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通过DEA模型测算了黑龙江省不同粮食生产主体种植玉米、大豆和水稻的生产效率,分析了玉米、大豆和水稻生产在成本投入上的差异。测算了各个主体生产不同粮食时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显示由于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组织化和规模化较强,所以平均综合效率相对较高。由于土地细碎化和机械化无法充分利用发挥,使得种粮大户的总体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基于随机前沿方法的单一投入技术效率测度模型,对1998—2013年全国15个小麦主产省的化肥投入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面板随机效应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小麦化肥投入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平均只有0.45,这意味着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维持既定产出的节肥潜力达到55%。进一步的计量分析表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自然灾害、农民受教育水平和化肥价格是导致各省化肥投入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豆产出增长的要素贡献率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技术将影响大豆产出增长的众多要素浓缩为土地面积、资本投入和政策制度三大要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别测算了三大要素在我国大豆产出增长中的贡献率。分析发现,土地面积是我国大豆产出增长的首要制约因素,其次是资本投入和政策制度。1991-2000年,资本投入对我国大豆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土地面积,而同期政策制度的综合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瓜产业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西瓜生产效率对西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通过追踪调查,收集了2010~2012年中国18个西瓜主产省市区生产成本收益的一手数据,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西瓜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吉林、辽宁、湖北、甘肃、湖南、河南和山东7省份西瓜生产效率达到DEA有效;从时间变动趋势来看, 2010~2012这3年间我国西瓜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8%,进一步分解得知主要是由于较大幅度的技术退步抵消了综合效率的促进作用,不同省域间西瓜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增长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从截面数据来看, 2012年我国西瓜生产的平均综合效率为0939,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整体较为合理,但仍存在投入冗余的状况,主要表现在农药和农膜的过度使用,并对生产技术无效率的省市区提供相应的效率改进方案。最后有针对性提出了提高我国西瓜产业生产效率的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文章基于农机服务的视角,旨在分析中国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该文采用2004—2015年中国15个小麦主产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一是测算出中国小麦的生产技术效率;二是构建度量农户农机服务采纳程度的指标,并借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探究农机服务对中国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进一步基于社会分工的视角,讨论了农机服务及雇工状况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我国小麦主产省(自治区)的农机服务使用程度及生产技术效率,在区域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农机服务投入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呈现显著负向影响,农业生产雇工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通过增加小麦的农机服务投入,能够改善小麦生产的要素结构配置,进而有助于促进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基于研究结论,该文建议,积极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优化服务基础设施环境,为优化促进小麦生产以及农民增收提供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羊毛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是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的羊毛生产效率的测算鲜有统筹考虑环境保护与羊毛产业发展的双重需要。文章运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超效率SBM模型,将羊毛生产的"非期望"产出纳入生产效率研究框架,对2001-2015年环境规制下我国羊毛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条件下我国羊毛生产效率呈现一定幅度的下降,除内蒙古外,其余省份表现出生产效率"波动性"下降的时序趋势特征。此外,各羊毛主产省羊毛生产效率均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甘肃和青海两省羊毛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效率损失,饲草费、饲料饲盐费、配种费及医疗防疫费投入冗余严重,是羊毛生产无效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主产区大豆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固定效果模型对大豆主产区1991-2002年大豆总产量的主要影响要素进行估计.结果表明生产函数中基本投入要素:大豆播种面积、劳动用工总量、化肥投入、种子秧苗投入、其他物质费用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要素;其中大豆播种面积的弹性系数最大。对1991-2002年大豆的各主要生产要素对大豆产出增长贡献率的测算表明:大豆播种面积、化肥和种子秧苗的投入对大豆产出增长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5年四川三市411户稻农调查数据,构建了三阶段DEA效率测算模型,对水稻生产效率进行了真实测度。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水稻生产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说明当前稻农仍有动机通过增加要素投入来获取产量增加;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测算结果显示,水稻生产纯技术效率显著低于规模效率,说明目前制约水稻生产综合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纯技术效率较低;环境因素对稻农不同生产要素投入冗余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说明水稻生产效率可能受到外部环境和生产行为的影响;水稻生产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的调整效应显著为负,表明当前环境因素有利于水稻生产效率水平改善。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的现实,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结合Malmquist指数,测算了十年来我国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揭示了我国粮食生产增长的源泉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我国粮食平均综合技术效率不高,纯技术效率相对偏低,加大技术应用和规模化种植仍然具有很大潜力;全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近十年来有所下降,在影响全要生产率的因素中,由技术创新所决定的技术进步呈现下降趋势,由新技术转化推广所决定的纯技术效率不断上升,规模效率则没有得到任何改进;从地区来看,非粮食主产省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而粮食主产省虽然技术效率稍有改善,但技术进步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加快非粮食主产区粮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加大粮食主产区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提高全国粮食生产效率成为保障粮食生产持续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提高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是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的基本要求。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2015年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进行测算的结果表明:如果不排除外部环境变量和随机变量的影响,综合效率水平被低估;中国各省区林业生产要素配置的综合效率水平较低,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较低造成;各省市根据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来划分可以分为4种不同类型;自然资源是同其他林业资源一样同等重要的资源投入要素。针对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测算问题,三阶段DEA模型相比传统DEA模型的测算结果更为科学准确;各类型省市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来制定后续林业发展规划;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尝试性地将自然资源纳入林业生产效率评价体系,以期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效率水平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我国大豆生产格局与区域比较优势的演变特征及时空分布,文章综合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生产规模指数、资源禀赋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等测算分析1988~2017年我国大豆生产布局的变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大豆种植进一步向东北地区集中,黄淮海流域产区播种面积与产量均在不断缩减,长江流域产区播种面积与产量逐渐上升,南方地区则相对稳定;(2)黑龙江、内蒙古、安徽等省份大豆生产规模指数与集中度指数不断上升,河南、河北、辽宁、吉林等省份大豆生产均在逐步下降,四川、云南等省份则逐渐成为大豆种植新兴地区;(3)1988年以来我国大豆优势产区呈现"东减、西扩"趋势并向全国扩散,具有综合优势省份由8个减少为5个,资源禀赋优势、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及综合比较优势正在减弱,大多数省份具备效率比较优势而缺乏规模比较优势。结论:为充分发挥大豆生产地区比较优势,需要综合考虑各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及经济发展特征等来优化大豆生产布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小麦种植格局日趋集中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小麦产量也发生了较大波动。通过计算综合比较优势系数筛选出相似性较高的主产省份(江苏、安徽、湖北),选取2002~2015年小麦生产数据,采用改进的多要素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计量分析,并求得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区综合比较优势不一,各要素贡献程度不同;种植面积的贡献率最高,技术水平次之,化肥的贡献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基于SFA的中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1995—2007年中国13个主要棉花产区的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建立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并对我国棉花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分析了技术效率的时间差异、地区差异和收敛性。结果发现棉花生产技术效率随时间波动且地区差异明显,但从全国来看,各省份之间的棉花生产效率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具有趋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数字化改造处于早期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数字化改造在新时代包含了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产品销售数字化、农业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数字化和基础设施数字化四个方面。数字要素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生产投入要素,本文使用遗传算法和投影寻踪模型测算了农业数字要素指标,采用随机前沿模型,进一步剖析农业数字化改造的效益变化,测算农业数字技术效率。结果显示:(1)我国农业数字要素的投入呈现一省领先、全国快速起步的态势;(2)农业数字要素投入对于赋能农业产值有重要意义;(3)现阶段农业数字要素技术效率较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5.
研究农产品国际贸易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为中国粮食有效供给提供参考建议。截取2005—2019年粮食生产数据,运用DEA方法测算云南省粮食生产效率,构建Tobit模型分析农产品国际贸易等因素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以期分析出云南省在疫情期间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原因。研究期内云南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较好,规模效率有待提升。农产品净出口额和综合技术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粮食生产劳动人口和机械动力与综合技术效率呈正比,化肥施用量和人均GDP与综合技术效率呈反向关系。从生产投入、国际贸易、政策保护方面提出保障粮食供给的对策,也为保障云南省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1999—2008年四川省耕地的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耕地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0年来四川省耕地生产效率平均值为0.807,成都市历年来耕地生产效率有效值均为1;耕地生产效率较高的地区要注重规模效率的提高,而耕地生产效率较低的地区应加大技术投入力度;人均GDP、有效灌溉面积、劳动投入强度和耕地复种指数对耕地生产效率都具有不同方向和不同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2002~2009年的沿海11个省份的渔业相关投入产出指标,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我国沿海省份渔业产业效率,测算了我国分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重点测算了各省区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了各沿海省份渔业经济发展的效率因素及不同省份的分异情况。结果表明,从2002-2009年,我国沿海渔业产业效率有了显著改善,但大部分省区表现为粗放型的技术进步特征,综合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结合研究结论为我国渔业产业发展提出了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管理效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豆主产区主要竞争农作物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等大豆主产省主要竞争作物的生产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大豆的生产经济效益比较稳定,而玉米的生产经济效益波动性比较大,大豆种植面积仍有继续扩大的可能,特别是吉林省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潜力最大;黄淮地区的玉米生产效益普遍高于大豆,由于该地区畜牧业发达,对玉米及其秸秆的需求量大,所以,黄淮地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潜力有限。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Nerlove供给反应模型和2SLS估计方法测算了1999—2012年我国12个玉米主产省份单产和种植面积对价格的反应弹性,并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考察粮食市场化政策、城镇化以及技术进步因素对玉米供给的冲击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玉米主产省农民对玉米种植面积的调整存在一定的时滞性,而对单产进行调整可以立竿见影;玉米生产"高成本"长期削减着粮食市场化政策的增产效应,国家可以通过完善价格扶持政策控制生产成本的非理性上涨;农业技术进步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因素,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主产省农民应该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土地资源利用的技术效率,保障玉米供给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应用广义数据包络分析(G-DEA)方法,对内蒙古12个盟市2000~2012年的林业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和评价。经测算,中西部盟市的林业生产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比东部区盟市的要高;从2000年开始,林业生产的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经历了一个逐步降低到平稳发展的过程。最后,在从林业生产的区域特点、林分构成、林业政策等方面分析测算结果基础上,提出建议:在制定林业生产政策时,要考虑各盟市的区域生态特点及林业生产状况。东部地区应该以森林抚育、树种更新为基本目标,发展珍贵苗木及林下经济;中西部地区,应以荒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