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构建了1991~2013年省级种植业投入产出与污染排放面板数据,利用GML指数方法测算农业技术进步、环境技术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并建立面板Tobit模型分析这三种指数的影响因素,同时验证三种指数与农业增长之间是否表现出类似于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曲线特征。本文主要结论有:1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2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变动的地区差异与省际分化明显。东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代表全国最高水平,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处于全国最低水平,而中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环境技术效率最低;东部地区省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省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则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控制变量对三种指数变动的影响则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要素市场扭曲下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系统分析,以期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要素市场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严重扭曲的事实,利用1997—2018年中国28个省( 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及其溢出效应。结果 中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扭曲度比较高,同时呈现显著地区差异;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技术进步驱动为主,大多数省份的技术效率不高,同时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不平衡特点;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扭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要素市场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论 考虑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分析,更能客观反映当前不断深化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所引发的地区差距,应充分重视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加大涉农政策调整,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的金融资源投入,逐步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科技存量与农业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1986~2012年中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农业科技存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农业科技存量的时间演变,并利用FGLS方法对实证模型进行估计,进而系统考察了气候变化及农业科技存量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增长趋势,主要靠农业技术进步驱动,而农业技术效率起着阻碍作用;新世纪以来农业科研投入增速明显加快,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地域差异,并且该差异呈扩大趋势;农业科研投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而年降水量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从空间区域来看,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气温升高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负向影响,而东北、华北、西北和华南4个地区气温升高能够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除华南地区外,华东、华北、西北、西南和东北5个地区降水密度增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转移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路径,而长江经济带为国家开放开发战略新区域,研究其劳动力转移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对资源优化配置和林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对2007-2019年长江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就长江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性和全域范围影响机制进行计量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从2007年的0.982上升至2019年的1.046,研究区间内指数波动较大,且伴随时间变迁呈现明显区域性特征;(2)长江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在2014-2015年期间达到顶峰18.46,后期整体放缓,加速度呈现周期性波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具潜力;(3)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促进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表现为显著正效应,系数为0.4086,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抑制了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表现为显著负效应,系数为-0.0351,中部地区影响并不明显;(4)从全域范围看,长江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表现为显著正效应,系数为0.0469,说明产业结构升级、机械化水平和人力资本等要素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研究认为:(1)应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但需注意劳动力转移时空规律特性,发挥好劳动力转移配置效应;(2)劳动力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林业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3)发挥区域禀赋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长江经济带林业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各地区1992~2007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建立了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中国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理因素、土地利用能力、工业化进程、对外开放和科技水平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影响,而电力利用水平、自然环境、需求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张海波  冯妮丹  刘颖 《南方农村》2011,27(6):45-49,53
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经济增长的两方面因素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扩张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本文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研究期内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经济总体上是以要素投入扩张带动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将农业要素生产技术的改进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表明广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提高主要依靠农业技术进步。广西下辖5个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出较大的差别,除桂中外其它的各区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农业保险发展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05~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中国30个省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在此基础上运用两步系统GMM方法,探讨在农业气象灾害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促进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主要由农业技术进步效应驱动;从地区差异来看,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正向作用不明显;另外,农业气象灾害抑制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政府财政支农等因素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转型的一个新发展模式,探究农产品贸易和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新地理经济学,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利用2004—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农业产业集聚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1)全国及四大地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都呈上升发展趋势;(2)全国层面看,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技术进步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对农业技术效率有显著的“U”型影响;(3)邻近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水平只会对当地的农业技术进步有“U”型影响,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技术效率没有显著影响;(4)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在四大地区、不同农产品贸易水平和不同农产品贸易结构地区存在异质性影响;农业产业集聚的调节作用在不同区域也存在异质性。[结论]要推动农产品贸易由“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转变,围绕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施农产品贸易非均衡发...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测算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揭示其动态演进趋势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文章使用SBM-Global 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利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了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动态演进,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中国农业TFP增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下降是阻碍其增长的主要原因;核密度估计表明各省份之间的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距不断扩大,技术效率普遍恶化,而技术进步增长速度显著;农业金融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对中国农业TFP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水平对中国农业TFP则产生了阻碍作用,农村人力资本则对农业TFP产生的正效应不显著。[结论]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各省份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数据包络模型测算2013-2018年我国31个省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剖析其时空分布演进特征,在测算结果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2013-2018年全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与集聚特征明显;本省农业科技创新显著促进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其辐射作用阻碍了周边省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研究结果对于深化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提升农业科技教育水平、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SBM超效率模型和GML指数测算了2000—2017年中国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环境规制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效应。研究表明,2000—2017年,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年均增速达到3.39%;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随着阈值区间的提高,环境规制的负向影响呈逐渐减弱的趋势;高阈值区间的种植业比重、贸易依存度和劳动力文化水平有利于降低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而高阈值区间的受灾程度则会加剧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1993-2016年山东省农业生产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和分解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进行了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引起,属于技术进步单轨驱动模式;从时间维度看,山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无明显阶段性特征;从空间维度看,各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明显,且鲁西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显著高于鲁东和鲁中地区。为此,应坚持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并举的方针,因地制宜,发掘农业生产潜力,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9-202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数据,本文运用结合工具变量法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内生转换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减缓了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且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这一负面影响将会扩大。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是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降低了小麦种植户采用新型技术的概率,减缓了技术进步。进一步分析表明,农业教育或培训、养老金收入、农村集体开展的农业技术推广、产前和产中环节的社会化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以上负面影响。为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本文建议构建适应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势的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基本养老金收入标准,着力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参数方法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使用1984-2002年农业分省份投入产出数据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进行了测算及分解,在此基础上利用农业分省份公共投资的面板数据,对农业生产率与公共投资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农业科研投资与水利灌溉投资能够显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教育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我国30省市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资料,使用随机面板模型分析了关键性基础设施投资对不同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东部发达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地区差异明显;交通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有负向影响,能源基础设施在东部地区有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有阻碍作用,通信基础设施起促进作用。因此,建设基础设施要根据各地区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适度超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2002—2016年27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粮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各地级市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揭示农业服务业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与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农业服务业占比升高有利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农业服务业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非线性的影响,即随着人均种植规模的扩大,农业服务业占比提高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现出逐渐递增的特点;农业服务业发展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主要通过技术效率途径实现,技术进步途径贡献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农垦已经成为我国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分析我国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态势、区域差异及主要限制因素,提出提升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策建议。[方法]采用DEA-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利用全国30个垦区投入产出数据,评价分析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结果]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平均值为1.104,技术进步变化平均值为1.160,技术效率变化平均值为0.953;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相对较快的区域为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地区、东南沿海和新疆地区,增长相对较慢的区域为黄土高原地区、西南喀斯特地区和东南山地丘陵区等。[结论]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技术效率是其主要抑制因素,农垦农业发展主要依赖农业技术进步,而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仍然相对较粗放;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根据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特征将全国垦区划分为高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驱动型、高全要素生产率—技术驱动型、低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驱动型和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驱动型4种类型。建议通过完善农垦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建立农垦现代企业用人制度和新型垦农关系、因地制宜分类分区推进农垦农业经营管理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8.
解决林业效率低下等问题,亟须推动林业产业向全要素生产率支撑型模式转变。林业发展依靠投入要素驱动还是技术效率等其他因素驱动?文章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对南方集体林区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分解,深入分析林业技术效率相关影响因素,通过索洛余值法测算了南方集体林区各因素对林业产业的贡献率,深入探索林业发展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南方集体林区资本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均值分别为0.187和-0.480,研究区间资本要素贡献不断减少,劳动力要素贡献相对低下;资本和劳动力贡献率从研究初期占主导地位到2019年均为负值,而索洛余值为0.395,林业发展逐步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驱动。(2)南方集体林区林业技术效率整体水平低下(0.544),技术效率增长率(6.60%)略高于全国水平(5.95%)。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转移、乡镇林业工作站向量对南方集体林区林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年降水量向量产生显著负向影响。(3)南方集体林区林业全要素生产率(1.644)高于全国水平(1.533),林业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文章提出建议:调整林业投入导向型机制,加大技术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林业技术效率,注重林业区域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永续盘存法和2008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28个国家1995~2013年的农业净资本存量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采用Malmquist-TFP指数分解方法测算了农业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及偏向效应,并比较研究了不同要素禀赋类型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28个国家存在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大部分国家的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提高;第二,农业技术进步在资本投入与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与劳动力投入之间节约劳动力要素,在资本投入与土地投入之间节约土地要素,但总体偏向于节约劳动力要素;第三,不同要素禀赋类型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不同,人少地多型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偏向较为稳定,而人多地少型国家的农业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偏向则变化较大,甚至出现反转。基于此,各国要充分利用由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带来的新机遇,选择与本国要素禀赋类型相协调的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模式,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尼斯和费景汉曾指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条件。农机具购置补贴作为一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财政支农方式,可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本文基于2005~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农村"推力"的角度分析了农机具购置补贴及其它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机具购置补贴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导致农机与劳动力之间产生要素替代,进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其它财政支农支出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出;农机具购置补贴在粮食主产区对农村劳动力流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非粮食主产区则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