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笔者基于我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考察了财政分权对地方财政农业支出的影响.研究表明,财政分权并未有效促进我国地方政府预算内财政农业支出的增长.在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中,财政分权对经济性支出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对社会性支出也有正向影响,但对转移性支出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了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及其制度根源。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总体上加剧了我国省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其中经济性支出比重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更为突出,社会支出比重的影响并不显著。财政分权体制对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具有重要影响:支出分权总体上加剧了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对省份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利影响,收入分权则有助于遏制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以及经济性支出比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负面效应,但也强化了社会性支出比重对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完整的财政分权内涵上比较分析了1995—2009年中国与OECD国家的财政分权情况,结果发现,不管是收入还是支出,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程度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呈现出中国政治集权下的财政分权和OECD政治分权下的财政集权两种模式。中国的财政支出分权程度与经济增长和财政均等化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而这在OECD国家是不显著的。在中国的财政分权结构中,结构偏向的经济性支出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重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扩张的预算外支出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所谓“事权与财权匹配”问题的实质是公共职责不清晰和预算软约束的地方政府收支扩张的财政机会主义倾向。财政分权改革的后续深化方向是在明确规范化地方政府公共职责和硬化预算约束的基础上适度财政集权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增长效应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中国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在改革以来的时序变化特征与工业化国家明显不同。本文基于协整分析方法,对中国公共支出相关变量的长期增长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公共支出的GDP占比呈反向变动关系,这显示中国公共支出政策的适应性性质;政府经济建设性支出比重增加会提高GDP增长率,而文教费和维持性支出比重与GDP增长率之间有着负的双向因果关系,这体现中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特征。研究结果还显示,地方政府支出比重提高,经济增长率会上升,这说明通过规范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可以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从而有利于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维持性、经济性和社会性三类公共支出,利用中国1980—2011年贪污腐败数据协整检验了腐败通过三类公共支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程度。结果显示,腐败通过维持性支出对经济的负面作用最大,其次是社会性支出,最后是经济性支出。  相似文献   

6.
集权与分权的抉择—改革开放30年中国财政体制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财政体制的演变反映出财政分权程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财政集权的趋势;当前中央和地方间的事权错位,财权上移,事权下放,导致基层政府的支出责任过大;不当的事权和财权的划分造成了我国财政纵向不平衡较高,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依赖度较高,但税收控制度低;财政分权对政府规模、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等有着不确定的影响;未来的改革还需要在进一步权衡分权和集权优劣的基础上作出选择,适当的分权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7.
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研究了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地方政府支出的策略互动模式。结果表明,基本建设、文教科卫和预算外支出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策略互补,行政管理支出则由于地方财力情况的差异形成策略替代,效益外溢性、财政竞争机制和标尺效应在其中交替发挥了主导作用。财政收支分权对支出策略互动模式的影响效果并不一致,扩张支出分权将加剧以基建支出为主的地方政府竞争。财政分权的改革方向是使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收入自主权,中央适当上收具有强烈区域外溢性的公共品供给责任,降低地方非正式收支自主权,从制度层面营造地区间协调有序的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8.
1994年分税制改革奠定了现行财政体制的基础,但也存在财力与事权难以有效匹配、部门间财政关系缺乏基本规则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远未完成。未来怎么办,需要我们从具体国情出发,特别是不能忽略历史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2008年以来,河北省从政府支出责任划分入手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重要启示。在赴河北省调研与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明晰支出责任应该成为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的一个切入点。基于此,需要细化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理顺与规范横向的政府间财政关系,细划省以下政府间支出责任,建立健全财政管理的基础及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立法确立支出责任划分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9.
基于一个内生增长理论模型,以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2007-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对公共总支出、公共分类支出及其外溢效应对圈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公共支出存在空间外溢效应,但公共总支出与公共分类支出的空间外溢效应并不必然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公共总支出和维持性支出对圈域经济增长具有负的空间外溢效应,而社会性支出和经济性支出对圈域经济增长具有正的空间外溢效应;(2)固定资产投资率、对外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和储蓄率对圈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增长失衡与政府责任——基于社会性支出角度的分析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当前中国的发展出现了以国富与民生关系失衡为本质特征的增长失衡。本文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与民生有关的政府责任切入,指出当前中国与民生状况直接相关的政府社会性支出的不足,是导致增长失衡的重要原因。为此,政府应在提供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承担起基本的责任,加快财政支出结构转型,增加社会性支出的比重,改善民生状况,纠正增长失衡;并通过社会性支出的增加,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推动增长路径的转变,实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有的文献并没有严格区分地方政府竞争的约束条件和激励要素,而是笼统地表述为"影响因素",而且往往过于注重经济因素的影响,并把"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竞争"看作是一个公理性的结论。这对于明晰地方政府竞争的内在机理以及规范研究极为不利。约束条件包括宪法秩序的变化、意识形态的松动、分权化改革以及要素、产品甚至企业的跨区域流动性;激励要素包括地区经济的发展、权力中心的认可、辖区居民的支持以及自身利益的强化。  相似文献   

12.
I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a revenue maximizing Leviathan then resource discovery and democratization should have discernible impacts on the degree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We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se effects by exploiting exogenous variation in giant oil and mineral discoveries and permanent democratization. Using a global dataset of 77 countries over the period 1970–2012 we find that resource discovery has very little effect on revenue decentralization but induces expenditure centralization. Oil discovery appears to be the main driver of centralization and not minerals. Resource discovery leads to centralization in locations which have not experienced permanent democratization. Tax and 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 respond most to resource discovery shocks and democratization whereas own source revenue, property tax,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and health expenditure do not seem to be affected. Higher resource rent leads to more centralization and the effect is moderated by democratization.  相似文献   

13.
原有分税制改革受各种因素制约,制度框架继承了各级政府间原有的支出事项,与事权的关联考虑不多,缺乏明晰的事权和支出责任规范划分的政治机制,同时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分配格局并未伴随财政职能的下放而发生根本性变革,产生了政府间事权、支出责任、财权、财力不相适应的矛盾,引致事权重叠交叉、事权与支出责任分离、事权与财权不匹配、事权与财力不确定等问题,带来制度激励偏离公共性和治理失效的风险,亟待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以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政府治理整体效能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支出范围:分析与界定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本文建立一个新的理论假设 :政府存在的天然合理性在于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 ,其表现形式不同 ) ,并以此为逻辑起点 ,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 :一是公共风险决定公共支出 ;二是公共支出的使命是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在此基础上 ,本文构筑了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两种基本方法———风险归宿分析法和反向假设分析法。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巴罗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两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经济增长数理模型,说明政府级次划分对经济增长绩效的影响.并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分别对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事权划分的合理性、最优事权划分标准进行了检验与测算.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a micro-founded model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regionalization’ on economic activity is developed. It shows that the spatial division of public competencies can have an impact on the growth rate via the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al choices: initially advantageous for weak levels, decentralization (/reduction of regional size) becomes limited due to the risk of underestimation of the real profitability of public expenditure by local governments (non-internalized cross-border effec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ory, a transversal estimation for a sample of 51 countries for the 1990s establishes a ‘bell-shaped’ relation between indicators of regionaliz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7.
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   总被引:80,自引:3,他引:80  
政府既是一个经济主体 ,也是一个公共主体 ,本文从公共主体身份出发 ,构建了一个财政风险的理论分析框架 ,区别于政府以经济主体身份承担的财政风险。财政风险是私人风险转化为公共风险时的产物。财政风险的大小与制度变迁的速度有关。评估财政风险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 ,二是政府应承担的公共支出责任和义务 ,就债务论债务是没有意义的。我国的财政风险处于发散的状态 ,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原因在于制度缺陷导致的“风险大锅饭” ,破坏了收益与风险对称的基本规则 ,从而形成了一种风险累积和集中的机制。今后改革的重心在于建立不同层面的风险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evelops a model of endogenous economic growth with special consideration to the role of productive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analyses the properties of optimal fiscal policy in the steady state growth equilibrium. We consider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 as the source of pollution. Government allocates its tax revenue between pollution abatement expenditure and productive public expenditure. Optimum ratio of productive public expenditure to national income is equal to the competitive output share of the public input, when productive public expenditure is depicted as tax revenue minus abatement expenditure. However, the proportional income tax rate exceeds the competitive output share of the public input. There is no conflict between the social welfare maximizing solution and the growth rate maximizing solution in the steady state growth equilibrium. The unique steady state growth equilibrium appears to be a saddle-point when the growth rate is above a critical level and the steady state equilibrium growth rate in the market economy is not necessarily lower than the socially efficient growth rate.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中国式治理模式,从财政视角利用实证数据分析了中国失衡增长的内生机制。本文认为,中国失衡的增长结构与财政收支制度安排有关。在中国式治理模式下,1994年税改中确立的财政收入制度不仅挤压了居民消费能力,而且通过引致财政支出结构扭曲恶化了居民消费倾向。实现经济平衡增长,中国需要在现行体制框架内重构财政收支体系,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财政支出体系构筑居民有钱消费、敢于消费的制度环境,通过建立以人为主的财政收入制度构筑政府有效行政的激励结构和经济社会的内生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