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通过对陕北某污水处理站各处理单元出水水质分析,评价了处理工艺流程运行的稳定性,指出了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艺改进措施。结果表明:通过减小过滤器滤料的颗粒粒径、药剂体系的优化以及加强处理系统的管理等措施,处理后水到达注水井井口时的悬浮物含量、含油量和总铁含量由改进前的40~60mg/L、165~185mg/L和15.56~17.44mg/L降低到了0.7~0.9mg/L、2.0~4.3mg/L和0.09~0.32mg/L,达到了回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静态加药试验对高效沉淀池的投药系统(混凝剂和絮凝剂的投加)进行了详细研究。小试研究表明,混凝剂PAC投加量为130~150 mg/L,絮凝剂PAM投加量为0.8~1.0 mg/L时,能够明显降低上清液的总磷含量,可以保证TP在0.5 mg/L以下,同时出水浊度较低。生产性试验研究表明,当PAC投加量在125 mg/L左右,PAM投加量在0.64 mg/L左右时,出水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2011年强1块的注水重点是注上水、注够水和注好水三方面工作,确保注水效果。严格按照配注量和标准注水;张强采油作业区目前共有水井10口,投产5口,根据张强作业区开发方案,在张强作业区实施限期同步注水,并且要求水质悬浮物≤1.0 mg/L。但张强注水水源为地下水抽取,且注水时要加入防膨剂,悬浮物较高。并且在试注期间造成了38-K24注水井地层堵塞,油套压居高不下的现象。因此,科学合理的提高注水水质问题,确保油、水井平稳生产运行,是茨采厂对张强采油作业区的工作要求,也是张强采油作业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安塞油田H集中处理站采出水系统运行3年后,受设备故障、腐蚀、处理量增大等因素影响,采出水水质下降。通过采用节点分析方法,对采出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及出口水质进行了分析,针对H站采出水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沉降时间短、处理设施故障频率高等问题,对采出水系统工艺、设备进行改造,采出水水质得到显著提升,采出水含油量、悬浮物量由原来的35mg/L、20mg/L降低到15mg/L、8mg/L,达到了油田回注水质指标。  相似文献   

5.
采用复合絮凝剂和活性砂滤池协同处理印染废水,研究了复合絮凝剂对浊度、COD(化学需氧量)和TP(总磷)的去除性能,在实际运行系统中考察了复合絮凝剂和活性砂滤池协同处理后的出水水质情况。结果表明:活性砂滤池在平均处理水量为3 500 m3/h情况下,当复合絮凝剂投加量为ρ(PAC)=50 mg/L,ρ(FeCl3)=10.0 mg/L,ρ(APAM)=1.0 mg/L时,出水水质指标浊度、COD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56.6%,45.3%,59.4%,出水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采油污水回注要求,以X油田为研究对象,从行业标准规定的回注水水质控制指标出发,优选了气浮选-过滤水处理工艺,配套建立了隔油池、气浮池、压力过滤罐等工艺设计方法,使处理后水的含油量低于5mg/L,SS低于1mg/L,达到了回注要求,取得了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油田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常将油田污水回注地层。但是,油田污水中的固体悬浮颗粒和原油将影响污水回注的质量。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开展油田回注污水中固体悬浮物含量、粒度分布以及含油量进行测定,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法,藉此给现场污水回注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由于注采不平衡,部分油田污水需要外排,这类污水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烃类;国家对油田外排污水的排放标准是含油量低于10mg/,COD(化学需氧量)值低于150mg/L。针对孤岛油田外排污水烃类物质含量、聚合物含量高,其它化学物质成份复杂等特点,利用微生物可降解原油的特性,采用生化法成功地处理外排污水。介绍了试验流程的设计原理、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受多种因素影响,渤海某油田生产水处理后悬浮物超标。作为控制油田注水质量的重要指标,悬浮物超标导致储层堵塞,地层能量供给不足,影响注水开发效果。通过研究发现,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滤料污染、流程波动及缺陷是影响悬浮物处理效果的关键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药剂优选、柴油浸泡滤料、污水处理工艺及流程优化等措施。综合采用上述方法,处理后的生产水悬浮物平均含量可由4.12mg/L下降至2.56mg/L,在该油田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川芎中洋川芎内酯I和洋川芎内酯H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AglientZorbaxSB—C18(4.6mm×250mm,5μl)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5%乙酸水溶液,进行二元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0.8ml·min^-1,检测波长280nm。结果洋川芎内酯I在0.021mg/ml-0.211m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回归方程为Y=5731821X-11224(R=0.9996),平均回收率为103.3%;洋川芎内酯H在0.015mg/ml~0.151m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回归方程为Y=3350213X+1709(IZ=0.9998),平均回收率为101.9%。结论该方法为川芎中洋川芎内酯I和洋川芎内酯H的定量提供了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