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6年山东省762户农户的实地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农户借贷行为特征,并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的潜在信贷需求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样本农户都具有借贷需求,且具有额度较大、期限较长和期望利率较低的特点,但有相当一部分农户有借贷需求但没发生实际借贷行为。此外,样本农户信贷用途呈现多元化,借贷途径存在首选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行为偏好,正规金融机构存在明显的信贷供给不足等特征。研究表明,户主文化程度、类型、民间借贷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这四个因素对农户潜在信贷需求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其年龄、收入来源和家庭年收入这三个因素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浙江215个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浙江农户借贷行为及特征,以及农户信贷需求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农户信贷需求与正规金融服务的背离问题和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信贷需求与融资渠道偏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江苏、河南和四川三省986户样本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贷需求抑制现象:三个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实际信贷需求和名义信贷需求被抑制的问题,且农户信贷需求抑制程度从东部到西部呈递增的趋势。本文使用Probit模型来分析农户融资渠道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户主年龄越大、承包土地面积越多、家庭人均资产越高,农户对非正规融资渠道的偏好就越强;家庭人均收入越高,农户对正规融资渠道的偏好就越强;参加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偏好正规融资渠道,具有正规渠道融资经历的农户偏好非正规融资渠道;相对于江苏,四川的农户更倾向于正规融资渠道,而河南的农户更倾向于非正规融资渠道。政府的金融改革政策必须考虑不同地区农户信贷需求与融资渠道选择的差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金融知识影响农户信贷认知与信贷背离的理论分析下,本文利用黑龙江、河南、四川和浙江四省粮食种植户的抽样调查数据,基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异质性,运用IV-probit模型和含工具变量的cmp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知识对农户信贷背离与信贷认知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前农村金融存在深层次的隐患,农户普遍具有金融知识匮乏、信贷背离与信贷认知偏差等问题;金融知识匮乏引致农户正规信贷背离,压制农户信贷申请积极性,同时金融知识匮乏导致农户对正规信贷信息产生认知偏差;区域发展不平衡下金融知识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经济落后地区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加强正规金融机构金融政策宣传、普及金融知识和差异化施政是改善信贷背离与信贷认知偏差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根据山东省922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了农户的信贷需求特征、信贷可得性,并运用Logistic二元选择模型,从农户基本特征、财务状况、信贷特征、信用情况和借贷渠道五个维度分析检验了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农户信贷需求具有普遍性,但存在有信贷需求而没发生实际信贷行为的情况,样本农户信贷用途具有多样化,在融资渠道上首选非正规金融机构,存在明显融资偏好;52.60%的样本农户可以获得贷款,信贷可得性不高。实证结果表明:户主文化程度、家庭规模、资产规模、收入水平、信用情况、借贷渠道对农户信贷可得性有显著正向影响,信贷特征对农户信贷可得性有显著负向影响,户主年龄和工作经历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能否赋能农村金融发展,进而缓解农户信贷约束,对激发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三期的面板数据,采用条件混合回归(CMP)考察互联网使用对农户信贷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互联网使用能缓解农户信贷约束,使用互联网使农户获得信贷的概率和规模分别增加5.48%和31.18%。其中,互联网使用使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概率和规模分别提高6.45%和43.22%,但对农户非正规信贷影响不显著,说明缓解农户信贷约束主要体现在正规信贷层面。进一步地,通过多维度的农户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缓解农户信贷约束在中等收入以上、有外出务工和中等经营规模以上农户群体内作用强度更大且更显著,表明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户信贷上存在“精英俘获”现象,且在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上具有差异。而且,在考虑样本自选择问题和变量设置偏差后,结果依然稳健。因此,发展并普及互联网对完善农村信贷市场、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成效显著,应充分激发“互联网+”赋能农业的活力,但也要重视“非精英”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的共享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正规信贷约束对农牧户畜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方法]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考察畜牧业生产的农牧户受正规信贷约束的情况,以及正规信贷约束对农牧户畜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1)调研地区2569%的绒毛用羊养殖农牧户受到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且以需求型信贷约束为主,且信贷约束会使农牧户绒毛用羊的生产投入偏离产出最大化下的投入水平,最终直接影响到农牧户绒毛用羊的生产技术效率。(2)年龄、受教育程度、养殖规模和参加合作社均对受信贷约束农牧户的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所有受约束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时,农牧户的绒毛用羊生产技术效率将提高6%。[结论](1)应加快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征信系统建设步伐,拓宽农户贷款抵押担保的范围与模式,加大对农户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2)放松政府管制,构建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降低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实施优惠利率; 鼓励农牧户适度扩大绒毛用羊养殖规模,并引导绒毛用羊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合作社的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养殖户养殖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8.
理论而言,精确记录且可转让的土地产权能够增加正规信贷供给。然而,理论预期的农地确权对信贷供给的正效应在国别研究中并不具备普遍性。本文利用江苏省9市18县(市、区)786户两期面板数据,结合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设置和不同县(市、区)之间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进程的差异,采用双重差分法、三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户正规信贷获得的影响。结果显示,现阶段仅单方面推进农地确权或允许农地抵押并不能改善农户正规信贷获得,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正的信贷获得效应的产生依赖于农地确权和农地抵押这两个前提条件同时得到满足。另外,信贷获得效应的大小还受到农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存在规模偏好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93户少数民族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了少数民族农户借贷行为特征,运用Probit模型及Tobit模型分别估计正规借贷、非正规借贷行为的借贷意愿及借贷规模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房屋价值、家庭总人口数、土地承包费用、对银行借贷政策认知、地区分布等因素共同影响正规借贷与非正规借贷的意愿;户主受教育年限、正规借贷利率共同影响正规借贷与非正规借贷规模,并且,正规借贷与非正规借贷的意愿与借贷规模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反向变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金融需求不断增加,其中尤以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增加最为明显。而农户作为农村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他们的信贷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到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效果。为了解农村信贷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文章以农户为受访主体设计了调查问卷,得到山东省17个地市农户信贷供需状况的调查问卷数据,并对农户信贷的需求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信贷需求的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结论:内部影响因素方面,家庭人口规模、劳动力人数、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户主文化程度、收入来源、对金融机构的了解程度以及以往的借贷经验对农户的信贷需求有显著影响;外部影响因素中,金融机构对贷款申请人的资格条件限定、贷款利率水平和贷款额度对农户的信贷需求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13年山东和江苏两省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双重样本选择模型,识别影响农户需求型配给和供给型配给的因素。结果表明:家庭人口特征、经济特征、金融环境和地理特征等因素对农户需求型配给和供给型配给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影响农户是否遭受需求型配给的因素主要有:户主受教育程度、是否获得过正规渠道贷款、银行借贷利率、到银行网点距离和鲁西地区虚拟变量;影响农户是否遭受供给型配给的因素主要有:上年家庭纯收入、上年非农收入比重、家庭经营耕地面积、上年礼金支出、是否获得过正规渠道贷款、到银行网点距离、正规金融市场效率、正规金融市场规模、鲁中地区虚拟变量和苏南地区虚拟变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Boucher、Carter和Guirkinger关于风险配给的研究观点,依据陕西省730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直接诱导式询问方法(DEM)对农户信贷过程中的风险配给进行了识别,并运用二元Logit模型对风险配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农户中风险配给型农户比例为6.16%;风险规避程度和谨慎程度越强、购买保险种类越多,农户越倾向于风险配给型,保险市场缺失是导致农户风险配给的一个充分但不必要条件;年龄、务农时间、从正规信贷渠道贷款、曾经创业和同意土地使用权抵押均对风险配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户总资产与风险配给无关;信贷需求价格弹性变量不显著,大多数风险配给型农户信贷需求价格弹性为0,然而在极低利率下,风险配给型农户可能会进入信贷市场。  相似文献   

13.
规模经营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关系到林区振兴及数千万农户生计。文章首先阐述林地确权、关系资源、正规信贷获得共同作用于农户林地规模经营的理论机制并提出假设,而后利用福建省523份经营商品林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林地确权对农户林地转入规模、正规信贷获得有直接促进作用,且林地确权可通过正规信贷获得,间接促进农户扩大林地转入规模。(2)关系资源中,银行关系资源显著激励农户扩大林地转入规模,村庄关系资源、银行关系资源对农户正规信贷获得有直接促进作用,但村庄、银行、政府三类关系资源均无法有效调节林地确权对正规信贷获得的激励作用;中介效应结果表明,银行关系资源可通过正规信贷获得,间接促进农户进一步扩大林地转入规模。(3)正规信贷获得显著促进农户扩大林地转入规模。在进行稳健性检验时发现,变量方向与显著性一致,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基于此,文章提出促进集体林区家庭林业规模经营的措施:一是深化林业金融供给侧改革,强化正规信贷对规模经营支持作用;二是贯彻落实林地确权颁证,做到"确实权、颁铁证";三是强化关系资源对信息传递、交易撮合的功能;四是重视林地确权、信贷支持与关系资源的组合效能,优化农户规模经营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3年的家庭微观数据,从信贷需求结构和信贷渠道偏好的角度对中国农户信贷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信贷市场主要表现为有信贷需求的农户比例较高,但获得正规信贷的农户比例较低;同时,有非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比例非常高。有信贷需求的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比例较低的原因有:1有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中未申请贷款的农户比例较高,有效信贷需求不足;2有信贷需求的农户中偏好从非正规渠道融资的农户比例较高,正规信贷需求缺乏。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农户有正规信贷需求但未申请贷款的可能性,也显著降低了农户具有非正规信贷偏好的可能性。因而,金融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户正规信贷获得,降低非正规信贷偏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2017年山东和江苏两省农户家庭调查数据,将正规信贷配给分离为部分数量配给、完全数量配给、未借贷型价格配给、交易成本配给、风险配给以及自我实施型配给,借助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构建多重处理效应模型,分析不同类型正规信贷配给对农户福利水平影响的差异性,有效弥补以往研究视角的不足以及研究方法存在的缺陷。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六种类型正规信贷配给均对农户福利水平产生显著负向影响,降低了农户生产性收入、一般性资产和非基本消费支出,并且农户遭受需求型信贷配给(未借贷型价格配给、交易成本配给、风险配给以及自我实施型配给)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农户遭受供给型信贷配给(部分数量配给以及完全数量配给),这就意味着:在需求型信贷配给演变为正规信贷配给主要形式的今天,农户福利损失不仅未得到有效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6.
在金融抑制较为普遍的农村地区,建立在亲缘与业缘基础上的农户社会资本在农村信贷资金的配置过程中发挥了"特质性"资源的作用.分析表明,社会资本水平在农户间存在不均等性和非同构性;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农户正规信贷的实际发生率较高,且户均信贷规模明显较大;农户非正规信贷发生率有随其社会资本水平的提高渐次下降的趋势,而户均信贷规模则有增加趋势;不同社会资本的农户通过非正规途径的信贷发生率高于通过正规途径的信贷发生率,而前者的户均信贷规模明显低于后者;不同社会资本水平农户信贷目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采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知识对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在前人对"代"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农户划分为共和国创立一代(1949年及以前)、社会主义建设一代(1950—1966年)、文革一代(1967—1980年)和新生代(1980年以后)。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有助于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的提高,具体来说,文革一代农户金融知识的提高对其正规信贷可得性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对共和国一代农户的正规信贷可得性影响不显著。为此,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相关部门应从代际差异的视角,避免"一刀切"方式,对不同代际群体的农户进行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教育,提高其在正规信贷市场中的参与率,以此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上讲,信贷是农户受到灾害冲击之后的主要事后管理策略之一。然而,在中国农村信贷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信贷策略的可及性和有效性有待检验。本文使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自然灾害冲击下的农户正规信贷策略。结果显示,短期而言,受到自然灾害冲击农户的正规信贷可得性和信贷规模均较高,但是自然灾害短期冲击的影响不存在滞后效应;长期来看,相比于较少受到自然灾害冲击地区的农户,灾害频发区的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与信贷规模均无显著差异,正规信贷不能成为灾害频发区农户的有效风险管理策略。此外,家庭预防性储蓄作为重要的事前风险管理策略降低了农户对正规信贷的依赖,非正规信贷和商业性保险能与正规信贷形成有效的互补关系,而来自于私人和政府的转移支付体系在应对自然灾害冲击时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9.
农户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违约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吉林省3096户农户的田野调查数据及其正规金融信贷记录,对农户信贷违约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判别,分析农户正规金融机构信贷违约的形成机理。研究结论表明,其他负债显著提高了农户信贷违约的风险,且对农户信贷违约的边际影响最大,而信息透明度、家庭财务负担、家庭稳定性及家庭持续盈利能力等因素对农户信贷违约风险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在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应该首先从完善农户信息、健全农村金融功能和提高农村生活保障等方面入手,降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形成机会,保证正规金融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村借贷市场中放贷者和农户的议价能力对农户贷款利率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我国10省份2711家农户的贷款数据,本文应用双边随机边界模型实证测度了农村信贷市场上借贷双方的议价能力。分析结果表明:农户个体特征如贷款担保提供情况、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及为取得贷款的额外花费等因素影响双方议价能力,且平均而言放贷者议价能力略强于农户。进一步分析发现,非正规金融放贷者议价能力强于农户,但正规金融议价能力略弱于农户。此外,在实际贷款利率的不同分位数上双方议价能力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