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向来注重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探讨,其中宋元明清微州学者的论说颇具特色,文章对宋元明清时期微州学者人性论的来源加以探究,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儒家性善论、道家元气论、释家佛性本体论,确切地说宋元明清时期微州学者人性论应该是在儒家性善论为主体,道家元气论、释家佛性本体论为两翼的这种"一体两翼"模式影响下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自1983年戈尔丁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中国人便对他的作品,尤其是《蝇王》给与了很大的关注。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文学界对戈尔丁《蝇王》的解读,大都停留在对人性善恶这一问题的分析与解读之上,并没有就此更进一步展开分析。但本文认为,人性善恶是个复杂而客观的事实,因此仅仅作人性善恶这样的分析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认为人性善恶的解读并不是该小说的主题,而反对工具理性、呼唤人的情感和良心的回归才是作者通过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经济伦理是人类对经济理性与经济人性的综合理解。经济伦理问题虽然是现代人正式提出来加以研究思考的问题,但关于经济理性和经济人性的思想却是人类很早就有的。早在二千多年前,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专门论述过“价格公平问题”。同一时期,我国古代思想家就“义利问题”也发表了极有影响的观点,如孟子曾慷慨陈辞:“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但基于对经济理性和价值的不同理解,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观点往往大相径庭,其经济伦理思想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我国古代的一部名著《盐铁论》,正是展现了这样两种经济伦理思想的…  相似文献   

4.
人性假设: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问题是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概述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关于人性假设的不同观点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与管理学在人性假设方面的区别。认为,传统经济学关于人性问题的研究更多地是作为研究经济问题的前提,新制度经济学则重新修正了传统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观点,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更接近现实的研究,而管理学则由于其核心问题——对人的管理,因此,其对人性问题的研究本身就构成了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一、人性假设的历史考察 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主张人本性是“恶”的,所以有“善”,那是人为的结果;后来,哲学家王安石又说:“性生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明确提出:人之初,无善恶,人的善恶是从情而来的,是后天(环境)习染而成的.这是一种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我们理解,后天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时期的发展状况,对于人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拮取了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经济伦理思想,希望能够对目前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伦理的研究提供籍以参考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较为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人。他的相关论著以西方经济理论为参照,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他的研究存在着观点跳跃和逻辑矛盾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此后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延续。文章在方法论的层面,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新的解析。  相似文献   

8.
传统技术伦理思想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术活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关于技术的价值、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与道德之间关系以及调节技术主体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的总和。它主要表现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技术伦理思想。发端于先秦的儒家技术伦理思想,是传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技术伦理思想。总体上看,儒家技术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作为指导思想的技术的价值观、以“以道驭术”为核心道技关系论以厦作为职业伦理的技术主体规范论。  相似文献   

9.
善恶论     
关于人性的问题,曾是研究领域的一个“禁区”。其实,先辈哲人早有论述。孔子有“性善论”;苟子有“性恶论”。然其时距今已两千数百余年矣。王珏先生的近作《善恶论》不拘怩于先辈哲人的论迷,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多方面广开思路,力求推陈出新,其中良莠,请读者辨折。望有争鸣之作以续之。  相似文献   

10.
诚信是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 ,也是封建社会通行的生存准则。但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 ,却正面临着十分严重的会计诚信缺损问题。本文在回顾中国传统诚信伦理思想及其发展演进之余 ,着重分析了导致我国当代会计诚信缺损的主要原因 ,认为中国传统诚信伦理思想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财富 ,在当代会计诚信的重塑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建议 :重塑当代会计诚信应注重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两种手段的并用 ,除加强制度建设和法治的硬约束外 ,通过伦理、道德教育 ,培育当代诚信意识等软约束手段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郑雨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12):159-161
有关技术创新的研究,基于哲学视角的有G·多西根据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范式理论提出的技术范式论,提出了可以应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纲领方法论》中的硬核与保护带理论,分析技术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过程实质上是技术硬核和技术保护带耦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货币金融理论发展到金融经济论的新阶段,金融研究方法论的范式转换势在必行。从货币分析到金融分析是不够的,金融研究方法论应进一步实现从金融分析到金融分析与系统综合的范式转换。复杂系统科学是实现上述范式转换的理论基础,整体论与还原论相统一是关键。在金融分析与系统综合的新范式下,我们提出了有待深入探讨的金融适应效率与金融微观到宏观实现途径两大问题。金融研究方法论的范式转换对金融发展理论的]进有重大的启示,具体体现在货币金融内生性问题、金融生态问题、新范式下的金融资源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围绕房地产金融这一金融理论研究的新课题,在对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论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金融理论研究的分析论、还原论的局限性分析,以期为金融理论的研究探索一个新的视角,推进金融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创新,为房地产金融基础理论的研究找到有效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人性本善”到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人性本恶”,都力求对人性的本质进行溯原性的揭露。但是,人是世界上最有灵性的动物,人性的善与恶也是复杂的。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根据人的欲望和需求以及现实的满足程度,讨论人性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9,(12)
范式论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对人性的彰显,人本主义方法的转向,对科学的"逐渐积累"观的批判。范式论的提出提醒心理学家思考心理学的统一问题和心理学方法论的危机。文章梳理了在范式论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学的整合视野的逻辑发展脉络,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范式有效地结合起来。毕竟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下,在整合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也就意味着心理学正在日益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沈娟 《时代经贸》2008,6(2):21-23
儒商经济伦理思想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重义轻利、重农抑商、富国富民富家的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其重人、重信、重义、重情的人性化管理又被西方理性化的科学管理所吸取.犹太商人掌握世界的经济命脉,其经济伦理思想源于犹太教义.儒商和犹太商人在商业伦理上存在恪守诚信、讲究信誉、勤勉节俭、执着自强、投资政治、善于公关的相似之处,也在遵守律法、恪守商约、赢利高低、促销手段、敢否冒险、不断创新、理性管理、情感管理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7.
沈娟 《时代经贸》2008,6(1):21-23
儒商经济伦理思想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重义轻利、重农抑商、富国富民富家的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其重人、重信、重义、重情的人性化管理又被西方理性化的科学管理所吸取。犹太商人掌握世界的经济命脉,其经济伦理思想源于犹太教义。儒商和犹太商人在商业伦理上存在恪守诚信、讲究信誉、勤勉节俭、执着自强、投资政治、善于公关的相似之处,也在遵守律法、恪守商约、赢利高低、促销手段、敢否冒险、不断创新、理性管理、情感管理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传统文化、文明、人性、地域资源决定了中国人与别的民族人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中国人的思维、决策、行为等方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而中国人自己的问题需要用中国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方式应当是建立在中国文明、历史、人性基础上的一种解决方式。中国方式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国的精神、中国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去提炼、去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 在现代经济管理领域中,人的心理伦理的激励因素问题,已引起管理学家们的强烈关注,管理理论显示出以人为中心的新变动。领略这一新变动,对形成有中国特点的管理方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从历史的角度,就经济管理中的伦理因素或伦理思想这一侧面,作一回顾和分析,以期理解和把握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变动的规律。 一、古代经济管理伦理思想 经济管理伦理思想的萌芽,最早从人类对原始氏族、部落成员的共同劳动和管理中就已经产生。  相似文献   

20.
《善恶论》引起争鸣后的思考——就文风问题与陈影观先生商榷伍仑芝王珏先生的《善恶论》发表后,引起了争鸣,其中,陈影观先生的几篇文章我都拜读了,颇有一番感触。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的一次讲话中说,现在的文风问题是不讲文法。王珏在答复陈影观先生的批评文章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