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笔者基于VECM模型对利率、汇率、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利率、汇率、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具有双向影响关系,而经济增长率单向影响通货膨胀,利率不是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因,汇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都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五个变量互相之间的作用都有较长滞后效应。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保增长防通胀。  相似文献   

2.
干霖 《经济问题》2012,(4):32-35
基于协整检验和VAR模型选取1984~2010年的年度数据研究了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都会导致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不会引发货币超发,且一定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刺激作用;货币供应量扩张对通货膨胀有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逐步减弱,经济增长也会促使物价水平的上涨,但影响程度明显小于货币供给水平的影响;经济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小于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即货币供应量诱发通货膨胀,抑制通货膨胀的最好途径是解决货币供给问题;经济系统中存在"通货膨胀螺旋"效应。  相似文献   

3.
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理论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以我国1980~2008年数据为基础,由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两者间的折线图及其两者间的交叉相关图分析,可知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的波动基本一致,而且两者之差的变化情况也比较稳定;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来定量地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到货币供给的增加是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反之却不成立.基于上述结论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定量地研究这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修正影响力.另外,通过建立VAR(2)模型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当本期给货币供给增长率一个正的冲击后,货币供给增长率变化会在5期后对物价上涨率变化的影响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4.
采用2001-2011年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非线性平滑转换模型对货币供应量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与物价稳定之间存在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可以通过非线性LSTR2模型表示;两者之间的非线性转换以时间为转换变量,转换分别发生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和次贷危机之后;我国物价水平主要受到其自身的影响,说明我国物价水平具有较强的惯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实证检验方法,包括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探讨1998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得出结论:中国货币政策整体上是有效,但是有效性在逐渐降低;从长期来看,中国货币呈现中性特性;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现阶段国家货币目标更加注重物价水平的变化,货币供应量M2与物价水平的相关滞后期在3—6个月。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定量与定性两个方面对我国货币供应、经济成长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我国条件下,货币数量说方程式是不能成立的从而阐明了近年来货币供应量增长而物价水平却相对稳定这一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近年来我国货币供给高速增长但物价水平却在低位徘徊,而房价却一路高歌猛进的现象出发,首先回顾了现有的有关房价的研究成果,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了货币供应量与房价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实证论证了货币量与房价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货币存量与房价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的均衡关系,我国巨额的货币存量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与物价水平上升已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两个突出问题。目前中外学者关于外汇储备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存在着不同观点;基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货币数量理论,对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表明:从长期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可以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而间接影响消费物价指数,从而增加物价上涨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货币—产出非对称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货币与产出之间的非对称影响关系研究,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运用平滑迁移向量误差修正(STVECM)模型,对1989—2007年我国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非对称影响关系展开实证分析。引入年产出增长率、年货币增长率以及年通货膨胀率的年度变化作为转移变量,线性检验表明我国货币、产出和价格系统存在显著的非线性;通过模型估计识别了我国货币—产出关系的经济和/或政策状态相依性;运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证明了两者之间是一种非对称关系。概括来说,我国货币对产出的影响关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其依赖于经济周期的高速增长和低速增长阶段、货币供给的高速增长和低速增长阶段以及通货膨胀率的加速和减速阶段。  相似文献   

10.
内生货币与经济增长--理论假说与中国经验事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从内生货币供给角度出发,研究货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即货币超中性问题。通过将内生货币加入新古典生产函数,得到了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增加将降低均衡状态时的资本密度,进而降低了稳定状态的人均产出这一与“托宾效应”截然相反的结论。根据中国1994—2003年季度数据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检验货币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运用Granger因果性检验考察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针对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说与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money supply growth and inflation, using the bootstrap Granger full‐sample causality test and sub‐sample rolling‐window estimation test to determine whether such a relationship in China supports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un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 from inflation to money supply growth. However, considering structural changes in two series, we find that short‐run relationships using full‐sample data are unstable, which suggests that full‐sample causality tests cannot be relied upon. Then, we use a time‐varying rolling‐window approach to revisit the dynamic causal relationship,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ney supply growth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on inflation in several sub‐periods, and in turn, inflation has the same effects on money supply growth for China. These finding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modern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ney supply and price level. When money supply growth does not outweigh output growth, inflation should not be curbed only by decreasing money supply. It notes that a stable money supply growth is critical to price leve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相似文献   

12.
2009年以来,面对持续走高的物价,央行采取了连续上调准备金率的政策,以求减少货币供给量,稳定物价。通过建立CPI、广义货币供给量M2和GDP之间的回归模型,对1994~2010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对稳定物价有效的结论。认为治理通货膨胀要采取多样化的宏观经济政策,注意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搭配使用。同时要加快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关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联性,学者们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理论上,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在通货膨胀的原因中有“货币因素”,也有“非货币因素”.实证检验表明:中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指数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但货币供应量是物价指数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然.事实上,中国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压力一方面是与货币供给有关,另一方面还与结构性因素有关.因此,要实现中国经济的低通胀运行:一是实行总量均衡和结构合理的货币供给模式;二是采取更有效的货币政策;三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四是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控制能力;五是进行汇率机制改革;六是通过财政政策调整供需结构.  相似文献   

14.
肖洋  倪玉娟  方舟 《经济评论》2012,(2):97-104
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方法分析了1997年1月至2011年6月我国股票价格、GDP、通货膨胀率和货币政策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中国,股票价格对通货膨胀的效应为正向,即股市上涨能带动通货膨胀水平的上涨。股票市场对GDP的影响短期内主要表现为替代效应,长期来看,则是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占主导;同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对股票价格均有影响,但影响均不显著。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利率变动导致货币供应量和股票价格发生变化。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着通货膨胀,也一定程度影响利率和股票价格。通过广义脉冲响应发现,中国人民银行紧缩性的利率政策并不能抑制股票价格上涨。增加货币供给短期内能够推动股市上涨,但长期对股市仍没有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张莉 《经济问题》2012,(8):93-96
为了对我国货币政策等综合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展开分析与研究,采用国家统计局和相关部门公布的关于货币供应、经济发展总量、黄金价格、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等综合信息作为分析的基础数据(整个基础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95年至2011年)。通过对上述数据的综合分析,从宏观层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货币供应等综合因素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针对上述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采用Eviews6.5分析工具,确定了人民币汇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黄金价格、上证指数、M2对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由此确定了VAR模型的最终形式。基于该VAR模型,确定了中国货币政策等综合因素对经济发展的滞后周期为两个自然月。最后,针对上述VAR模型展开深入研究,为我国经济稳定、持续、高效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失业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国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在回顾各种经济学派对失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着眼于经济政策对控制失业率是否有效,在简要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失业率影响的基础上,选取1991—2011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货币发行量以及财政支出,通过对三者进行单位根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三者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货币发行量对失业率影响较大并且较稳定的结论,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货币发行量和财政支出与失业率之间都不存在因果关系,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国如何控制失业率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田涛  许泱  蔡青青 《技术经济》2013,(11):105-111
利用2001年1月—2013年6月的月度数据,构建DCC-MVGARCH模型分析用货币供应量表征的我国内部因素和用汇率和国际原油价格表征的外部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通货膨胀既源于内部调整,也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内部因素中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相对而言,外部因素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Inflation, defined as a sustained increase in the price level, is considered a monetary phenomenon, as it can be explain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money‐demand and money‐supply relationships. In the extant literature, money growth is shown to remain causally related to inflation across countries and over time, irrespective of the exchange rate regime and stability of the money‐demand function. Nevertheless, emerging literature suggests a diminishing role of money in the conduct of monetary policy for price stability, especially under inflation targeting. Monetary policy in Australia under inflation targeting since 1993 is an example of policy that denie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y growth and inflation. The proposition that money does not matter insofar as inflation is concerned seems odd in both theory and the best‐practice monetary policy for price stability. This paper uses annual data for the period 1970–2017 and quarterly data for the period 1970Q1–2015Q1. It deploys both the Johansen cointegration approach and the 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 (ARDL) cointegration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for Australia whether money, real output, prices and the exchange rate (non‐stationary variables) maintain the long‐run price‐level relationship that the classical monetary theory suggests in the presence of such stationary variables a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interest rates. As expected, the empirical findings for Australia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lassical long‐run price‐leve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y, real output, prices and the exchange rate. The error‐correction model of inflation confirms the presence of a cointegr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variables; it also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of a short‐run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y supply growth and inflation. On the basis of a priori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the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monetary aggregate and its growth rate matter insofar as inflation is concerned, irrespective of the strategy of monetary policy for price s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