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名牌是需要历史的,让中国企业在没有历史的情况下成为世界级的品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残忍”。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无路可走.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在规律与短期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企业要选择真正的捷径,而不是拥堵在表面的捷径上。  相似文献   

2.
以强化物流管理为突破口开创行业“管理科学”的新局面上海电机(集团)公司沈行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企业管理如何上新台阶?这是当前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改革要求,今后企业必须把“管理科学”作为企管工作上台...  相似文献   

3.
许廉明 《乡镇论坛》2011,(29):11-11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村委会主任当选以后.要筹集资金为村里做点事情,要在任期内实现村容村貌的华丽转变。这是值得群众拥护的一种好现象、好做法。但是,“新官上任”,切不可好大喜功,竭泽而渔,把集体的积累、群众的积蓄全都花了出去。  相似文献   

4.
九、管理科学观念与企业意识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把“管理科学”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条重要特征加以明确,并对其内涵做了科学的阐述:“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和严格内部经营管理,严肃劳动纪律,加强技术开发、质量管理以及营销、财务和信息工作,提高决策水平、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企业改制中淡化管理,放松管理,较为普遍。出现了“一改就灵”的现象,导致了一部分企业管理滑坡,甚至出现了亏损。究其原因?把管理与改革对立起来,甚至寄托于一改就能治百病,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此:在改制中强调管理科学,显得更为重要。 一、要正确处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管理的关系 十五大报告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营企业改革的方向。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但在企业改制中部分领导对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和放松了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他们不是在管理上狠下功夫,而是争投资,争项目,把管理看成软指标,甚至有个别领导认为,改革上去了,管理自然而然也上去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企业管理书坛煞是热闹.各流派争相面市,管理丛林蔚为壮观。诸如《赢在××》,《××决定成败》《××为王》之类的管理之作也不甘寂寞,争相登坛。这类作品,书名响亮,内容亦中亦西.颇具轰动效应,吸引了不少读者。有的企业、学校作为培训教材,追捧为管理的宝典秘笈.更有甚者视为管理创新。客观讲,此类作品只是管理时尚,和管理创新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7.
林岳 《河北企业》2006,(1):18-19
许多管理常常在思考.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扳目标是什么?“把人力变为资本.让企业愿景得以实现”是比较有概括性的答案。因为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车转变的过程中.企业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惊人的创新能力。换句话说.假设企业拥有一百位员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把“一个脑袋+99双手”变为“一百个脑袋+一百双手”。但是.要想调动所有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8.
要发展中国式的管理,就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要有中国特色.我认为管理就是管理者在多变的情况下设法应用各种资源达到目的,它既是理论指导,实践中又包含艺术的成份.管理科学目前面临着新的革命,从19世纪中叶开始到20世纪中叶是现代企业建立的过程.一是股份公司的建立,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就是资本社会化的建立,把企业从私人资本变成社会资本.二是资本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企业管理阶层产生,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三是二次大战后市场需求旺盛,企业较重视生产.七十年代后,市场渐渐由卖方市场转人买方市场,企业开始重视营销及市场开发.九十年代后,世界经济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给今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于知识、信息、技术实现了共享,又进一步推动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管理幅度提高了.企业的组织机构从“多层”向“扁平”发展,同时,带来了管理上的革命.  相似文献   

9.
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而被广泛采用,施工项目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进行施工项目管理,只有搞好施工项目管理才能够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之管理科学。施工企业只有把管理的基点放在项目管理上,通过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工程效率,把好质量,  相似文献   

10.
艾国忠 《公司》2000,(9):40-41
加强职工民主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职工民主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目前市场经济不够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职工民主管理在一些企业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发挥其作用。其需要解决的有三个主要问题: 一、关于“主人翁”的地位问题。我国政治制度决定了职工群体具有国企的主人地位。由于我们平时的工作,往往只是停留在宣讲“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政治口号上,造成了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在政治经济生活中难以得到真正落实。有…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国有企业必须转换经营机制,实行科学管理,才能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是企业管理的纲,要实现国有企业管理科学化,必先实现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而要实现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实行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管理的一体化(以下简称“一体化管理”)势在必行c在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大力推行ISO9000族标准,是实现管理科学化的有效途径。l一体化管…  相似文献   

12.
李万来 《企业文化》2003,(12):45-48
企业文化这一新兴的管理科学日益热了起来。这是人类经济发展的进步,也是企业管理理念的升华。如今讲企业文化必说“以人为本”,有太多的企业一谈到企业文化就联系到“以人为本”上,80%以上的企业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纲领;“以人为本”在企业文化中也很时髦,似乎一讲“以人为本”就表明他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很精  相似文献   

13.
高管的困惑     
任何看似通向胜利终点的捷径式的管理秘笈一旦被发明,几乎就意味着它指导实践的使命的结束。  相似文献   

14.
振兴中国管理科学是一项长期奋斗的任务。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用三年时间,使大中型国有企业解困。这对振兴中国管理科学的压力也就大了,有很强烈的迫切性和使命感。小平同志对管理科学一向很重视,我们研究邓小平理论,就是要把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管理科学的内容进行很好的整理和研究。小平同志很早就重视管理科学事业的发展。1975年,小平同志一出来工作,就狠抓了企化整顿。那时,他从整顿铁路秩序开始抓起,他讲到整顿铁路要从管理人不。要以整顿企业作为突破日。他针灯“四人帮”提出的“三无”企业和管理就是管、卡、压的荒谬主张,…  相似文献   

15.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改革思路实现“两权分离”。企业改制后,董事长是多元投资主体代表,而厂长经理是企业经营者、企业法人代表。由谁来具体、切实负责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呢?本文提出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任何看似通向胜利终点的捷径式的管理秘笈一旦被发明,几乎就意味着它指导实践的使命的结束。  相似文献   

17.
要正确对待农民工群体,切不可把他们只当做一个打造“世界工厂”的临时“蓄水池”——当需要廉价劳动力时,就接纳他们;当企业受挫时,就让他们回家种地。  相似文献   

18.
方言 《上海质量》2006,(12):31-32
2006年12月6日,上海市质量协会、上海质最管理科学研究院首创的”上海质量创新基地“再次受到企业的欢迎.上海市电力公司与上海市质量协会、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合作的”上海质量创新基地”诞生,这是继3月份市质协、上海质科院与上海移动共建、7月份与上海隧道股份共建创新基地后的第三个”上海质量创新基地”。这一”产学研”的合作机制.整合起参与者的优势资源.构建起质量创新信息和知识共享的平台.使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实现了对接,加快了科研创新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的步伐.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此表明,上海一些著名大型企业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注重创新实践,企业正在成为自主创新“主角”。  相似文献   

19.
蒋隽  郑书玉 《企业世界》2004,(11):15-15
太仓三狮严格根据现代化企业制度“管理科学”的要求,向管理要效益,以规范促发展。太仓三狮公司的领导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人是生产经营的主体,资金、物质是由人去使用,生产过程是由人去完成,产品质量要由人保证。因此,太仓三狮借鉴股份公司独创的“岗位星级管理”模式,努力把太仓三狮打造成江苏省建材行业和工业企业中生产现场管理的示范企业。具有“三狮”特色的岗位星级管理与富有创新的人性化管理,也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问,创新是管理科学的精髓所在,加强创新是振兴我国管理科学的当务之急.当年美国人曾自豪地宣称"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管理革命发生在美国",美国能成为世界强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管理的成功.随后日本在经济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主要是因为日本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管理创新是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体现,是企业生存的第一要素.能不能在管理上不断创新,实现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企业管理,将是关系我国企业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然而与西方众多企业相比较,我国企业所具备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环境乃至创新能力,都还有待提高.考虑到我国企业自身的特点,管理创新上要注意抓住要点,使管理创新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