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材料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新材料产业化是推动新材料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影响新材料产业化的因素有法律体系、政府引导、投资机制、公共服务平台和市场环境等外源动力以及大企业的龙头作用、产业基础、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研发能力、研发人才、企业合作度、科研成果转化等内源动力因素。其优化途径为:加强...  相似文献   

2.
丁国华  卢琳 《物流技术》2014,(13):234-236,240
以西部地区的典型—四川省为例,就产业转移与旅游物流能力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从设施保障能力、物流配送能力、景区建设能力、经营管理开发能力等六个方面,运用欧氏贴近度模糊物元法对四川省旅游物流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旅游物流能力提升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前,新材料标准体系或其框架存在发展滞后、技术水平低、标准缺失等缺陷.为了推动新材料关键技术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本文以永磁材料为例,详细分析探讨目前新材料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建立新材料标准体系的作用,提出新材料标准化工作的建议和对策.以便促进新材料产业创新、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和保障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推动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福建省特检院在科技研发、核心能力建设、实验室建设、技术合作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特别是加强核心能力建设,在服务产业发展、服务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5.
新材料产业是桂林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文章针对制约桂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了桂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现状、比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桂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加强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关键领域核心竞争等一系列重要的举措和思路.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产业计量工作的重视,而且也为产业计量在质量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从2013年开始,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在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研究部署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国已正式筹建20家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涉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  相似文献   

7.
环保产业数字化是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当前环保产业数字化遇到的难点包括核心技术能力不足、环保产业融资难、数字化转型成本高、环保数字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数据资源共享效率较低、政策制定针对性不够强等问题。主要对策建议是加强环保数字化核心技术研发,完善环保数字化融资政策,推进需求侧拉动环保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环保数字化设施等。  相似文献   

8.
在深入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的政策引导下,青海省依托优势资源,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着力发展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之一的新材料产业,使盐湖资源新材料产业逐步兴起,有色金属资源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得到初步发展,特色新材料产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9.
《企业经济》2013,(7):110-113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构建其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从产业发展潜力、区位优势、技术创新能力、关联带动能力4个方面选取13个经济指标,客观评价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结合河北省资源禀赋及比较优势,提出重点推进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新兴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开启节能环保产业的需求空间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竞争情报对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产业竞争情报缺乏宏观统筹、软硬件环境薄弱、服务产品碎片化、人才队伍能力不足等方面探讨了广西产业竞争情报发展存在的不足,同时从加强政府统筹设计和宏观管理、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优化竞争情报服务产品结构等方面研究了广西产业竞争情报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取得了很大成效,为城乡经济建设、为城乡的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但是,必须清醒的看到,由于新时期城乡旅游结构、旅游资源的分布、旅游产业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竞争矛盾的积累等等多种原因,科学发展依然存在很大的困难和很多的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为城乡旅游经济科学发展建设奠定基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项目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了科学发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信息四川发展战略,即以现代信息技术在四川省城乡普遍、大量、有效地运用,支撑和引领四川省的科学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四川省电子信息高科技产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实施信息四川发展战略,是四川省十五期间一号工程的深化和拓展。要确立带动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本形成以新材料与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生物与医药为主的产业集群,但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只有80家,规模企业相对较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低碳与生态特色的企业偏少,技术主要还是依赖进口。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企业进一步发展,本文最后提出了大力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水平、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低碳生态特色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各项发展政策的支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民营经济涉足的行业已经非常广泛,特别是近年来民营经济在金融、证券、产权市场、电子、家电、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有了重大突破,有的甚至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如格兰仕、新希望集团。同时民营经济通过参股、控股、租赁、兼并等形式吸收、重组、消化了一部分国有集体企业,进入到了新的领域,在不进行项目建设的情况下,实现了资本和产业能力的扩张。但民营经济的行业和领域开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区域物流     
四川省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意见2012年12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对物流企业从减轻税收负担、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加快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物流产业市场主体培育等九个方面进行扶持。《意见》还要求加快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物流产业市场主体培育、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对物流业的投入、促进农产品物流健康发展等。  相似文献   

16.
发展新材料促进产业化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民华新材料技术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共性关键技术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每一次重大的新材料的发现和利用,都把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从而使材料成为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里程碑。新材料,是指那些新...  相似文献   

17.
积极推进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都市圈职能。当前,济南都市圈整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综合实力明显上升,一体化进程加快。但是,济南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济南仍存在辐射能力较弱的问题,圈内各城市产业联系不够密切,公共服务共享程度不足,市场一体化进程仍存在较多阻碍。为了推进济南都市圈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建议应加强产业、交通、公共服务、人才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加强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区域一体化;借助各地区比较优势提高都市圈产业协同能力,增强产业互补性;促进都市圈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有效整合都市圈市场资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等历史性机遇,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创新推动等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形成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产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力推动了合肥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乡镇企业》2015,(1):46-51
近年来,在农业部关心支持下,四川省休闲农业按照"夯实产业基础、增强产业效益、提升产业档次、扩大产业影响"的总体思路,以推进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为抓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动全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全省休闲农业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国内消费需求、推进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各地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优化了地方经济结构,增强了区域竞争力,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产业环境建设有待完善、产业园区发展不平衡、产业模式过于单一、研发能力有待加强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把产业集群理论和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特别是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发展是"十二五"急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湖北省孝感市的产业集群为例,通过分析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并结合当地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如统筹规划、配套政策,完善地方产业集群服务支持平台,延伸现有产业链,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为我国地方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水平高度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