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服务创新是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多主体参与的旅游服务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在旅游服务创新的研究历程中,学者们从不同参与主体,针对旅游产业不同领域的旅游服务创新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本文分别对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供应商、旅游代理商、其他合作主体等不同主体参与旅游服务创新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主体参与旅游服务创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兴化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为例,论述乡村生态旅游的公益性服务宗旨。要使这种公益性服务宗旨得到落实,必须把握好资源维度,把农民看作是旅游资源利用、旅游产品制造、旅游利益享受的主体;把握好服务维度,把政府看作是旅游决策、旅游服务、旅游资源保护的主体;把握好操作维度,把企业看作旅游受托主体、旅游经营主体和旅游创新主体,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统一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从旅游目的地供应链的角度来识别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对游客满意度产生影响的目的地供应要素包括目的地旅游软环境、旅游服务集成供应、基本和非基本旅游服务供应、旅游设施供应等7个方面。提供这些要素的目的地旅游服务性企业、旅游制造业企业、公共服务供应商和目的地政府组织就成为对游客满意度发生重要影响的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主体。  相似文献   

4.
可替代性旅游是一种比大众旅游更有道德感、更有可持续性的旅游形式。会奖旅游与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紧密相关,如果产品开发过程中缺乏创新性思维,会奖旅游通常具有的团体性特点极易导致旅游产品设计蹈入大众旅游的覆辙。在会奖旅游市场开发中应充分研究分析会奖旅游主体人群的特点及需求,开发可替代性旅游产品。旅游业者需提高旅游的生态意识,推广可替代性旅游概念,引导旅游者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追求独特的生态感受,使会奖旅游市场开发与产品营销进入一个更高层次,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良性循环中。  相似文献   

5.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链上所有主体的利益交汇点,也是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的多发地段。在社会责任视阈下,厘清了旅游景区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的横向与纵向表现,指出主体间社会责任与价值博弈失衡是导致利益冲突的成因,构建了旅游景区多元主体的社会责任系统,从社会责任的沟通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角度构建了维持利益均衡体系的冲突协调机制,并从不同主体视角明确了加强责任自我管理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根据企业契约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内生的契约责任。由企业契约属性而衍生的对要素投入主体承担社会责任内容、范围和具体义务界定的责任框架,称为企业社会责任契约。由于企业要素投入主体的资源禀赋及其在企业的契约权力存在差异,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存在合理的层次与范围,企业要素主体整体契约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责任履行模式决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效率边界。  相似文献   

7.
上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的需要,上市企业应承担不同层次的社会责任。金融生态建设所涉及的金融市场主体建设、信用环境建设、司法行政环境建设和金融生态评估对上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上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完善上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和加强上市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构建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成为越来越多旅游界人士的共识。本文结合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着重阐述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并对推动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将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各个层次的主要组织团体都要担负不同程度的社会责任,作为社会经济主体的企业将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企业在持续不断创造社会经济价值和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同时兼顾社会其他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尊重企业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努力协调好与企业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同时政府也要通过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积极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从而达到社会最终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全国商情》2009,(12):84-85
完美在华首发全球责任报告,太阳神被东莞市工商局公示为“连续18年(1991—2008)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殊荣;无限极持续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越来越多的直销企业,担负起社会责任。以责任营销为主体,为企业的销售市场带来了十分可观的业绩。这只是一个缩影。近几年,直销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完全以产品取胜,一些软实力逐渐突显,那么,其他软实力还有什么?哪些软实力格外重要,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和理论推演等多种研究方法,从企业微观主体出发,以创新驱动力的观点透视企业非市场行为对于提升企业竞争环境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性,不仅从制度环境的外部压力看企业非市场行为,也将企业非市场行为视为企业谋求生存空间的重要战略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非市场行业的多种战略化路径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五主体”模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难题,考虑到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能够优势互补、互惠共生,在中小企业"四主体"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大企业"这一主体因素,构建"五主体"模型,即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互惠共生为核心,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环绕四周提供服务供给的协同创新体系,深入探讨了该模型中各创新主体如何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并指出模型有待继续研究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论低碳旅游与社会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旅游业也提出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低碳旅游",而"低碳旅游"并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需要政府部门、企业、旅游者几方共同履行,才能真正走上经济、环境与能源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国外大石油企业对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都有不同的理念与实践。通过对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BP)、壳牌以及中石油、中石化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寻求我国石油企业与外国石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差异,为我国石油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借鉴,同时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校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高校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异同,能在充分借鉴企业内部控制先进经验的前提下,针对高校内部控制的特点,为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教育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高校与企业二者在内部控制目标、原则、单位(企业)层面以及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活动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别。高校经营管理具有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必须强化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教学质量、科研管理等控制活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企业和社会两个角度对企业怎样承担社会责任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认为企业承扫社会责任的能力与其生命周期阶段相关,每个阶段的能力都不一样。政府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相应措施。拓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空间,增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区分为必须社会责任与非必须社会责任两类,两类社会责任实现的机制不同。企业承担必须社会责任来自于消费者、社会公众、员工和政府的共同压力;承担非必须社会责任来自于社会的激励,并且当企业把非必须社会责任与自身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时,这类社会责任的履行更具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变得越来越重要,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具有选择性、自愿性、低规范化等特点,因而与传统的财务信息披露存在差异。本文主要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研究,以2009年至201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工业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社会贡献值这一指标来衡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研究发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ESG表现的改善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形象,而且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多重积极影响,包括融资约束缓解效应、代理成本减少笑效应、内部控制优化效应等,而这些积极效应又将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采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1—2020年数据的分析发现:ESG表现的改善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且其中存在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代理成本、优化内部控制等影响路径;ESG表现改善的技术创新促进效应因企业特征的不同而具有异质性,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重污染企业比非重污染企业更强,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比初创期和衰退期企业更为显著;市场化程度对ESG表现改善的技术创新促进效应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在市场化水平较低、政府对市场干预程度较高、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地区企业ESG表现改善的技术创新促进效应较强。因此,一方面,应加快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ESG体系,推动企业积极实施ESG战略以及ESG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应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企业的ESG表现提出差异化要求,在强化外部监督的同时激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的ESG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