建以人为中心的主体协同新发展模式、发挥主体能动性,强化主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夯实主体生态文明责任意识,构建城乡生态共同体、创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构建主体生态受益体系等举措,助推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建设生态文明与财税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生态文明,是从生产方式角度出发,与采集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相对应的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它与工业文明根本的不同,在于扭转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而更加强调发展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化分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促进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但也造成人类的“精神危机”;人文文化则使科学文化造成的“精神危机”得以校正。两者的结合将使“两个文明”在正常轨道上发展。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它不仅要使生态危机达到生态和谐,而且要使世态危机、人态危机达到世态和谐、人态和谐。  相似文献   

9.
生态是自然状态,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生态文明的核心要求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其实质是以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承载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本文围绕“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最终在全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的主题,详细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意义和建设生态文明三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0.
利奥波德在其著作《沙乡年鉴》中提出的土地伦理,是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它超越了资源保护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以生态学为基础,拓展了伦理边界,提出了新的生态伦理价值标准,对于当代人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方法,促进生态良知,形成生态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天人合一"和"人定胜天"以及"静态的和谐"和"能动的和谐"这三个方面对生态美学的实践观进行了辨析,旨在对生态美学的实践观达成共识,以及倡导生态美学不仅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自由和谐理念解释世界,更在于积极按此理念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2.
"生态人"是继"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之后对人性假设的发展.在西方管理学的理论中,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推动着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即与人性的假设"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路线相对应形成的管理学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生态人"的人性假设的提出,已经在管理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必然会推动管理学理论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生态文明观的提出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千百年来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原始文明时期处于原始和谐状态;在工业文明时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生态文明则力图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重要内容,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理念在我国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4.
长期不加控制和没有计划的活动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建立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是"两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文明理念出发,界定城市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特征,提出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与环境和谐关系、人类生态伦理文化,以及环境治理与生态安全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生态文明水平较高,居中部地区前列,表现为经济发展较快、竞争力较强、生态保护法规较完善、环保力度不断加大等,但也存在产业结构重型化、工业"三废"排放较多和循环经济发展不快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走向生态文明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那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增长或发展的思想和现实,已经使得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因此,走向生态文明必须做到:树立回归自然的理念;提倡绿色生产、分配和消费;建立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循环系统;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商品销售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为"服务与享受之间的关系";促使生态环境建设的产业化,并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的形成过程是同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从人的本质是人们“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特质,人的本质是劳动,最终到从实践角度考察人的本质,形成“人的本质是劳动”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机联系的科学的人的本质观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人的本质特征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人的主体性得到延伸;人的社会本质表现为现实社会关系和网络社会关系的统一;人的内在本质突出地表现在追求知识、信息的需要。网络时代人的本质的新特征决定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揭示网络时代人的本质新特征,是进一步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构建网络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浅层生态观,正不断地被以自然界自身固有价值为中心的深层生态观所取代。深层生态观从自然界的内在联系角度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内在价值,这是一种历史性进步,然而它主张自然界事物的固有价值则具有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实际上,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自然界越来越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形成了人与自然在利、真、善、美四重关系上的深度内在联系,由此生成了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人—自然共同体。资本扩张对自然的殖民化,一方面从根本上提升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能力,另一方面则通过人—自然共同体形成了对人类自身的深度殖民化,由此造成了人类发展的危机。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走出危机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以电影《黑客帝国》为出发点,分析这部电影所散发出来的鲍德里亚哲学观点.重点讨论了机器与人类之间的不和谐关系,高度仿真与虚无之间的关系.从而引申出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克服科技的异化带给人类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