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张波 《价格月刊》2014,(3):40-43
B2C模式作为当前重要的电子商务模式,在体育用品营销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许多体育用品商家的重视。在阐述B2C模式定义和我国体育用品行业B2C模式表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体育用品商家与网络店家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新时期B2C模式下体育用品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2.
体育用品业作为体育产业中的支柱产业,经过近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取得的成绩斐然。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体育用品市场和销售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国内外体育用品市场和销售现状进行了比较,进一步分析了目前我国体育用品市场和销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网络营销以其传统营销所不具备的优越性成为如今越来越不可忽视的营销力量,而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将为销售带来更多更可观的经济价值。通过对中国体育用品公司的网络营销模式展开比较研究,依据相关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对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的网络营销模式进行了利弊分析,以探索如何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与传统购物模式有很大差别。近年来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和需求为网络购物提供了发展的环境和空间。随着我国后奥运时代的到来,全民健身热情不断高涨,体育用品消费以及网络购销体育用品的现象不断在学生中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否说明体育用品在网络市场上有着新的机遇。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对本地区学生体育用品网络消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消费群体的特征及其趋势,以此给出有利于体育用品网络消费市场发展的建议,并为商家开发体育用品网络市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对体育用品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进行介绍,分析体育用品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利因素,结合对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相关理论的阐述,分析了体育用品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管理模式的优势,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实力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配送模式。最后本文对我国体育用品连锁经营企业的物流配送模式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当前,体育用品零售渠道以传统实物店铺销售为主体,但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尤其在网络发展的今天,很多商家转向了网上销售,他们通过在网上开店,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体育用品的营销。面对当前市场的压力,传统实物营销和网上营销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优势,也存在不足和劣势。因此,作为体育用品企业,为了拓展体育用品市场,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应当从分析体育用品零售渠道的变化入手,掌握不同零售渠道的销售状况和营销特点,以此为基础才能实施不同的营销拓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曹建英 《上海商业》2004,(11):45-46
采取何种模式进行市场销售格局设置,是关系到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试就我国食品饮料行业的市场网络和销售模式作出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陵 《中国电子商务》2012,(21):181-181
在介绍体育用品销售研究现状和南京新街口商业圈的发展演变历史的基础上,着重从销售渠道、促销手段等方面对南京新街口商业圈体育用品销售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入,体育用品业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带动了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然而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也对传统经营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快速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扩大其市场份额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是针对连锁经营模式引入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进行了优势分析,同时对其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胡彦博 《农机市场》2012,(10):33-34
网络销售这种新型销售模式正在一些行业如火如荼地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利用网络销售农机产品同样可以开创农机产品销售的新天地。现代物流行业作为农机网络销售的配套行业,直接制约着农机网络销售的发展。网络销售农机产品,物流是关键,物流是连接农机产品生产者、销售者与使用者的桥梁、纽  相似文献   

11.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育用品的销售渠道变得越来越窄。市场竞争的严峻形势逼迫销售商不得不走扁平化之路。通过对上海体育用品市场销售渠道的分析得知,体育用品销售中的批发途径变得萎缩,取而代之的是零售渠道销售的活跃。体育用品销售中的有店和无店销售各有优势,体现的都是零售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形势下涌现了众多的与传统经济形势下根本不同的市场特征、消费者行为特征,以及企业之间竞争方式和竞争内容的变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行业沦为红海市场,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趋势日益加强,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影响了企业传统的渠道策略和服务策略。全球资源枯竭和能源短缺情况,深深地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技术革命及其在商业上的迅速推广和使用,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从传统的以低成本为特征的竞争模式,向以营销创新为特征的内涵和形式更加丰富的竞争模式转变。体育产业及体育用品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和领域,其市场短时间内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变化,市场竞争的态势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以及体育用品的营销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体育用品的营销创新状况,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然后结合营销创新的相关知识,针对存在的问题,就体育用品在新经济形势下的营销创新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够对我国体育用品的营销创新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从的消费市场和国家各项优惠政策,体育用品行业快速发展并逐渐走向国际市场。随着互联网络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体育用品网络营销也应运而生,体育用品的营销策略也随之发生改变,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与体育用品行业发展形势分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品牌运营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我国的体育用品市场将会迎来空前的繁荣,对于中国体育用品品牌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体育品牌企业应发挥本土品牌的优势,立足于国内市场,放眼于国际市场;加强品牌意识,积极培育自身品牌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体育用品标准化建设,以规范我国体育用品市场;加强体育用品企业的合作,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细分市场,扩宽销售渠道,以便全面提升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赵学功  杨明 《商场现代化》2007,(10):192-193
本文对于体育用品企业发展模式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育用品企业发展模式的类型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促进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发展模式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内诸多体育用品品牌的惨淡数据佐证着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疲软。就连一直在中国市场占据鳌头位置的耐克,去年的销售额也有所下降。相形之下,阿迪达斯15%的销售增长,则显得亮眼很多。过去的2012年,对于中国体育用品行业而言,是艰难的一年。市场需求放缓、同类产品过剩、渠道萎缩、库存积压等问题,让诸多体育用品公司的业绩跌至谷底。继李宁宣告2012年度将出现上市8年来的首次亏损后,2月底,安踏体育率先发  相似文献   

17.
卖"运动鞋"不如卖"运动"。基于智能运动设备,耐克建立了一种"用户+终端+数据+社群+大数据"的商业形态,以服务核心运动群体萧条总是不期而至,对于中国体育用品行业而言,其衰退比任何行业都来得更早些。2008年以后,奥运红利尚未兑现,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就在电商和经济周期的双重压力下急剧下挫。2010年,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增长幅度旋即跌至15%。"多米诺骨牌效"在体育用品行业陆续上演,销售受阻、库存暴涨、股价大跌、关店潮接踵而至。在关店潮最为激烈的2012年,李宁、安踏、匹克、中国动向和特步五大国产运动品牌一度关店5000多家,至今余波不断。  相似文献   

18.
在体育事业上我国一直拥有骄人的成绩,这是很多发达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我国体育用品市场却被发达国家的产品垄断着,发达国家的知名体育品牌也是我们无法效仿的。体育精神不仅表现在体育事业的成就上,也应体现在与体育事业相关的民族企业上。因此,推动我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必须使其处于国际市场的经济环境中,在国际文化的熏陶下不断进步,在国际竞争的鞭策下不断成长。所以,发展国际化贸易是搞活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9.
刘建  李敬 《商场现代化》2006,(20):247-248
我国体育用品行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市场运作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而出现了许多“傍名牌”的现象。本文对我国体育用品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提供一种法律保护的新思路,以促进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兴起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我国体育用品业在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是,受制于计划经济的牵制,体育用品行业的后续发展面临强大困境。通过对我国体育用品市场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本文力求为中国体育用品制定适销对路的营销战略,促进行业取得跳跃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