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辨析主体性、主体间性及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相关概念,论述建立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然性、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过程及交往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2.
教师主体性问题是一个在主体性教育研究中长期被忽视的问题,这对主体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都会带来不利影响。教师的主体性具有复杂性与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师主体性是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协调统一,教师主体性是多元主体交互作用下的主体间性,教师主体性是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与主体人格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的属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多主体性和平等性、发展性和和谐性、生活性和人文性、沟通性和理解性的统一。厘清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在实践中将它付诸实现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课题之一。教育界在2002年把主体间性的研究作为热点和前沿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从属于教育,也该紧跟时代步伐,实现由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5.
由于学生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独立性和积极创造性,学生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师生之间是主体间关系。本文还探讨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当下困境及理论研究方向,并从教育教学主体性发挥的角度解释了近年教育改革不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德育主体间性是对德育主体性的扬弃,不仅吸取了德育主体性的合理内容,而且极大的发展了德育主体性.而网络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网络成为德育主体间性实现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为德育主体间性在实践中的实施提供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7.
张晓梅 《发展》2009,(12):95-95
20世纪西方哲学上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翻译研究领域引起了人们对翻译主体间关系的关注。翻译活动中涉及作者、译者与读者三个主体,主体间的对话应是平等的。对于主体间关系的研究可以指导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一种全面的理论以协调翻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用以解决、预测翻译领域和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体现出鲜明的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主体性特征,作品充满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的对抗。立足主体间性理论,通过文本细读,从新的视角解读《老人与海》,在揭示作品强烈的主体性意识的局限性的同时,对其中所体现出的主体间性进行发掘。  相似文献   

9.
何刚晴 《理论观察》2013,(11):11-1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是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从人的本质出发,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主体;从劳动异化入手,批判了世俗运动的经验主体.马克思主义重构主体性,以启蒙思想家卢梭、狄德罗等思想为资源,提出了感性主体的全面发展是解决人的异化等问题的必要手段,从现代性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美学思想是以感性为哲学核心的审美现代性.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美学思想以人在历史的实践中建立起真正属于人的自由王国为终极目标,解决感性主体和理性主体的矛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自由.  相似文献   

10.
马南楠 《魅力中国》2011,(1):270-270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存在诸多观点,争论的实质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本文试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理论入手,重点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彰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反思与建构。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客体性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主体性的客体。  相似文献   

11.
曹刚 《魅力中国》2014,(26):252-252
在西方哲学中,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分别对人性和人的主体性进行思考,理论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到了近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担当者,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异化。本文旨在从哲学的范畴讨论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定义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人民应该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体现在人民身上,这一过程突出人民的主体性。文章以唯物史观作为思想资源,梳理唯物史观中对人民主体性的论述;人民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坚持文化自信的价值追求;人民主体性思想在文化自信中的价值体现等方面来探讨文化自信中坚持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外对于翻译的主体性问题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针对这一问题可从广义的翻译和狭义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考虑。在广义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为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在狭义的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为译者,体现在作为原文的读者、研究者的主体性,译文的作者和创造者的主体性。但以上各主体性之间是含有主体间性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主体性意识的提高,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得以建立和发展,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主要指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对于培养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激励、促进和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受制性。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自笛卡尔以来,哲学上出现了主体性的觉醒,即认识论的转向。单纯局限于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性成了自我封闭的主体性,主客二元的悖论最后不得不以客体消融于主体的方式结束。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主体性是以人的实践性为基本内容的。人的认识的主体性也是基于人的实践的主体性之上的。这样一种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现实的主体,而不是理论的设定。...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转型期提高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主体性和针对性的有效途径,主要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师生间的平等观念,建构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思维,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内容等.  相似文献   

19.
价值主体间性问题的提出是针对传统哲学中"主体性"这一概念所导致的困惑与局限提出来的。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无疑与传统上人们确立的单一主体性有关。这就要求理解和考虑问题要从价值的主体间性的角度,即从主体——主体间的关系出发,在实践中去解决和处理人的生存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核毛在于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书匠向教育研究者转化;由传授者向指导者转化;由学科型向通识型转化;由权威者向合作者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