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构建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法治建设是必需的.法治的实现,不仅需要立法、制度建设的跟进,还需要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与提升,少数民族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更需要重点关注.来自新疆某市的实证调研,着重回答了探索少数民族公民法治意识培育机制的问题.量化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与提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法治宣传效果、宗教人士的遵法行为、政府工作人员的遵法行为、严格执法情况以及腐败治理情况作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法治为保障,当前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着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村民自治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观念冲突等现实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必须提升农民法律素质,完善和有效落实关于农村的法律制度,加强农村基础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会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保障.而村民自治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治理方式发生变革的政治保障.村民自治进程的关键是培育农民依法参与的能力.应从完善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推进村务和财务公开、发展农村新型网络关系等方面为培育农民参与能力提供平台、动力和动员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现代公民意识,而目前大学生在这些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欠缺。为此,在借鉴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培育做法的基础上,应采取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监管力度、高校形成培育合力、社会营造培育氛围等措施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其前提和基础是全体公民法治意识的普遍增强。在我国对广大农民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是普遍增强全体公民法治意识的关键。要做好对农民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对农民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建立和完善对农民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有效工作系统,真正使法治宣传教育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法治秩序与环境的确立,有赖于法治意识、法律制度等多个层面的一体推进改革与互动,公民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有充分认知、信任、依赖且以法律信仰为最高境界的国民精神状态,它作为法治主体内在的素质和精神动力,在中国传统人治社会转型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性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加快培植国民的法治意识,是决定法治国家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的政治路径: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东  彭舸 《理论观察》2007,(5):135-136
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大目标,需要构建相应的乡村治理机制。这一机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培育和强化农民公民意识和主体意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着重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农民需求为主导提供公共产品,建立政府引导机制;以程序民主促进实体民主,推进村民自治机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正处于激烈的变革和转型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全民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的重大历史任务迫切要求培育我国农民的公民意识.我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和封建传统政治文化等原因使得当代农民公民意识培育仍面临很大的阻碍,因此亟待寻求切实有效的对策加快培育新时期农民的公民意识,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基层民主法治事业不断进步,进而推动公民社会的构建,真正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奉行自律与自治的理念,市民社会的多元权利构成有效地制约了国家权力,市民社会中的公民意识是法治秩序形成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把市民社会的构建与法治社会的推进统一起来,才能在根本上达致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0.
杜鹏 《黑河学刊》2008,(1):22-23
农民涉法信访行为的出现是信访工作的一个新特点。农民涉法信访行为产生的法律原因主要是制度内的农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法律自身的信用度不高以及农村的法律资源供给不足。针对这一现状,应通过完善人大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培育代表农民利益的专业化社团组织和中介组织、完善农村法律援助制度以及创新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等途径解决农民涉法信访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村村民自治制度与农民民主意识的培育任尔昕黄明1987年,彭真同志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草案时说:“旧中国留给我们的,没有什么民主传统。我国民主生活的习惯是不够的。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还是要抓两头:上面,...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贫困农村地区,不仅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经济负担制约着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其他一些非正式制度因素也对村民自治制度有影响.根据制度经济学中正式制度应与非正式制度相兼容的原理,在村民自治建设中,应充分利用上述影响因素积极的一面,为村民自治这种正式制度的发展提供一个支持性的非正式制度背景,使其互相补充、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时代,国家日益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问题。随着《民法总则》"绿色原则"、"五位一体"理念的提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始受到法学界的重视,相应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各地政府积极响应。但是,我国广大乡村地区长期存在的人口数量多、生态问题严峻、资源消耗大、法律制度不健全、公民守法意识不强等情况,并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完善的。因此,推进我国乡村地区的生态法治建设进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要从健全乡村生态立法、建立乡村生态法律责任制度、完善执法机制、设立奖惩制度、加强乡村服务型政府建设、增强村民的法治意识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多层次地构建乡村生态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14.
黄蓉 《魅力中国》2010,(3X):126-127
在我国贫困的农村地区,不仅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经济负担制约着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其他一些非正式制度因素也对村民自治制度有影响。如外出打工的习惯、封闭的小生产方式、"半数人社会",都阻碍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而诸如宗族文化、官本位思想和村规民约等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根据制度经济学中正式制度应与非正式制度相兼容的原理,在村民自治建设中,应充分利用上述影响因素积极的一面,为村民自治这种正式制度的发展提供一个支持性的非正式制度背景,使其互相补充、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5.
栾娜 《黑河学刊》2007,(6):15-16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整体转型时期,虽然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在物质和体制层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农民政治意识的培养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却相对滞后。农民民主主体观念、法律观念以及独立政治人格的缺失深深地制约着村民自治的效果。因此,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培育参与型的农村政治文化对推进村民自治的健康快速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选择。建设"法治宁波",必须加强公民法治信仰的培养,形成浓郁的法治氛围。我市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相似文献   

17.
民众法治意识的增强对法治海西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海西州民众法治意识进行调查研究,梳理分析了民众法治意识的现状,提出法治意识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制度作为农村社会的经济基础,从深层次上决定着农村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因而也决定着农村村民自治的状况.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兴利除弊,搞好、搞活农村经济,不仅有利于理顺农村各种经济、社会关系,优化村民自治的运行环境,而且可以提供村民自治长期运行的物质基础.只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保障村民自治组织为农民办好事、办大事,不断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从而赢得村民自治组织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是村民自我治理的方式和组织以及规范的总和。其不仅扩大了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还有效地维护了农村地区社会的稳定。同时,发展中的村民自治需要理顺关系、完善制度、提高参与意识,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相似文献   

20.
公民是民主政治的主体基础,现代公民的培养对于实现政治民主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一个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公民能力的公民群体的形成关键在于农村。从公民意识培养和公民能力培养两个视角上看,村民自治在我国公民培养中的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