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3月13日,作为绍兴轻纺贸易中心开业当天庆典的重要活动,由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主办、绍兴轻纺贸易中心协办的新一代纺织专业市场升级发展论坛在绍兴举办。论坛以经济转型期,面料企业如何依托渠道升级发展为主题,通过主题演讲和对话形式探讨了经济转型期企业与专业市场的互动发展之路以及新一代纺织专业市场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2.
5月16日,湖北省襄阳市政府召开纺织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论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杨峻、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出席论坛,襄阳地区15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姚穆做了题为"中国纺织产业的机遇与对策及棉纺织新技术"的报告,杨峻做了题为"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主旨讲演。会后,  相似文献   

3.
在2009中国纺织服装市场论坛上,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秘书长钱晋与广东珠江控股集团纺织服装专业投资运营公司总经理周会良共同签署了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产业服务基地(广州)战略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4.
谢青 《中国纺织》2005,(5):140-141
作为中国服装流通业中的一种重要模式,中国服装批发市场在流通过程中起着实现生产与销售分离、促进流通的重要功能.广东是服装大省,服装产业在全省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产业、先导产业、创汇产业、就业产业和致富产业的作用,这与广东纺织服装批发市场的蓬勃兴旺是分不开的.在新形势下,纺织服装批发市场应如何与区域产业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以促进产业创新升级,本文将就这一主题,以广东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当前正在进行转型升级这一现状,分析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文章提出了为支撑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宁波该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需要全球价值链嵌入和耦合的推动,同时集群的供应链式整合(即地方产业集群在同一地域形成完整或近乎完整的价值链)也是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这样才能保证地方产业集群在与全球价值链耦合时获取价值链中高附加值、核心战略环节的竞争优势。文章阐述了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整合的三种模式,并以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为实例,通过苏(横扇镇)、浙(织里镇)、粤(沙溪镇)三地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来分析在面对纺织服装产业“后配额时代”的到来,如何将全球价值链与进行集群供应链式整合并实现产业升级;在此基础上说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在供应链式整合和嵌入全球价值链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最后提出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19日下午,第七届普宁国际衬衣节暨纺织服装交易会举办期间,主题为"信心·发展·市场升级"的粤东服装产业升级峰会群贤齐聚。来自纺织服装行业、专业市场领域的各位专家,以真知灼见,让与会企业代表重新认识"粤东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整合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发展遇冷,各行各业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其中,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量大幅降低,同时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这些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造成了较大打击,不少纺织服装企业倒闭、破产。在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若想求得发展,必须以政策为导向推动产业升级。本文首先简要地阐述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以及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优化的必要性,并探讨了金融危机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化措施,希望能够为促进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经历改革三十年来的洗礼,早就凸显出其在繁荣区域经济、培育纺服品牌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作为纺织服装产业流通领域的强者联盟,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服务于市场,服务于行业,一直肩负着纽带和桥梁作用。在过去的一年里,金融危机带给专业市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联盟也经历了一年的忙碌工作。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该如何应对?此时,专业市场联盟的理事们齐聚一堂,把脉专业市场与行业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梁龙 《中国纺织》2015,(2):51-52
"2015年,流通分会将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变革、物流技术和品牌商业模式变化,以及产业流通平台商业模式建设和流通效率的提升,用创新推动市场转型升级。"一直以来,专业市场作为国内纺织服装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在繁荣区域经济、解决就业、扩大内需、促进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纺织服装流通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纺织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今后专业市场如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流通效率提升,务实地参与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进程中来,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俊钦 《中国纺织》2006,(12):160-161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形成往往与当地的区域经济特色相关,如何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不断完善纺织产业链,凸显区域经济优势是目前各专业市场的首要任务。专业市场在完成纺织服装企业集群之后,应合理引导纺机印染染料商贸服务等链条产业的完善和发展,并同样形成集群效应才能完成专业市场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凸显区域 经济优势,才能具有全球批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是中国纺织服装产品重要的商贸流通业态,是中国商贸流通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伴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在市场规模、营销功能和作用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壮大和升级换代。本文就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业态演变及其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新时期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3.
9月21日,来自全国15家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的代表,19家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及其所属品牌商、代理商代表,与株洲芦淞地区的代理商、经销商代表,共同参加了由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举办的“3+1”俱乐部产销对接洽谈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树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会长夏令敏等相关领导参加并出席了该对接会。会上,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还对“中国服装金销商芦淞100强”表彰,这是该联盟全力打造“中国服装金销商800强”推出的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14.
梁龙 《中国纺织》2009,(6):72-73
“环渤海地区作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并行的三大纺织服装产业经济带之一,面辅料产品需求未获满足,亟需完善产业链配套资源,今后必将成为拉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发挥的重要力量之一。”日前,在“《环渤海地区轻纺产品需求调研报告》暨环渤海地区纺织产品市场拓展营销论坛”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树津表示,受成本、劳动力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影响,纺织服装加工业日益加快了从东、南部向中西部地区、北方地区梯度转移的速度,环渤海地区的纺织产业应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交流与衔接。  相似文献   

15.
徐海云 《中国纺织》2009,(12):59-61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一直被喻为产业的晴雨表,市场兴则产业旺,产业旺则市场兴。后危机时代,专业市场如何突出重围、获得空间出路,是很多人苦思冥想的问题。11月7日,在濮院举行的2009中国服装专业市场圆桌会议上,来自全国13家大型服装专业市场的代表共同把脉服装专业市场现状,探讨服装类专业市场未来新型经营模式。升级、电子商务、自主品牌、现代物流等成为后危机时代专业市场寻求突破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2012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如何完成行业发展的宏伟目标?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人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日前,由天虹纺织集团携手《第一财经日报》与《纺织服装周刊》共同举办的"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暨2012纺织服装高峰论坛"在沪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17.
徐寰 《中国纺织》2009,(8):50-53
在当前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情况下,纺织服装产业受到了本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以外销型为主的纺织服装企业遇到了巨大困难。为探讨如何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保持竞争力、谋求生存和发展,7月26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中国纺织》杂志社与江苏省金坛市人民政府在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江苏省金坛市共同举办了2009“中国·金坛服装出口高层论坛”。  相似文献   

18.
为探寻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运营与发展情况,总结国内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年度业绩,表彰在市场运营管理方面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优秀代表,2013年4月18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与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组委会共同主办的“2012年度中国二十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颁奖典礼暨石狮国际轻纺城项目推介会”在第十六届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期间隆重举行。主办方希望通过颁奖活动能够树立行业典范、发挥榜样作用,让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在未来产业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部重要的纺织服装产销大省,安徽近几年来积极致力于服装品牌的树立、专业市场的拓建,在承接服装产业梯度转移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面对2008年以来行业出现的困难以及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风暴,安徽服装通过对产业集群地的重组升级、转变企业单一的发展模式、升级传播服务平台等措施,在远离风暴的同时,也为未来"中原崛起"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无不得益于纤维纱线的创新、集成与流行元素、技术工艺的完美结合。而在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帷幕前,中国的纤维纱线将再一次以龙头的姿态,推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引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走出危机、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